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運一周】 3/14-3/20

By 苦勞網 / 2020-03-23 12:09:17 /
社會運動
社運一周
摘要:

《兩岸犇報》與苦勞網合作,以「社運一周」的方式回顧台灣當前社運動。
上周社運資訊有:【社運一周】 3/7-3/13
‧ 2019水污違規大戶現形 環團點名沅泰、台糖、大成、味丹
‧ 禁出國、公布確診姓名合法? 台權會:欠法律依據
‧ 防疫「重醫療輕預防」 衛促會籲增公衛資源
‧ 疫情波及 陸配、移工遭歧視 學界連署籲杜絕霸凌

2019水污違規大戶現形 環團點名沅泰、台糖、大成、味丹

xxx

「不做產業龍頭,偏做污水龍頭!」3月18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公布2019年水污染違規大戶,依據環保署去年的裁罰紀錄,整理出裁罰金額及違規次數最多的20家企業,綠盟從中評選出4家嚴重危害環境的大戶,分別是高污染的農地工廠「沅泰工業」、國營事業「台糖」、肉品龍頭「大成」及食品大廠「味丹」,要求企業改善。

綠盟根據環保署2019年違反《水污法》的裁罰紀錄,整理出裁罰總金額最高的前十名為:沅泰、台榮、德記電鍍、申印工業、旺林金屬、順麟印染、綠點高新科技、華德美、利享紙業、金海龍生物科技,裁罰金額從420萬到1,149萬不等。裁罰次數最多的前十名為:台糖、台億建築、利享紙業、味丹、大成、詠昇、翊生、永盛開發、春福建設、秋豐電鍍,裁罰次數從4次到13次不等。

在違規紀錄最高的20家企業中,包括4家食品產業(含原料與生產製造),6家電鍍業,其餘則是造紙、紡織、印染與營造業等。違規樣態有7家為偷排廢水,其餘則有嚴重超標污染水質,或未取得排放許可等。其中,綠盟選出4家蓄意偷排廢水的企業「沅泰工業」、「台糖」、「大成」、「味丹」,頒發「環境金害獎」。

沅泰工業因為偷排廢水,遭裁罰1,149萬,是去年水汙染遭罰金額第一名,綠盟專員柯乾庸表示,沅泰是農地上高污染的電鍍工廠,申請到臨時工廠登記,從違章工廠變成納管業者後,卻又違法偷排廢水。經查詢,沅泰公司已重新取得污染排放許可,能夠繼續營運。

柯乾庸質疑,針對已經發生重大違規的工廠,現行的《工廠輔導法》竟無計可施,高污染工廠取得臨時登記,就能在原址繼續運作,增加農地污染的風險。

台糖則因畜殖事業部旗下的多處畜牧場因未依規定處理廢水、污泥等問題累計遭裁罰13次,名列水污裁罰次數的第一名。柯乾庸呼籲,台糖應針對旗下畜牧場做好環境監督,不要讓養出「安心豚」的牧場,成為環境不安心的源頭。

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則指出,大成是雞肉與蛋品的龍頭企業,也是上市公司,但去年彰化的自然畜牧場卻因偷排且違規情節重大,遭罰105萬。味丹則是老牌食品公司,卻也因偷排廢水,遭開罰232萬。

曾虹文說,像味丹這類大品牌,絕對有資源跟條件做好環境管理,不能接受他們蓄意偷排廢水的行為。她強調,過去因為民眾不容易看見這些違規紀錄,企業可能抱持僥倖的心理,認為消費者不會在意,但現在綠盟正在開發一款app工具,未來只要消費者購買產品前使用app,往商品條碼一掃,即可看見商品的環境資訊表現,讓企業違規紀錄透明化,呼籲全民一起監督,要求企業負起社會責任。


禁出國、公布確診姓名合法? 台權會:欠法律依據

xxx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各縣市政府及行政院接連發布旅遊禁令,禁止高中以下師生出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決定,「非必要」前往第三級警示的國人,其回國的檢疫、隔離,除不得領取補償外、還需加徵必要費用,且可公布回國確診個案的「姓名」,引發法治和人權爭議。台灣人權促進會批評,針對特定族群的旅行禁令欠缺法律依據,公布姓名也有違比例原則,恐有侵犯人權疑慮。

3月18日,台灣人權促進會發出聲明強調,台灣作為民主法治國家,政府選擇防疫措施時,必須正視人性尊嚴與人權、遵守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並提供適當的救濟途徑,而非過度限制人民權利。

台權會聲明指出,疫情發展至今,無論政府是禁止「醫事人員」或「高中以下師生」出國,皆屬大規模限制憲法第10條所保障人民遷徙自由的手段。這類高度限制人民基本權的措施,理應在法律上有明確的使用時機,並說明採取相關手段所欲保障的法律利益為何。

然而,無論是縣市政府或行政院,在兩次公布旅遊禁令的過程中,都輕忽了最基本的「依法行政原則」和「法律保留原則」,未能回答這些禁止措施的法律性質究是行政命令、一般處分、行政指導或其他行政行為?對於禁止措施的制定與施行,是否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以及其法源依據為何?都未能說明清楚。

台權會指出,政院援引《紓困條例》第7條,稱授權疫情指揮中心為了防疫,得為「必要」措施,作為發布旅行禁令的依據。但立法院欠缺對「必要」的進一步定義與監督,該措施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人民的救濟程序也都不明確,僅憑《紓困條例》第7條,能否賦予發布這種禁令的權限,大有憲法上的疑義。

另外,聲明也指出,在公布「非必要」出國確診個案姓名方面,也恐不符比例原則,根據《紓困條例》第8條第2項,指揮中心的確可以公布確診人民的「個人資料」,但無論是《紓困條例》第8條或指揮中心,至今都欠缺對何謂「必要的」個資公布措施,有更細緻的說明。甚至對何謂「非必要」的旅行,至今也仍不明確。

台權會認為,除了疫調、公布姓名、避免疫情擴散三者的關係需被進一步釐清外,殺雞儆猴的後果,恐怕只是帶來大眾對病患的歧視,影響人民多項基本權保護,甚至導致疫情被蓄意隱匿,反而造成防疫破口。這應不是當初立法者的期待,也非指揮中心及多數國民所樂見的結果。

台權會指出,疫情指揮中心在這段期間尚有諸多決策有侵犯人權疑慮,例如「非必要」出國者加徵費用的決定,在前述「非必要」旅行的意義不明的狀況下,恐有恣意剝奪憲法第15條保障的人民財產權的疑慮;或者在過去這段期間,所採行的一連串電子監控措施,也存在資料流向不明、合法性不明的問題。

台權會認為,防疫措施引起這麼多法律爭議,法務部卻怠忽職守,未能從法學專業的角度出發,提供疫情指揮中心何謂民主、法治國的法律意見,難辭其咎,呼籲政府盡速完善法治環境,才是長遠抗疫的正軌。


防疫「重醫療輕預防」 衛促會籲增公衛資源

xxx

3月19日,由公衛學者組成的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召開記者會,直指台灣長期有政府資源「重醫療輕預防」的問題,投入的公衛經費和人力都不足,呼籲應增加公衛資源,並提出建立社區防疫四大哨站,讓民眾也能加入防疫作戰。

衛促會常務理事、成大公衛所特聘教授陳美霞表示,疫情發展到現在,大家都很恐慌,只能依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但台灣民眾應該把責任扛起來,強化公衛體系和社區防疫網。

陳美霞指出,回顧歷史,台灣公衛體系在1950-70年代表現良好,獲得國際讚譽,但80年代後面臨兩大問題,首先是醫療部門「市場化」,私立醫院和醫事人員不斷上升,但公立醫院病床數和人員卻停滯甚至面臨私有化,10多所公立醫院轉由私人資本或財團經營,政府對公立的補助款急遽降低,造成醫療商品化、市場化。

而在預防部門方面,則出現相對於醫療部門,資源和人力都缺乏,預防工作遭輕忽的「侏儒化」問題。陳美霞指出,多年來醫事人員人數成長至30多萬,但公衛人員卻一直只有萬人左右,且兩者在經費上也落差甚鉅,根據衛福部「公共衛生與醫療占國民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醫療支出佔1兆1千億(93.9%),公衛支出卻僅有482.6億(4%),資源比例完全是「大小腳」。

陳美霞強調,公衛體系「本末倒置」,「重醫療輕預防」的結果,就是導致衛生所等基層衛生組織長年經費及人力捉襟見肘,工作人員工作量大、流動率高、缺額情況嚴重,民眾也對衛生所的瞭解不足,利用率不高。

「防治新冠病毒,預防很重要,否則醫療會累死!」陳美霞呼籲政府,應反轉重醫療輕預防的政策,例如加拿大近年公衛支出維持6.5%以上,2011年已將醫藥部門支出從69%降到59%,公衛及其他部門支出則從13%提升到20%。陳美霞問道:「他們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能?」

衛促會秘書長陳奕曄指出,台灣負責防疫的公衛人力大約僅有9千名,其中衛生所基層人員不到6千人,十分勞累,要改善基層困境,除了長期要扭轉「重醫療輕預防」政策,政府應該要建立四大社區防疫哨站,讓全民成為疫情中心的防疫後盾。

陳奕曄說,第一哨是做好偵測、疫調和民調,加入600多個社區醫療群24HR諮詢專線、增加TOCC偵測,加入社區藥師、居服相關人員等社區專業人力等等。第二哨則是做好醫療分流和預警,並落實分級醫療。第三哨是做好教育宣導,引導各社區鄰里建立防疫指揮系統,破除污名與恐慌。第四哨是社區支持與資源協調,基層衛生專業用於刀口,提供足夠防護,讓基層衛生人員安心防疫。


疫情波及 陸配、移工遭歧視 學界連署籲杜絕霸凌

xxx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網路上充斥著各種針對陸配、陸生的污名化和歧視言論,台灣學界日前發起連署,呼籲社會勿歧視陸生、陸配和滯留武漢的台胞,也盡量避免使用「武漢肺炎」這類可能強化污名的用語,目前已有近三百位學界人士,以及各行各業近千人參與。

3月20日,連署發起人王智明以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新國際》等民間團體共同舉辦記者會,呼籲民眾應該不分國界團結對抗歧視和污名。

連署發起人、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王智明表示,發起連署是因為看到政府和媒體持續使用「武漢肺炎」的稱呼,以及搭乘武漢包機返台的台胞也遭受許多攻擊和歧視。他認為,這些言語暴力對於陸生、陸配和台灣人都造成傷害,台裔球星林書豪也發文批評「武漢肺炎」、「中國病毒」等稱呼帶有歧視,希望大家避免使用;中研院學者劉紹華同樣指出該命名不論有意無意,都有負面的隱喻和污名效果。

王智明說,疫情發展至今,衛福部長陳時中和醫護人員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希望政府可以做進一步的社會溝通,對抗歧視,對疾病的「正名」提出呼籲,改善越來越惡化的兩岸關係,也希望社會大眾一同改善言語暴力霸凌的問題。

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廖元豪表示,防疫期間政府曾有許多正確言論,像是陳時中說「我們要對抗的是武漢肺炎,不是對抗武漢」、「肉搜和公審會防礙防疫」等;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也說「陸配是我們的家人」,但網路上一旦出現咒罵政府和大陸台胞的聲浪,政府政策就隨即轉向收緊,這些網路輿論可能來自煽動種族主義的網軍,但也可能反映社會上有一股煽動仇恨的趨勢,需要大家警醒。

廖元豪也認為,現在人民也不太能質疑政府,例如他在網路上提出政府近來「限制出國」等防疫措施恐有違憲問題,結果就被網友痛罵出征,網路上變成只能「順時中」,不能「逆時中」,造成法界形成寒蟬效應,這應該好好檢討。他堅持,《紓困條例》第七條過於空洞,無法授權緊急措施,應該盡快修法解套。

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郭力昕表示,對於網路民粹、網路形成的法西斯主義感到擔憂,這在全球都有類似現象,但兩岸間特別嚴重,認為應該通過《公共媒體法》,培養更多公共媒體,杜絕法西斯式的輿論。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偉碩指出,網路上充斥人對人的暴力、仇恨,但凡對政府有所批評,就會被大量髒話攻擊,這種精神暴力對人的傷害不容小覷。他認為,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災難前,人在死亡恐懼下接受試煉,但台灣很多人沒過關,呼籲大家「應該用愛動員,用仇恨動員會被恨吞噬。」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淳淮指出,除了對中國大陸的仇恨、歧視和污名,台灣還存在對移工的歧視。他舉例,昨天有失聯外勞在轉院時逃走,就是怕政府發現後會把他們遣返,但網路上卻出現「應該直接槍斃」這類仇恨言論,反映歧視問題很嚴重。他們主張防疫期間不應該驅離失聯移工,給他們留台繼續工作的機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