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通訊】哪個才是另一種選擇? G7或「一帶一路」
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正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國版的 「馬歇爾計劃」,而G7的「重建更美好世界」的倡議則是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派、氣量狹窄、急功近利。兩相對照,高下立判。因此中國無懼於與G7抗衡。
◎文/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全球主要經濟體組成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於6月11至13日在輪值主席國英國康沃爾(Cornwall)舉行高峰會議。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與會6國支持美國總統拜登提出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簡稱B3W)倡議。該倡議擬於2035年前募集數千億美元協助貧窮國家興建基礎設施,以抗衡中國已推動逾7年的「一帶一路」倡議。
G7領導人希望利用這次會議向世界展示,除了中國以外,富裕的民主國家可以提供另一種選擇。至於如何注資此項全球基建計劃,會議並未公布細節,與會各國尤其是倡議者美國也均未對資金來源表態。會議估計貧窮國家的基建缺口高達40兆美元,數千億美元對此,幾乎是杯水車薪。為了讓中低收入國家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G7 每年需要投入1.5兆-2.7兆美元,才能填補投資缺口。前美國總統川普在2017年曾試圖成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為中低收入國家發展項目提供融資和便利。2017年,歐洲國家還試圖通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基金來與「一帶一路」競爭,但最終都失敗了。
作為G7核心成員國的英美,近年都面臨不斷飆升的國家債務水平。與此同時,拜登在國內雄心勃勃提出的2.3兆美元基建計劃,在被迫「縮水」後還是談崩了。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兩黨爭執不下,而根據一項最新民調,只有大約35%的美國人表示通過一項基礎設施法案應該是國會的首要任務。鑒於這樣的背景,「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的資金來源,要寄望於美國,恐怕是非常渺茫的。美國既不能以倡議提出者率先慷慨解囊,要G7其他國家掏腰包就更是難上加難,況且法、德、意等國都有國內問題必須面對。
據白宮的描述,美國倡議的計劃將把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現有基建項目拼接整合,同時鼓勵私人融資。美、歐、日現有基建項目拼接整合當然會擠占協助貧窮國家興建基礎設施所需援助,而興建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周期長,利潤低且風險大,如果沒有國家的保障,要私人融資可能是奢望。首先,G7希望利用私人資金,自己卻沒有預先承諾一分錢,而私人投資的主要動機是獲利。誰會像中國 「一帶一路」那樣在貧困國家投資數十億的高風險項目?西方可能會在這裡或那裡推動一些臨時項目,但根本沒有意願—也無能力創建「一帶一路」規模的超級項目。
儘管G7成員國都認同需要一個替代中國「一帶一路」的方案,但目前他們對倡議的地理重點仍存在分歧。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熱切希望G7倡議能夠支持其在非洲的活動,而美國希望推動其在拉美和亞洲的活動,日本則主張關注印太地區。這樣的眾說紛紜,使得整個計劃顯得雜亂無章,茫無頭緒。
拜登稱,他希望由美國提出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計劃可以成為比中國「一帶一路」方案更為優質的選項。但在發展中國家眼裡,與拼湊起來的不同項目打交道,還要聽從西方堅持的種種條件和要求,西方政府和機構過去曾利用提供發展資金來強迫受援國採取大幅政經變革,而中國不對投資附加政治條件。與北京無條件提供投資和新技術一攬子計劃相比,「一帶一路」當然更受歡迎。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讚賞中國從規劃到建設的速度,這些國家也欣賞中國願意按照東道國的要求建設,而不是告訴它們應該怎麼做,以及只需同一個建築商、金融家和政府官員的群體打交道的便利。
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強調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周邊國家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建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
迨自倡議提出迄今,已同140 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合作協議,逾2,600項計劃,總經費高達3.7兆美元。據估算,在2023年為止的10年期間,「一帶一路」項目的投資總額可能接近1.3兆美元,是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7倍多。
「一帶一路」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穿越非洲、環連亞歐,是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總額將達到19.6兆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38.9%。
中方倡導並推進「一帶一路」合作的初心,是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幫助他們發展經濟,擺脫貧困,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的人權。比如,「中巴經濟走廊」為巴基斯坦增加了250多億美元直接投資,創造了7萬多個直接就業機會。
2012年習近平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植根於歷史,但面向未來;源自中國,但屬於世界。「一帶一路」建設繼承了古絲綢之路精神,其初衷和最高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絲路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沿著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實現了對話與交融。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把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致力於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各國人民更好共享發展成果,這既是對「絲路精神」 的傳承,也是中國倡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目標。
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正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國版的 「馬歇爾計劃」,不重覆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謀求霸權和勢力範圍,不以文明和意識形態劃線。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它的立場開放包容,規模宏偉,目標高遠,道路越走越寬廣,朋友圈越來越大;而G7的「重建更美好世界」的倡議則是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派、氣量狹窄、急功近利。兩相對照,高下立判。因此中國無懼於與G7抗衡。
【延伸閱讀】
‧ G7外長會拉幫結派暴露戰略焦慮 英國學者:G7的失敗只能怪自己
‧ 美研究機構:炒「中國威脅」才能創造「軍工複合體」的利益
‧【海外通訊】蘭德公司《克制戰略》報告,棄台日不顧?
‧ 在青藏高原築「綠色長城」 看大陸如何處理荒漠化問題
‧ 大陸「春苗行動」保護120多國海外同胞 台灣人也包含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