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劍」 證明中國2800年前就有冶鐵技術
這是一把國君心愛之劍,全長33釐米,是把仿生寶劍:劍柄坐地,像一枝破土而出、英姿颯爽的翠竹。這把工藝之劍將中國人工冶鐵史提前近兩個世紀,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當時劍就在盜洞正下面,還差30釐米就挖到了,也就是一鐵鍬土。」時任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今年81歲的寧景通,回憶起當年「中華第一劍」——玉柄鐵劍的出土,往事歷歷在目。
據新華社報導,1989年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鄉將黃河南岸上村嶺上一塊閒置土地劃給168戶村民做住宅用地。由於事先沒有通知文物部門進行文物鑽探和清理,陸續有村民在建房時挖出文物。消息不脛而走,沉睡了將近2800年的虢國墓地成為一些村民和盜墓賊挖掘的目標。
「有的還沒蓋房,就先圈起院牆,在自己院子裡面挖;有的蓋好房了,就在屋子裡面挖;還有文物販子,在野地裡挖。」寧景通回憶。
販賣文物暴富村民的反常消費,引起三門峽市公安局湖濱分局緝私隊隊長景保成的注意,一宗大規模集體盜墓案浮出水面。短短40天內,警方共收繳出土文物984件,其中一級文物16件,二級文物122件;抓獲違法犯罪分子69名,其中18名被逮捕判刑;收繳贓款21萬餘元。
三門峽市文物部門職工承擔了墓地的保衛巡邏任務。1990年春節過後,因有新的發掘任務,墓地保衛巡邏有所減弱,犯罪分子乘虛而入。2月15日淩晨,一處已經封填的盜洞再次被挖開,由於發現及時,犯罪分子未能得手。
河南省文物局決定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聯合對上村嶺虢國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當時盜洞有十多個,我們決定從2月15日被挖開的盜洞開始,定名為1號墓。我們判斷盜墓賊去而復返,很可能是第一次沒得手,下面應該還有文物;而且盜洞有10多公尺深,很可能是座大墓。」寧景通說。
盜洞下面是個南北向的豎穴墓。當清理到盜洞下面30釐米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龍正在槨內發現了一個玉片。他非常疑惑:「玉器應當放在棺內,槨內棺外出現玉器,是放錯地方了嗎?」
第二天,隨著清理,玉方片過渡成玉圓柱,上面還刻有花紋。王龍正更加疑惑,這裡是青銅車馬器和兵器陪葬區,不該出現玉器。
清理繼續向下,「是鐵!是鐵鑲在玉器裡面!」王龍正大叫,大家也圍過來,都不相信是鐵。因為當時的考古基本常識是,鐵器出現在戰國時期,西周晩期不應該有鐵。
為慎重起見,考古專家暫停了對此物的清理,先清理周邊的青銅器、兵器。兩天後,再對其進行重點清理。專家們發現,玉圓柱下面的鐵雖然整體斷裂,但中間還有很細很細的部分連在一起。鐵銹上能看到絲絹包裹後留下的痕跡。器物尖端因插在木槨裡,阻止了氧化,留下一個寶貴而完整、看上去銳不可當的鋒!這時專家們才明白,這是一把玉柄鐵劍,與車馬器、兵器放在一塊兒,非常合適。
後來,專家們在清理青銅器時,發現了銘文「虢季」字樣,證實這是一座虢國國君大墓。
1990年秋,三門峽市文化局局長何松林等人把玉柄鐵劍裝在一個小木盒內,送往北京科技大學化驗。經化驗,此劍竟然是一塊煉滲碳鋼打制而成!而煉滲碳鋼就是塊煉鐵經過長時間滲碳,反復鍛打而成,所鑄器物也因此更銳利、堅韌。鑒定還發現,絲絹包裹的劍外還有一個皮質劍鞘;劍身和玉柄中空,連接它們的是銅芯。
這是一把國君心愛之劍:全長33釐米,玉柄上鑲嵌有兩組綠松石,下葬時先用絲織物包裹,再裝入皮質劍鞘。這是一把仿生寶劍:劍柄坐地,像一枝破土而出、英姿颯爽的翠竹。竹子拔節形成的平行紋和數片竹葉形成的螺旋紋,有利於持劍平穩。這是一把工藝之劍:集鐵、銅、玉三種材質於一體,將中國人工冶鐵史提前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劍」。
根據化驗結果,大陸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把此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現在,玉柄鐵劍已經成為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它鏽跡斑斑的劍身現被線民戲稱為「烤紅薯」。但它鮮為人知、險些被盜、後又被奉為珍寶的命運,顯示著社會公眾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延伸閱讀】
‧ 當傳統遇上生活品質提升 中國北方鄉村的「柴禾垛」正在消失
‧ 大陸發現最早「宮殿」 宮室制度提前1000年
‧ 新疆卓爾庫特古城確認為漢晉時期一處高等城址遺跡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修復壁畫面積250餘平方公尺
‧ 金沙太陽神鳥何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