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見頂論」不過是「中國崩潰論」的變奏|海外通訊

摘要:

「中國經濟見頂論」是「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的變奏。在今後前進的道路上,中國還會面臨不少問題,也會有不少年份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到時候看空中國的各種奇談怪論仍會層見疊出。「亂雲飛渡仍從容」,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看清挑戰的根源和機遇之所在。

【犇報編按】


近來,美西方除了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還有眾多唱空中國經濟的議論。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便整理相關論述,指出近來許多美國專家學者、媒體智庫提出「中國經濟見頂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見頂並開始下滑,因此永遠趕不上美國且可能步日本的後塵,陷入「失去的20年」的悲觀說法。

當然也有美國學者持平分析,認為中國仍在崛起,呼籲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認為雖然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但在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並指出儘管中國被許多問題困擾,但中國給西方帶來實實在在的挑戰,誇大中國問題可能導致美國自滿情緒。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則指出,日本的經驗不適用於中國,日本受到美國的打壓時,就舉白旗投降、放棄當時領先世界水平的半導體晶片產業的創新和領先。中國可以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利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支持被封鎖和打壓的技術搞研發和突破。且中國不會像日本一樣相信美西方鼓吹的新自由主義,放棄政府對新興產業的扶持。

花俊雄最後表示,「中國經濟見頂論」是「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的變奏。在今後前進的道路上,中國還會面臨不少問題,也會有不少年份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到時候看空中國的各種奇談怪論仍會層見疊出。「亂雲飛渡仍從容」,要保持戰略定力,看清挑戰的根源和機遇之所在。

xxx多艘海輪在廣西欽州港碼頭排隊卸貨。圖源:新華社,張愛林 攝

「中國經濟見頂論」不過是「中國崩潰論」的變奏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2017年出版《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書(編注:台灣由八旗文化2018年出版),提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這一概念,其意是:歷史顯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因此注定要爆發戰爭。

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曾撰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一書,敘述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軍事強國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連綿數十年的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的起因是雅典的海上權勢不斷增長,導致了斯巴達人的恐懼,終於爆發了連綿數十年的戰爭,最終以斯巴達勝利告終。崛起的大國與現存的大國「注定」走向戰爭,就如同走向一個「陷阱」,這就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艾利森在書中列出自15世紀以來的19次歷史例子,其中15次都以戰爭收場,只有4次例外。艾利森認為,崛起的中國,宣稱要統一台灣,必要時不排除對台動武,而美國又要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因此在書中認為「美中注定終有一戰」。

xxx《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書封。

美國學者觀點:「中國正在衰落」


對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哈爾·布蘭茲(Hal Brands)和塔夫茨大學副教授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在2021年9月於《國際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雜誌聯名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國家—這就是問題》(China Is a Declining Power—and That’s the Problem)和2022年8月他們聯名出版的一本新書《危險地帶:即將到來的美中衝突》(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中提出「實力頂峰陷阱」論來反駁艾利森教授的「修昔底德陷阱」論。

xxx《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書封

布蘭茲和貝克利教授認為,美國需要為一場大戰做好準備,不是因為它的對手正在崛起,而是正好相反:一個衰落的中國可能比一個強大的中國更好戰。他們警告美國當心,隨著中國實力見頂,並且開始衰落,可能有發動對台戰爭的危險。

布蘭茲教授說:「歷史上,那些想要重塑國際體系的修正主義國家,在他們開始擔心機會之窗口即將關閉之時,會變得非常具有侵略性。這些國家的發展基本上到了頂峰,並處在下降邊緣。一旦發生下滑,他們就會更願意冒險,試圖在能力尚存之際鎖定成果。一戰之前的德國如此,二戰前的日本也是如此。所以我們擔心,當中國覺得未來看起來變得更加險惡時,可能會重演類似情況。」

貝克利教授認為中國處於內外交困的窘境。在國內,中國的人口開始萎縮,經濟開始放緩;在國際上,中國的對手開始增多,中國所面臨的敵意超過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陷於國際孤立的情況。貝克利教授指出,中國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國內外四項有利因素的順風相送。

主要是美國對中國開放,中國獲得了史無前例的機會,從美西方獲得技術、市場和安全。其次是中國豐沛的人口紅利,10個到15個工人供養一個退休人員。再來是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了便宜的原材料。最後是中國政府的改革開放為中國人民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讓他們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貝克利教授認為,曾經的順風而今都變成了逆風。如今美國開始管制中國進入西方市場和獲得西方資本的機會。人口紅利壓縮到2030年代只有2個工人供養1個退休人員。中國已經耗盡其自然資源,現在需要大量進口。而在習近平領導下,「國進民退」扼殺了蓬勃的經濟增長。

xxx中國近年出生人口數。圖源:大公文匯網

另一美國學者觀點:中國經濟增長具挑戰性,但還沒衰弱


紐約大學教授、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藍默(Ian Bremmer)則持不同看法。首先關於人口問題,布藍默坦承,中國的人口確實在去年已經達到頂峰,而未來幾代人將面臨的人口萎縮將是一個非常難以應對的挑戰。但這並不是他們明年就必須突然解決的問題。例如,他們能夠很容易提高勞動力參與率和生產率而無需提高未來10到15年的出生率。按照國際標準,他們目前領取養老金的年齡非常低。男的60歲,女的55歲,儘管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大幅延長,但幾十年來,這一規定不曾改變。布藍默認為,中國在教育方面確實表現不佳,他們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真正開始在教育領域投入大量資源。當他們開始在人力資本投資時,他們就獲得勞動力生產力提高的回報。事實上,你可以將更多的工人轉移到更高技能的勞動力中,你就可以改善現有人口的生產力和工作,這一點實際上很重要。這可以讓人們從低生產率的農業轉向製造業和服務業,目前農業占中國經濟的25%,而工業化國家這一比例是3%。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65%,而發達國家則達到80%。所以事實是,在中國人被這些人口挑戰擊垮之前,他們還有很大的空間。

xxx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景象(資料照片);下圖為2020年11月11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無人機照片)。圖源:新華社

就經濟而言,布藍默指出,中國目前的GDP是19兆美元而美國是26兆美元,中國是美國的7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7年這個比例將上升到87%,這不能說是下降,中國還在增長,中國的實力還沒有到達頂峰,它只是遇到了更大的逆風。中國的貨物貿易總額在2022年創新高,超過42兆人民幣,中國在亞洲的貿易中心地位正在加強。中國已經宣布在2020年至2025年進行約1.4兆美元的技術投資,以鞏固他們在下一代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中國在許多人工智能技術、數位商務等方面已經與美國人並駕齊驅或領先於美國人,在量子、清潔能源方面非常接近,在許多關鍵領域都遙遙領先,這些新技術將改變下一代的遊戲規則。目前中國亟待解決的是半導體晶片被掐脖子的問題。毫無疑問,在半導體方面,尤其是軍民兩用的先進半導體,美國、日本和荷蘭也宣布加入,將開始通過出口管制打擊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必需在半導體上投入更多資金,否則它將落後。

xxx圖為大陸國產龍芯3號晶片。圖源:新華社

在軍事方面,布藍默教授認為,中國只是區域大國,它的國防預算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大,但是他們正在迅速實現現代化和改革,目標是2035年。這對於在台灣、南海和東海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至關重要。我們從美國人、歐洲人和亞洲人的反應中看到了這一點。為什麼有像奧庫斯(AUKUS)這樣的東西?這不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實力已經到達頂峰,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軍費開支將會增加,因此他們的軍事力量也將隨之上升。

還有外交,中國擁有強大的外交基礎設施,世界上最大的外交網絡,就外交職位總數而言略大於美國。他們正在投資於所有這些軟實力問題,也是中國剛剛起步的地方,他們將加大力度。布藍默教授說,他的總體觀點並不是說中國沒有面臨巨大的阻力諸如人口結構、債務、國有投資等挑戰,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它們將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具挑戰性。但要說中國的實力已經達到頂峰,並開始下降,那要搬出數據才能說服他。

xxx2020年11月3日,在貴州快遞物流園圓通速遞貴州分撥中心,工作人員在分揀貨件。圖源:新華社

看好中國的觀點:誇大中國問題只會導致美國自滿


在眾多唱空中國經濟議論紛紛之際,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爾迪(Nicholas Lardy)4月2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網站上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China Is Still Rising,Don’t Underestimate the World‘s Second-Biggest Economy)的文章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

拉爾迪指出,很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的家庭支出疲軟、私人投資下降、通貨緊縮,因而懷疑中國是否會繼續崛起,比起超越美國,他們認為中國可能更快進入長期衰退甚至可能步上日本的後塵,陷入失去的20年。拉爾迪認為這些專家學者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拉爾迪指出,中國確實面臨著一些有據可查的不利因素,包括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美國對某些先進技術掐脖子以及勞動適齡人口萎縮。但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走上經濟改革之路時,克服了更大的挑戰。雖然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但在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xxx2023年3月1日,在長城汽車重慶永川生產基地焊裝車間,智能化焊接機器人在進行焊接作業。圖源:新華社,黃偉攝

拉爾迪表明,對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情緒背後有幾個誤解。一種普遍存在的誤解是中國經濟向美國經濟規模趨同的進程已經停滯。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占美國GDP的比重從76%下降到67%。然而,另一個事實是,到2023年,中國的GDP比2019年疫情爆發前夕,增長了20%,而美國只增長了8%。這一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首先,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的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實際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高通脹,2023年美國的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此外,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已將利率從0.25%上調至5.5%,上調幅度超過5個百分點,這使得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對全球投資者更具吸引力,並提升了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價值。與此同時,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下調至3.45%。中美之間不斷擴大的利率差距扭轉了大量外國資本流入中國的局面,最終使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降低了10%。在匯率走弱的情況下,將較小的名義GDP轉換為美元會導致以美元衡量時中國GDP相對於美國GDP的價值下降。

第二個誤解是,中國的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都很弱。但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實際人均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封鎖期的兩倍多:人均消費增長了9%。如果消費者信心疲軟,家庭就會減少消費,轉而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的表現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收入增長,這只有在家庭收入中用於儲蓄的比例減少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xxx2019-2023年大陸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速度。圖源:大陸國家統計局

第三個誤解是,價格通縮根深蒂固,使中國走向衰退。是的,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 這讓人擔心家庭會因為預期價格會繼續走低而減少消費,從而降低需求並減緩增長。但這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者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上漲了7%。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的價格在2023年確實有所下降,這反映出全球能源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產品的需求相對疲軟,這可能會削弱企業投資擴大產能的動力。人們認為,企業與其向其業務注入資金,不如利用利潤下降來償還債務。但事實完全相反:中國企業增加了借款,無論是從絕對值還是占GDP的比例來看都是如此。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有所增加,沒有經濟衰退的跡象。

另一個誤解與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有關。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道理:預測得到了開工率數據的支持,即已開工的新建築數量,2023年的開工率是2021年的一半。但我們必須看清背景,在兩年同期中,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大比例的此類支出用於完成他們早年開工的住房項目。2023年竣工面積擴大至78億平方英尺,首次超過新房開工量。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放貸,這起到了促進作用:如果全面放鬆銀行對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限制,將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xxx4月16日,南京,一個在建商品住宅項目,工人在樓頂施工。圖源:視覺中國

最後,還有一種誤解,認為中國企業家失去信心,正在把資金轉移到國外。政府從2020年末開始對大型私營公司(尤其是阿里巴巴)的打壓無濟於事。從1978年經濟改革開始到2010年代中期,中國的私人投資增長速度快於國有企業的投資。到2014年,私人投資占所有投資的近60%,而1978年幾乎是0%。由於私人投資通常比國有企業更具生產力,其在總投資中不斷擴大的份額對這一時期中國的快速增長至關重要。起初,經濟放緩幅度不大,但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占總投資的50%。企業家們不再將政府視為經濟的可靠管理者。但在這裡,悲觀情緒再次沒有得到數據的印證。首先,2014年之後私人投資在總投資中所占份額的下降幾乎都是由私人企業主導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造成的。如果剔除房地產,2023年私人投資增長了近10%。儘管一些知名企業已經離開了中國,但仍有3000多萬家私營企業留下來並繼續投資。此外,未被正式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1.24億家,雇傭了約3億人。

拉爾迪認為,儘管中國被許多問題困擾,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而對中國給西方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挑戰,誇大這些問題甚至會導致自滿情緒。對美國來說尤其如此。中國很可能繼續貢獻世界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同時擴大其經濟足跡,尤其是在亞洲。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很可能會高估自己維持與深化同亞洲伙伴的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xxx4月17日,海口,第四屆消博會迎來首個社會公眾開放日,各場館內人氣火爆。圖源:視覺中國

林毅夫提出與美國學者不同的樂觀看法


對於近來美國專家學者、媒體智庫提出中國經濟已經見頂,並且開始下滑,因此永遠趕不上美國而且可能步日本的後塵,陷入失去的20年的悲觀說法,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兼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提出了不同的樂觀看法。

林毅夫說,根據他的測算,從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中國人均GDP要從美國的22.6%提高到50%,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必須比美國高2.7個百分點,美國在過去半個世紀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為1.8%,在未來很可能還會保持這個水平,這樣中國在2019-2049年間的年均GDP的增長必須達到4.5%,才可以實現在2049年達到人均GDP是美國一半的目標,到那時中國的整體經濟總量將達到美國的兩倍。

林毅夫預期,從現在到2035年之前,中國應該還有8%的增長潛力。每年可實現5-6%的增長。從2036年到2050年,中國應該還有6%的增長潛力,最終實現3-4%的增長,這樣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GDP就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中國就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xxx林毅夫現為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圖片來源:新華社

林毅夫認為,日本經驗不適合中國,日本的情況不會在中國發生。原因有兩點:

首先,在新經濟的絕大多數領域,中國和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條起跑線,中國可以利用人才多、國內市場大、產業配套齊全而領跑世界。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鋰電池等新經濟領域就是佳例。對於遭到美西方封鎖和打壓的前沿技術、產業領域,中國可以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利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支持被封鎖和打壓的技術搞研發和突破。比如華為,美國舉全國之力打壓這家公司,但因為中國絕不放棄、絕不屈服,以舉國之力支持華為,華為乃能屹立不倒。

xxx華為多次引用二戰時被打得像篩子的蘇聯產「伊爾2」型飛機貼圖來自我期許。圖源:華為微博

其次,中國還有85%的產業屬於傳統產業,大部分還處於追趕階段,這些傳統產業基本上不影響到美國霸權,而且這些傳統產業美國基本也已經放棄了,中國還可以利用後來者優勢繼續引進、消化、吸收。教育水平提高、有效勞動增加,將有利於中國在傳統產業領域換道超車。

日本的經驗並不適用於中國,日本受到美國的打壓時,就舉白旗投降、放棄了當時日本領先世界水平的半導體晶片產業的創新和領先。同時日本也接受了美國新自由主義的思潮。1980年代以前,日本是通過產業政策扶持新產業出名的國家,產業政策這個詞就是日本創造出來的。到了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興起,認為政府不應該用產業政策來扶持特定的產業,而是應該讓市場去配置資源。日本就亦步亦趨跟著做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經濟增長也就停滯了。實際上,美國一直以產業政策支持其新產業發展,這也是美國技術能夠一直保持世界領先的原因,日本太天真了,放棄了產業政策,放棄了政府對新興產業的扶持,這是日本失去20年的主要原因。

xxx日本丟失的半導體晶片份額,幾乎都進了以三星為首的韓國企業嘴裡

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按可比價格計算,對應的經濟增量超過6兆人民幣,放在10年前,需要超過10%的增速才能實現。縱向比較,5.2%的增速快於疫情3年4.5%的平均增速;橫向比較,快於美國2.5%、歐元區0.5%、日本1.9% 的經濟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30%,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中國經濟見頂論」是「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的變奏。在今後前進的道路上,中國還會面臨不少問題,也會有不少年份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到時候看空中國的各種奇談怪論仍會層見疊出。「亂雲飛渡仍從容」,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看清挑戰的根源和機遇之所在。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金刻羽:在西方舌戰各國權威,解釋中國經濟如何邁向新典範
屢唱屢敗的「中國經濟崩潰論」沉渣再度泛起
美國學者苦口婆心:美國在亞洲贏不了中國,不如採取平衡戰略
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提出了全球治理方案
林毅夫: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式現代化」,為什麼普遍不成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