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通訊】拜登帶著中國遊歐洲

By 花俊雄 / 2021-07-14 13:05:34 /
美國
中美關係
摘要:

拜登這趟歐洲之行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團結民主國家,共同制定21世紀的路線規則,並應對世界上最大的挑戰」。但美國永遠也無法將自己的霸權野心轉化成大多數盟友自帶「乾糧」與它並肩戰鬥的「覺悟」。

◎文/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xxx

6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開啟歐洲之行,第一站是英國,6月9日抵達後,拜登率先前往英國米爾登霍爾基地看望駐紮在那裡的美軍官兵。6月10日,拜登在英格蘭康沃爾郡與英國首相舉行雙邊會晤。6月11日至12日,拜登參加了在康沃爾郡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6月13日,拜登及其夫人吉爾•拜登在倫敦郊外的溫莎城堡訪問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6月14日,拜登出席了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6月15日,拜登與歐盟代表舉行峰會。6月16日,返回美國前,拜登前往瑞士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雙邊會晤。

行前4天,拜登於6月5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拜登:我的歐洲之旅是要讓美國團結世界上的民主國家》(Joe Biden: My trip to Europe is about America rallying the World’s democracies)的文章寫道:「無論是結束各地的新冠疫情、處理正在加速的氣候危機,還是對抗中俄政府的不利舉動,美國都必須從自身的實力地位來領導世界」。在這篇文章中,拜登數次提到中國,表示「世界主要民主國家要在升級基礎設施方面,提供一個不同於中國的高標準方案,更有彈性地支持全球發展」。「我們將專注於確保實施市場經濟的民主國家而不是中國或其他國家,來制定21世紀貿易和技術領域的規則」。拜登在啟程前往歐洲時,於停機坪上對記者再次強調,他的目標是「加強聯盟,並向普京和中國明確表明,歐洲和美國命脈相連」。

在拜登行前的文章中雖然中俄並提,但對美國來說,俄羅斯其實只是一個干擾因素而已,而已從工農國家發展成為高科技的中國才是美國的主要對手。拜登在歐洲期間,自然會涉及諸多議題,但如何共同抗衡中國將是此次歐洲之行貫穿始終的核心議題。中國雖然不是G7 成員國,但在這次G7峰會上,中國顯然成為會議繞不過的主題,主導著整個峰會議程。拜登在G7峰會上的使命是為了下一場冷戰招募盟友。

6月13日,G7領導人發表了一份25頁的聯合聲明,涉及從疫情恢復到全球經濟、稅收、貿易和女童教育等一系列問題。聲明要求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特別是在新疆問題上,還要求中國尊重香港的人權、自由和高度自治,鼓勵台灣問題和平解決。在這些涉華議題上,G7的表態充其量也只是給中國「添堵」,走走形式過場,而無從著力,更難以採取聯合實際行動。幾位歐洲領導人擔心強硬的措辭可能激怒北京,因此措辭不如美國要求那樣堅決譴責中國,但拜登對此感到滿意。

法國總統馬克宏一如既往地表達了他不願與中國為敵的態度。馬克宏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G7 不是敵對中國的「俱樂部」,在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貿易以及發展問題上,七國集團成員仍要同中國一起努力。馬克宏還稱,他看到中國走出的道路在過去幾十年讓數億人脫貧,同時他也承認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存在的不同。馬克宏強調,現在發展同中國的合作夥伴關係需要坦誠與尊重,七國集團應該去直面分歧,但不能把這種分歧誇大。

xxx拜登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會談

德國總理梅克爾指出,中國儘管對西方來說是一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和經濟上的競爭者,但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國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我們希望一起合作,特別是氣候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如果沒有中國,我們將永遠無法在這些領域實現解決方案。」

東施效顰的G7

G7 峰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與會其他6國支持美國拜登總統提出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倡議。該倡議擬於2035年前募集數千億美元協助貧窮國家興建基礎設施,以抗衡中國已推動逾七年的「一帶一路」倡議。

G7領導人希望利用這次會議向世界展示,除了中國以外,富裕的民主國家也可以提供另一種選擇。至於如何注資此項全球基建計劃,會議並未公布細節,與會各國尤其是倡議者美國也均未對資金來源表態。世界銀行估計,貧窮國家的基建缺口高達40兆美元,數千億美元對此幾乎是杯水車薪。

據白宮的描述,美國倡議的計劃將把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現有基建項目拼接整合,同時鼓勵私人融資。興建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周期長,利潤低且風險大,如果沒有國家保障,要私人融資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奢望。G7 希望利用私人資金,自己卻沒有率先做出承諾,而私人投資的主要動機是獲利,誰會像中國「一帶一路」那樣在貧窮國家投資數十億的高風險項目?西方可能會在這裡或那裡推動一些臨時項目,但根本沒有意願也無能力創建「一帶一路」規模的超級項目。因此,對標中國「一帶一路」的「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不知猴年馬月能夠實施。

xxx用廢棄電子產品制作的垃圾版「總統山」矗立在七國集團峰會舉辦地附近。(圖/影片擷圖)

北約反中的「口嫌體正直」

6月14日,拜登出席了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峰會的主要焦點是發出後川普時代跨大西洋團結的信號,並啟動高層對話,討論北約應如何應對新的戰略挑戰,如中國、網絡威脅和氣候變遷。拜登指出,世界秩序的最重要威脅來自中國,因此,北約峰會的關鍵目標是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如何形成共同戰線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

峰會發表了包含79段內容共30頁的聯合公報,其中「中國」一詞出現了10次。聯合公報對中國的脅迫政策、軍力擴張、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以及虛假信息行動表示關注。公報說:「我們對那些違背《華盛頓公約》中基本價值觀的脅迫性的政策表示關切。中國正在快速擴充其核武庫,研制更多核彈頭和大量先進發射系統,以建立核三位一體。中國在落實軍事現代化和公開聲稱的軍民融合戰略時缺乏透明度。中國還與俄羅斯進行軍事合作,包括參與俄羅斯在歐洲-大西洋地區的軍事演習。我們對中國缺乏透明度和使用虛假信息保持關切。」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峰會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在從巴爾幹到非洲日益增長的軍事存在意味著,北約必須要準備好做出回應。他說:「中國在接近我們、我們在網絡空間看到他們,我們在非洲看到他們。我們還看到中國在我們自己的關鍵設施上大舉投資。」

此次北約峰會顯示,北約願意在中國議題上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除美國外,北約還有29個成員國,各成員國的確有相當大的差異。發表聲明批評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而遠為困難的是如何在實質行動上達成共識。因為有太多歐洲國家在經濟方面依賴中國投資和中國市場。比如希臘最大的港口,比雷埃斯港,中遠海運集團在2016年收購該港港務局多數股權,正式成為整個港口的經營者。再如匈牙利政府就自稱是北京最忠誠的歐盟夥伴,屢次投票反對歐盟針對北京的決議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出席北約峰會之前宣布,該國中央銀行已與中國達成貨幣互換,從24億美元增加到60億美元。此外,中國與中東歐17+1峰會(立陶宛退出後成為16+1)中就有10個成員國同時也是北約成員國。以上這些國家很難真正與中國為敵。

夾在中美之間的歐盟

「美國回來了!」從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線上特別會議到此次訪歐之行,拜登一再重覆這句話,宣示美國對歐政策回歸傳統。在6月15日舉行的美國與歐盟峰會上,拜登稱歐盟是美國的天然夥伴,強調自己與前任總統川普對歐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儘管拜登最初看來是要徵集歐盟各國組成對抗中國的全球同盟,但他的團隊對這個問題的措辭緩解不少,因為他們認識到,雖然就民主價值歐盟各國與美國接近,但過分強調與中國的抗衡是民主與專制的對決,很容易造成「新冷戰」的氛圍,而歐盟各國並不願意在「新冷戰」上選邊站。更何況雖然安全上靠美國,但經濟上卻靠中國。

世界銀行指出,2007年,歐盟經濟在幾年紮實增長之後,規模略大於美國,歐美的經濟規模均大大超過中國。到2019年,美國經濟增長了50%,而歐盟基本上停滯,中國則快速增長,並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銀行估計2021年歐盟經濟增長率將達4.2%,而中國將達7.9%,如此,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歐盟整體。

xxx七國集團領導人在海灘上合影。(圖/影片擷圖)

根據2021年2月15日歐盟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20年歐盟27國與中國貨物貿易在疫情中逆勢雙向增長,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歐洲多國經濟界人士表示,中國躍升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充分體現了歐中經貿合作的強勁韌性,有利於全球供應鏈穩定及世界經濟復甦。中國與歐盟在2020年(中國同歐盟建交45周年)12月30日晚,繞過美國,簽訂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儘管歐洲議會於2021年5月20日,假借新疆人權問題凍結了該協定,但這將只是短暫的一次性挫折。畢竟協定對中歐雙方都有利,中國是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投資來源地和第三大投資目的地。中國和歐盟是世界兩大市場,促進彼此間的貿易、投資,實現經濟共同發展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此次美國-歐盟峰會上,美歐領導人在鏡頭前「和諧」而「親密」。輿論認為,這般場景在過去四年實屬罕見。拜登此次訪歐,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美歐關係嚴重受損的局面。美歐雙方發表了題為「邁向新的跨大西洋關係」的聯合聲明,為後疫情時代制定了跨大西洋聯合議程。雙方還就持續17年的空客和波音航空補貼爭端達成五年關稅休戰協議。峰會主要成果還包括三個新的貿易倡議,即建立大型民用飛機合作框架,爭取2021年年底前解決鋼鋁產品關稅分歧,建立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

貌合神離的美俄峰會

拜登在G7峰會、北約峰會及歐盟峰會之後,於6月16日前往瑞士日內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雙邊會晤。這樣的安排意味著「我不是一個人來的,我是代表西方世界的」。

拜登在歐洲之行4天前於6月5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文章中宣稱,「美國不尋求與俄羅斯對抗」,美國要的是與俄羅斯建立「穩定而可預測的關係」。這樣美國才能集中精力對付中國。阻止俄中靠攏是日內瓦會談的隱藏議程。拜登在與普京的會晤中七次提到中國,他向普京闡述了中國崛起對俄羅斯的威脅。拜登對普京說:「你(俄羅斯)和中國有幾千英里的邊界,中國正在前進…決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你的經濟正在掙扎,你需要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讓它發展起來。」拜登聲稱俄羅斯正受到中國「擠壓」,拜登建議普京再次斟酌所謂莫斯科加強對北京「依賴」的前景。

xxx拜登和普京會談(圖/網路圖片)

普京對拜登試圖挑撥中俄關係表示:「我們不認為中國對於我們是威脅,它是一個友好的國家,它不像美國那樣宣布我們為敵人。」普京指出,中俄關係的性質決定了俄羅斯不會提防中國的發展。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成員阿列克謝•普什科夫表示,美國總統企圖試探俄羅斯總統普京,以摸清阻礙俄中團結的可能性。普什科夫解釋說,克里姆林宮觀察到,美方不斷拋出敵對論調、實施制裁、武力施壓和在周邊國家策劃「政權更迭」。華盛頓能實施這樣一套操作,而北京並未奉行反俄政策,但前者卻試圖用對後者的「假想依賴」恐嚇俄羅斯。普什科夫總結說:「拜登的邏輯很奇怪」。

中美俄:誰才是敵人?

今年1月底,一位據說是具有和中國打交道豐富經驗而且專業知識精湛的美國政府前高級官員,撰寫模仿1947年對蘇冷戰提供重要理論依據的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署名X的文章,撰寫了一篇主張聯俄制中的文章。文章建議,不管美國是否喜歡,都要同俄羅斯調整關係,並說離間俄羅斯同中國的關係至關重要。文章說:「過去十年讓俄羅斯全面滑入中國的戰略懷抱將被認為是美國政府所犯下的最大的單一地緣戰略失誤」。

冷戰期間為什麽美國和中國能夠接近,共同對付蘇聯?一般分析都認為,主要原因是當時的蘇聯對美國和中國都構成了威脅。而在目前的中美俄三角關係中,是美國讓俄羅斯和中國都感到了威脅。普京認為,美國過於自信,它正在走蘇聯的老路。普京說:「作為蘇聯的前公民,讓我告訴你,帝國的問題在於他們認為自己如此強大,他們能夠不在乎誤差和錯誤。」

目前中俄兩國除了有重合的地緣戰略利益,雙邊經貿關係的互補性也很強。十分緊張的美俄關係,僅憑一次為時三個半小時的首腦會議,並不能實現根本性好轉。中俄關係有著強大的內生性動力,兩國經濟上的互補,四千多公里的漫長邊界,確定了中俄關係只能搞好,不能搞壞。

普京說,俄中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雙方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他對新華社說,俄羅斯要同中國在更多領域深化兩國的合作。

最近中國外長王毅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電話,雙方承諾中俄在兩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彼此提供堅定的支持。拉夫羅夫還說,俄羅斯願意和中國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進行密切戰略協調,在事關雙方利益的問題上彼此提供堅定的支持,共同反對霸權主義。

中國:一個泰然自若的國家

拜登這趟歐洲之行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團結民主國家,共同制定21世紀的路線規則,並應對世界上最大的挑戰」。換言之,就是修復、團結主要盟友關係,尤其是歐洲盟國,共同應對俄羅斯尤其是中國帶來的「挑戰」。拜登這次在盟國領導人面前,得到了比前任總統川普好得多的待遇和評價。盟友們基本上給足了「面子」,也大致上做出了團結的姿態,在國際公關方面可以說是成功的。儘管一系列峰會的成果文件中寫入了針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內容,拜登貌似如願地展現了美歐在大國競爭上的「團結一致」,但其實不少歐洲領導人表達了不同意見。

美歐對中國的看法存在分歧。美國從中國綜合國力的崛起中最感焦慮的是如何守住霸權,它要通過戰略圍堵中國削弱中國國家實力不斷上升,並要求歐洲國家「以西方共同利益」為重,加入對中國的圍堵中。歐洲各國則清楚地看到加強同中國經濟合作有利於重振自己的競爭力,它們不希望與中國的政治摩擦朝著經貿領域延伸。

美國絕大多數盟國從中國獲得的合作好處都遠大於他們對中國崛起的戰略擔心,他們的利益決定了自己將與美國全面遏制中國戰略保持距離。美國永遠也無法將自己的霸權野心轉化成大多數盟友自帶「乾糧」與它並肩戰鬥的「覺悟」。

就中國而言,「發展是硬道理」,只要堅持改革開放,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能應對一切挑戰。慕尼黑安全會議作為當今國際戰略與安全領域最重要論壇之一,在6月9日發布了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指數」及《慕尼黑安全報告》。「慕尼黑安全指數」是一種用0至100表現受訪者對某種威脅主觀感知的統計指數,分數越接近100,說明相關事務給受訪者帶來的威脅感越高。調查方通過詢問所有G7國家和金磚國家的大約1萬2千民眾計算出「慕尼黑安全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新冠疫情」風險源指數上,中國民眾的感知指數僅有35,對「一場未來的流行病」這項風險的感知指數也只有25,遠低於其他國家。這是中國民眾對於國家出色的防疫措施有信心的表現。另外,對於戰爭、內亂、本國民主崩潰、文化快速更迭等普適性指標,中國的指數排名也全部位列第一。這說明中國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以及生活的安定感。科技方面,「民眾認為未來50年,誰將在科技領域領先全球?」的調查結果,除了日本、印度和美國,其他國家的民眾選擇中國的占比最高,都超過50%,南非有7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科技領域將遙遙領先。

《慕尼黑安全報告》在分析中國數據時,以「中國:一個泰然自若的國家」(China: An Unperturbed Country)為標題。報告分析,民眾對風險的感知水平較低,可能是中國人民對國家實力的信任的體現。並且,中國民眾堅信,國家已經做好了應對風險的準備。由此可見今日的中國充滿自信,因為自信所以從容;因為自信所以寬宏。

而反觀美國,最近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對10個美國友好國家和地區(法國、比利時、瑞典、德國、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行的民調顯示,受訪者只有17%認為美國仍然是一個民主的好榜樣,57%認為美國曾經是但現在不是,23%認為美國從來不是。如此看來,美國是否仍然有足夠的底氣召集「民主峰會」來圍堵中國呢?答案不言自明。

【延伸閱讀】
【海外通訊】哪個才是另一種選擇? G7或「一帶一路」
大陸學者:民進黨藉「仇中、恐中、反中」來掩蓋執政無能
大陸接種疫苗台胞達9.9萬 國台辦:大陸阻台買疫苗是謠言
上海復星董事長:努力讓疫苗早日供台 維護台灣同胞生命安全
新華社:民進黨防疫上演現代版「苛政猛於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