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爭霸論」是美西方的「自我投射」

摘要:

西方為中國預設的「霸權劇情」會發生嗎?西方將「國強必霸」的邏輯強加於中國,這是「西方中心主義」思維模式的典型表現。與西方走過的爭霸與侵略的道路截然不同,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植根於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深入人心。

xxx這是2003年6月18日,美軍士兵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美英聯軍臨時總部門前持槍面對數百名示威的伊拉克人。圖源:新華社,趙建偉 攝

近年來,所謂「中國爭霸論」在一些西方國家頗有市場。美國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稱,「中國已著手在亞洲建立霸權,並在全球範圍內挑戰美國」。一些西方媒體甚至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的多邊開發機構貼上「中國霸權工具」的標籤。

「和諧還是霸權?中國的追求顯而易見,但西方對此仍然存在誤解。」針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炒作「中國爭霸論」,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一篇文章指出,西方追溯歷史,尋求地緣政治問題的解決辦法,但這些辦法都以霸權概念為基礎。「西方從自己的角度打量中國,並將它們在類似情況下會採取的行動投射到中國身上。」

西方為中國預設的「霸權劇情」會發生嗎?「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多國專家學者結合對歷史與現實的觀察指出,西方將「國強必霸」的邏輯強加於中國,這是「西方中心主義」思維模式的典型表現。與西方走過的爭霸與侵略的道路截然不同,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植根於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當今世界正匯聚起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力量。

「國強必霸」是西方自編自演的「劇本」


近期,美國影片《拿破崙》上映,引發人們對200多年前那段歐陸爭霸史的重新關注。「國強必霸」是西方自身歷史演繹形成的「劇本」,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都曾經稱霸一時。在西方國家崛起的道路上,軍事侵略、殖民掠奪、剝削壓迫、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總是如影隨形,近代以來西方內部幾次霸權轉移也大多以衝突戰爭的方式來實現。

歷史學家指出,西方一些人士從西方自身歷史出發,將「國強必霸」的邏輯牽強附會地套用於當今世界,由此導致「新冷戰」「中國爭霸論」等論調層出不窮。這種生拉硬扯的類比和別有用心的套用,得出的結論必然是錯誤和危險的。

阿根廷國立拉普拉塔大學教授加布里埃爾·梅里諾說,「國強必霸」的邏輯來自15世紀到19世紀西方國家崛起的歷史經驗。霸權意味著對全球貿易和金融的控制,霸權主義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乃至軍國主義相結合,通過殖民統治以及政治和軍事上的強權,維護和增強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優勢和主導地位。

「大多數西方國家依靠殖民掠奪、霸權主義發家,其資本原始積累過程通常伴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苦難史。」巴基斯坦發展經濟學研究所諮詢委員會委員伊克拉姆·哈克認為,兩次世界大戰後,霸權主義並沒有得到徹底清算,一些西方國家至今仍習慣用霸權主義思維來考慮如何維護自身利益。

20世紀中葉,世界反帝反殖、爭取民族解放的運動風起雲湧,大批發展中國家實現了主權獨立,但西方國家主導的不平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中心-邊緣」模式的依附性經濟關係依然存在。很多從殖民苦難史中走出來的發展中國家仍然遭受一些西方國家的壓迫和圍堵。

墨西哥城自治大學國際政治研究員愛德華多·齊利指出,一些西方國家的所作所為表明,「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即關於「霸權必然性」的思想,深深束縛住了西方的國際政治理念。「有人甚至將其奉為信仰,認為中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走上霸權主義道路。實際上,這既反映出西方國家對中國歷史的無知,也體現出其對中國當前發展道路和目標的錯誤認識。」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根植於中華文化


「我們的(中國)兄弟是來和我們握手的,而不是攻擊我們的。那些帝國主義者應該學習如何治理,如何為和平而努力。」去年底,中國與尼加拉瓜正式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發出這樣的感慨。他強調,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始終尊重每個發展中國家。

「在霸權主義仍橫行世界的當下,中國成功開拓出一條和平發展的大道,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絕好的經驗和參考。」梅里諾說。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多國專家學者指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深深根植於中華文化。

回顧歷史,中國曾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並沒有走上侵略殖民他國的軍事擴張道路。代代相傳的,是「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化干戈為玉帛」的箴言,是「駝隊和善意」「寶船和友誼」的佳話……

「中華文化講究以和為貴,追求和平和諧,體現兼善天下的胸懷抱負,詮釋圖強不霸的戰略理念,傳承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泰國泰中「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倫·披差翁帕迪說,如今,和平發展的中國探索出一條「強而不霸的現代化之路」。

在他看來,中國式現代化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思路。「特別是過去十年,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惠及世界,合作專案遍佈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希望,幫助各國擺脫貧困,真正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建設中。」

貧瘠的土地上難以長出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也結不出發展的碩果。在齊利眼中,中國的政治哲學注重和平、和睦、和諧,中國的發展理念與之相輔相成。「在中國的觀念中,沒有和平,就不會有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這種辯證觀點值得深入研究並在世界範圍內積極宣導。」

在哈克看來,與西方「零和博弈」「你贏我輸」的思維截然不同,中國秉持的是一種「建設-和平」的哲學思想。「中國正在努力推動國際社會在合作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和平與繁榮。」

xxx這是2023年9月13日在塞爾維亞烏布附近拍攝的由中企承建的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路段。圖源:新華社,王韡 攝

反對文明優越宣導開放包容


歷史上,作為西方推行霸權的重要手段,「西方中心論」「西方文明優越論」等大行其道。最近幾十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蓄意鼓噪所謂「民主與威權」「自由與專制」的二元對立,打著「普世價值」旗號大搞武裝干涉、政權顛覆和意識形態滲透,不斷給世界帶來動盪與災難。

究其底層邏輯,梅里諾認為,西方文化習慣於通過定義「自我」和「他者」來顯示自身「優越性」,這與其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歷史有關。在它們的觀念中,「優越的西方」完全有理由殖民和統治「落後的國家和人民」,摧毀當地原有的文化和社會。「這與中國文化的邏輯形成了鮮明反差。中國關於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主張,將對未來形成一個更加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的世界秩序作出積極貢獻。」

是在交流與互鑒中增進互信,還是讓傲慢與偏見蒙蔽良知?越來越多人正在從中華文明的演進歷程中探尋人類文明進步之道。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正是在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品格特質,「和而不同」的智慧深入人心。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再到如今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所長伊琳娜·波波娃認為,世界上有許多文明已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穩定發展,並與當今世界相適應。這與中國對不同文明和文化的開放態度密切相關,兼收並蓄的胸懷讓中國可以不斷汲取其他文明的精華,多元文化匯聚而成的共同文化擁有無可比擬的穩定性和生命力。

「如果你去中國,你會發現中國像是一本展開的書,述說著開放包容的故事。」埃及阿拉伯研究中心顧問、國際關係和政治經濟研究專家阿布·貝克爾·迪卜感歎,「這本書中,有跨越數千年的偉大文明,也有驚人的發展和繁榮。中國的引領力不僅為中國自己,也在為全世界謀求光明的未來。」

◎來源|新華社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林毅夫: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式現代化」,為什麼普遍不成功?
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提出了全球治理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朱雲漢|突破與超越:21世紀的中國政治學
西方國家靠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隸經濟實現工業化、現代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