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黃土地

夜探布達拉宮:在這裡,有群人細心呵護世界遺產

2 年前 / 0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拉薩市,是高齡1300多歲的世界遺產,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每當下午5點,布達拉宮的遊客散去,退去喧囂回歸寧靜,有群人開始他們守護布達拉宮安全的工作。

告別翻山越嶺、人背畜馱!西藏橋樑隧道建設見證大國匠心

2 年前 / 0

今年6月,拉薩至林芝鐵路建成通車,全線47座隧道、121座橋樑,13萬建設者奮戰6年多,見證了大國匠心的頑強精神,也讓西藏農牧民逐漸擺脫70年來翻山越嶺、人背畜馱的出行困境。

新疆發展研究中心怒批西方涉疆反華「文化產品」手段惡劣

2 年前 / 0

新疆發展研究中心15日發表《虛構與幻想——評境外涉疆反華「文化產品」的虛偽性》一文,指出這些西方涉疆反華「文化產品」通過拼湊各種「駭人聽聞的事」賣慘博同情,妄圖欺騙讀者受眾。

大陸的野生大熊貓被降級了……

2 年前 / 0

據瞭解,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其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物種,又被統稱為受威脅物種。據大陸生態環境部7日介紹,中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西藏也有高鐵了!大陸復興號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

2 年前 / 0

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建成,創造了鐵路工程建設的奇跡,全長435公里的拉林鐵路,全線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有橋樑121座,隧道47座,橋隧比高達75%。

在青藏高原築「綠色長城」 看大陸如何處理荒漠化問題

2 年前 / 0

20世紀五、六○年代起,受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克圖沙區每年以十幾公尺的速度向東北蔓延,沙區週邊草地大面積沙化退化。為控制沙漠化,恢復沙區植被,20紀八○年代起,該縣對克圖斜瑪、大水塘一帶6萬畝沙區實行了常年禁牧封育和工程治理。

西藏人的時尚裡處處是傳統文化

2 年前 / 0

相較於傳統藏裝服飾,時尚藏裝在剪裁和穿戴上更輕便舒適,在風格上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創新不是對民族元素的簡單重組和堆砌,而是在對文化內涵進行提煉後,以當代人的審美標準來設計民族服飾,使傳統文化與流行風尚相得益彰。

大陸「光明行」活動持續20年 助4萬多人重見光明

2 年前 / 0

「光明行」活動已經堅持近20年,義診篩查病人10萬餘人次,幫助逾4萬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中國白內障發病率高,基數龐大,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患者數量還將不斷增加。因為多種原因,一些偏遠地區的患者甚至發展到致盲的地步。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人們會永遠記得他的夢

2 年前 / 0

【犇報編按】中國大陸「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一生致力雜交水稻研究,促進水稻產量提升,其雜交水稻技術更推廣非洲各國,解決非洲的糧食問題。袁隆平可愛又親民的活潑形象,讓他獲得大陸民眾的愛戴,更成為年輕人口中的「梗王」,不時在網路上掀起話題。相較下,台灣對袁隆平的介紹與資訊較為不足,犇報特轉載介紹袁隆平的文章,供台灣讀者認識這位提高世界糧食生產量的偉大人物。

日本導演十年後重回舊地 見證大涼山脫貧的變化

3 年前 / 0

定居中國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十年前因日本NHK的節目拍攝,曾經到訪中國最貧窮落後的川西秘境大涼山,十年後竹內亮從南京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重回大涼山,見證大涼山歷經大陸脫貧攻堅政策的轉變。竹內亮現年42歲,是位資深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在8年前從日本遷居中國,如今是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他曾在2020年3月拍攝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中國抗疫的真實紀錄,並於2020年7月推出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向全世界證明武漢從新冠疫情中恢復安全。

第 3 頁,共 1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