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衛專家梁萬年:「你以為全球不想學中國嗎?」
梁萬年接受央視《面對面》專訪時表示,你以為全球不想學中國嗎?但要取得中國這樣的防控成果不是某一個措施、某一個策略能夠起作用的,需要眾多的要素組合疊加才能產生這種效果。比如中國老百姓的獨特文化和高度利他主義精神,中國政府的組織能力,部門的協同能力。
「你以為全球不想學中國嗎?」
「我相信很多國家很難做到上下協同、全國一盤棋。」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的抗疫措施和成果在世界範圍內有目共睹,被稱為「標準答案」。然而,一些採取中國這種「動態清零」措施的國家,紛紛轉變了防疫策略,個別西方媒體便以這些國家放鬆防控、「與病毒共存」來質疑中國的「動態清零」。
中國為何能做到「動態清零」?某些國家為何不再「抄作業」?疫情出現後,生產生活上發生的不同需如何看待?日前,央視《面對面》節目專訪中國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
「動態清零」不等於「零感染」
10月17日,陝西西安新增2例本土新冠確診病例,之後大陸境內本輪疫情一度波及20餘個省份。在本輪疫情中,各地發現疫情後,基本都在1個潛伏期14天左右的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高效處置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動態清零」的防控策略成為中國控制疫情的「法寶」。
梁萬年:「動態清零」不是零感染。當一次境外輸入引發本土病例以後,如果我們用很短的時間就把它控制住,把這個感染鏈滅乾淨了,也叫清零。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個地方怎麼總是出現病例,有些地方怎麼一年多了病人始終沒有清零,其實從動態上它是清零了。做得再好的城市也不能保證這起處理完下起就沒有了。
各國防疫策略
依據4個方面做判斷
根據已公佈的國民經濟主要指標,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成為疫情背景下全球少見的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然而,個別西方媒體卻對中國防控疫情的政策指手畫腳,以一些國家放鬆防控、採取「與病毒共存」的做法來質疑中國「動態清零」的策略。
梁萬年:其實在疫情防控上,沒有哪一種策略是各國都適用的。各國採取策略主要依據4個方面的要素判斷:
• 防控理念,中國的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還有一些理念可能認為自由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理念下,採取的策略就有區別了。
• 根據國家的社會經濟和人口的情況來判斷,ICU能力、醫務人員、物資供應保障,要綜合考慮。
• 韌性,疫情會持續多長時間,是不是越來越複雜。
• 文化,包括社會制度、動員能力,尤其是老百姓的參與度。
「你以為全球不想學中國嗎?」
中國的抗疫實踐表明,14億多人口的大國守住疫情防線,就是對國際抗疫的最大貢獻。梁萬年強調,未來疫情防控常態化,我們不應該抱有任何僥倖心理。
梁萬年:你以為全球不想學中國嗎?但要取得中國這樣的防控成果不是某一個措施、某一個策略能夠起作用的,需要眾多的要素組合疊加才能產生這種效果,比如中國老百姓的獨特文化和高度利他主義精神,中國政府的組織能力,部門的協同能力,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協同能力。
要看到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相信很多國家很難做到上下協同、全國一盤棋,做到有效的聯動。我們畢竟經歷過武漢那一場戰疫的洗禮,後面我們又經過了幾十起局部疫情的鍛煉,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甚至可以稱為科學的防控措施組合,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鍛造了一個比較好的「工具包」。比如核酸檢測能力、密接者的追蹤能力、臨床救治能力、社會動員能力、交通生活保障方面的能力,「工具包」裡都有。這是中國非常獨特的優勢,現在可以說得心應手。
疫情帶來的某些「不同」
是健康素養提高的標誌
梁萬年:什麼時候完全回到新冠病毒出現之前的那種狀態,現在無法來作出判斷。因為從全球來看,這種疫情仍然處於大流行階段。我們對這個病毒,也仍有很多科學上的知識空白,急需科學家去協同認識它,這個路是肯定有一段要走的。
現在我們的生產生活跟疫情出現之前有一些不同,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有些不同我認為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進步。比如現在我們戴口罩、通風、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用公筷等,是健康素養提高很重要的一個標誌。我們在出行和旅遊等方面受到的影響,在人類的歷史上,必定還是短暫的,還是要有信心。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您可能有興趣】
‧ 章永樂:當疫情不斷變化,中國清零快,西方媒體翻臉更快
‧ 中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和美英比,中國規避了300多萬人死亡
‧ 中國智庫十問美國民主:「一國六主」,就是人民不能做主
‧ 超乎常識,疫情其實擴大美國的優勢?只有中美差距變小
‧ 聯合國秘書長:全球團結協調疫苗接種才能擺脫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