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黃土地

新疆採棉機械化 採棉工人數從60萬降到25萬
【犇報專題】「疆棉」知多少?

3 年前 / 0

過去,新疆棉花採摘長期依靠人工,產生大量的季節性用工需求。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新疆本地勞動力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種植大戶們只好各顯神通,以更高的成本,從內地請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來自河南、四川、雲南、甘肅等中西部農村的勞動力,每年通過鐵路、公路,齊赴新疆拾花「淘金」,一度曾達60餘萬人。

大陸網紅棉花哥 經商失敗回新疆種200畝棉花
【犇報專題】「疆棉」知多少?

3 年前 / 0

2013年生意失敗,張宏遠回到新疆。生活並沒給他鬆懈的時間,自家的地已經承包給別人,他就承包別人家的200畝棉田自己種。「現在種田跟以往不同了,機械化播種、滴灌覆蓋、無人機植保,農資店上門服務,效率又高產量還不低,農閒時候多了,我就能上網拍段子、玩音樂。」張宏遠說。

見證新疆棉花產業變化的維族老人熱合曼
【犇報專題】「疆棉」知多少?

3 年前 / 0

幾十年來,熱合曼年年種棉,親歷了新疆棉花產業的種種新變化。從培育出抗蟲害高產量的品種,到推廣滴灌技術,再到機械化採棉,棉花產量和品質不斷提升。同時,大陸政府給予棉農價格補貼,降低了市場風險,保證了棉農收益。在熱合曼看來,政策的好處就是「家家戶戶抓飯裡的肉多了,拉麵裡的菜多了。」

大陸「慢火車」 26年未漲價只為人民服務

3 年前 / 0

全中國仍有81對公益性「慢火車」行駛在21個省份的偏遠地區,途經35個少數民族地區,經停530個車站,每年運送沿線群眾1200萬人次,每公里票價不到6分錢。且速度雖慢,可品質一點不降。各鐵路局投入保障長效機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基礎設施進行提升改造,確保群眾出行安全。

再見了,溜索!大陸偏鄉山區309座溜索改橋

3 年前 / 0

「溜索醫生」鄧前堆的事蹟2011年被報導後,怒江群眾過江難、出行難的問題引起大陸官方高度重視。隨後,大陸政府明確對怒江、瀾滄江上的溜索實施「溜索改橋」專案。同年11月底,拉馬底村「連心橋」「幸福橋」兩座橋建成,鄧前堆多年的溜索行醫生涯畫上句號,現在過江出診走大橋。

新疆瑪納斯70萬畝棉花開種 機械化應用率98%

3 年前 / 0

日前新疆棉花爭議成為全球火熱話題,西方某些抹黑新疆棉花為人工血汗摘採的論述不逕而出。然而新疆部分地區早已實踐機械化生產作業,相關消息直接打臉造謠論述。近日,新疆瑪納斯縣70萬畝棉花開啟種植作業,央視便做出相關報導介紹。

新疆棉花種植大場面,好療癒!

3 年前 / 0

新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夏季溫差大,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充分,棉花生長時間長,品質優良又便宜導致長年供不應求。據新疆農業部門,發布的2020年數據顯示,新疆棉花機械採摘率已達69.83%,其中北疆95%的棉花,是通過機械採摘的。新疆棉花生產早已經實現高度機械化,即使在忙碌的採摘季節也不需要大量的「採棉工」。

當傳統遇上生活品質提升 中國北方鄉村的「柴禾垛」正在消失

3 年前 / 0

過去在中國北方鄉村,為了度過溫度可達零下30度的冬季低溫,當地人會將田地裡剩下的玉米稈、高粱稈、豆秸等秸稈收集起來,在院子裡堆出小山一樣的「柴禾垛」,幾乎家家戶戶院子裡都堆有高高的「柴禾垛」。如今,隨著農村電網改造和電能替代工程的實施,北方鄉村的「柴禾垛」正逐漸消失。

免費看!紀錄片《中國減貧密碼》見證中國減貧奇跡

3 年前 / 0

紀錄片《中國減貧密碼》介紹中國減貧的故事,從大雪紛飛的青藏高原到飛沙走石的大漠荒原,一億人口如何脫離絕對貧困?挑戰「一步跨千年」的壯闊挑戰?中國的脫貧經驗,如今已成為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借鏡的經驗,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民生工程,或許也沒那麼誇張。

三年前那位背著弟弟搬家的「涼山男孩」,如今過得如何?

3 年前 / 0

2018年2月,彝族9歲男孩吉覺吉竹背著1歲多的弟弟,在雪地中跋涉,他們正和母親一起搬家,去易地扶貧搬遷的外公家住。當時新華社以這張照片作為主題製作的《下山,哥哥背你去新家》圖片故事,讓無數網友感動落淚。這組圖文報導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讓許多人忘不了這個眼神堅毅的「涼山男孩」。

第 4 頁,共 1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