還我祖靈:探訪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

By 張卓如 / 2020-01-14 15:41:34 /
歷史
摘要:

台灣人如何看待被供奉於日本靖國神社的戰死親屬呢?1895年率軍侵犯台灣、殺死數萬台灣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戰死的1,317位日本軍人,供奉在靖國神社正殿。台灣人再沒有骨氣,也不能祭拜殘殺祖先的仇人,正可代表台灣人不向日本殖民統治屈服的正氣。

xxx日據時期的烏來溫泉全景和現今對照。箭頭所指為日據時的駐在所所員浴場,今為「泰雅民族博物館」。右圖中的吊橋是近幾十年蓋的烏來唯一吊橋,日據時期所修建幾座吊橋都已拆除。

蕃社視察的好適地

「烏來」的原住民語意味「溫泉」,位在南勢溪和桶後溪交會處,風景絕佳,泉質屬弱鹼性的碳酸泉質,對於皮膚病、創傷、腸胃病等具有療效,在日據時期更被開發為日籍軍官的遊憩所。隨著烏來吊橋的興建,加上交通工具由坐轎改為搭乘台車的便捷,到此觀光人數年年增加,家母就曾憶及年少時曾來此幫親戚製作台車藤椅及搭乘當地台車下坡的恐怖經驗。今日,在南勢溪兩岸各家溫泉旅館林立,可見溫泉業屹立不衰。

清代台灣建省後,烏來「開山撫蕃」的成功,讓泰雅族原住民有到台北省城受教育的機會,當局更諭令「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占」。但日據後,日人覬覦烏來山區的森林資源,開始侵入原住民番界大量開發。更在1910年在南勢溪東岸今烏來老街之「泰雅民族博物館」處(原泰雅族舊部落址)興建了一棟瓦頂二層樓的蕃務官吏駐在所所員浴場,供日本警察在此休憩。而1921年於南勢溪對岸蕃界內搭建的公共浴池,原住民僅能在此泡湯。

根據1937年統計,上述蕃界有泰雅族的烏來番社男女142名居住。每到10月28日的例祭日,泰雅族原住民就要到對岸,建於1933年的烏來神社(目前舊址已改建為「妙心寺」), 拜祭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以表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屈服,當時日本報紙將烏來評為「蕃社視察的好適地」。

台灣高砂族的改稱

1941年4月19日《台灣日日報漢文版》刊載了一篇台灣總督長谷川視察烏來溫泉、日東製茶工場、烏來蕃童教育所,以及引見高砂族群的新聞。「高砂」一詞起自日本據台後。1923年東宮(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訪台,接受阿美族原住民舞蹈表演歡迎,當時介紹人說:「這是蕃族」,裕仁當場反問「何以稱朕之國民為蕃族?」之後對台灣的原住民都改稱「高砂族」。但是原住民居住地仍繼續被稱為「蕃界」。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本陸軍第十四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奉令領兵攻打菲律賓的巴丹要塞,他向陸軍總部提出建議:要攻取巴丹要塞,必須徵用熟識同樣自然環境的台灣高砂族。於是,軍方委請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從軍高砂青年」。

隨後,媒體報導1942年3月第一批稱為「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的五百人赴菲律賓,因5月7日參戰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聲名大噪,以後才改稱為「高砂義勇隊」。自1942年(昭和17年)3月起,共徵召了8次,實際出隊7次,一共約有4,000名原住民族到南洋參戰,高砂義勇隊被允許佩帶「番刀」,其收入較其他軍種高出3倍之多。然而高砂義勇隊是「軍屬」,而非由正規海、陸軍志願徵召系統出身的「軍人」,造成該隊與其他台灣原住民志願兵傷亡和失蹤比例頗高;且戰後日本已經將台灣歸還中國了,誰會理會「台灣籍前日本皇軍」,故並未獲得任何官方補償,甚至被荒謬地供奉於日本靖國神社內。

還我祖靈運動

台灣光復後,瀑布、山地歌舞及生態人文之美,讓烏來的觀光人潮絡繹不絕。而戰後10年間,南洋各地陸陸續續發現未投降的日本兵。每一次的新聞,都讓高砂遺族產生無限的希望。同時也併發無限的哀思,出現了「思念症候群」。

1992年11月24日,「高砂族慰靈紀念碑」於烏來立碑,李登輝題字「靈安故鄉」;座側刻有日軍司令官本間雅晴寫的「鎮魂」。2001年日人在該處另贈「元台北陸軍病院」的「鎮魂之碑」。2003年後,原土地轉賣給飯店業者,紀念碑遷址。2006年2月8日,日本右翼團體募得3,200餘萬日元,於烏來瀑布公園成立「烏來高砂義勇隊主題紀念園區」。其中,日本國旗和歌頌日皇的日文紀念碑,引發爭議。泰雅族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發起拆除紀念碑運動,提出該派遣非屬公義,日本應賠償原住民受難者,並將死難祖靈從日本神社撤出,反對共祀,推動「還我祖靈」運動。

究竟台灣人如何看待被供奉於日本靖國神社的戰死親屬呢?1895年率軍侵犯台灣、殺死數萬台灣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戰死的1,317位日本軍人,供奉在靖國神社正殿。台灣人再沒有骨氣,也不能祭拜殘殺祖先的仇人,正可代表台灣人不向日本殖民統治屈服的正氣。

xxx面向烏來瀑布的高砂義勇隊主題紀念園區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18期

【延伸閱讀】
鹽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灣生回家的省思 台東的日本地名探查
鹿港三百年 不能割捨的兩岸情懷
台東:乙未抗日最後淪陷地 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