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山區求學路上的「擺渡人」

By 犇報編輯部 / 2019-06-28 12:30:20 /
脫貧
摘要:

山區裡的育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當地一些村莊到達刁望教學點,如果不走水路只能翻山越嶺,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寧願讓其輟學在家。 石蘭松砍掉家門口的椿樹,雇人造了一艘木船,石蘭松命名為「希望之船」。在他看來,如果命運是一條河流,自己願做學生走向夢想彼岸的「擺渡人」。在船槳中劃過的,是34個春秋。數萬次航程,至今已撐壞了八艘木船。

xxx石蘭松曾經用來擺渡學生的小木船。(圖/新華社)

石蘭松站在岸上,等待。一隻黑狗崽緊跟著三名小學生一同到來,搖著尾巴看他們穿戴救生衣。

用鐵鏈拉近渡船,再用竹竿撐離碼頭,石蘭松一氣呵成。一張鐵皮頂棚,三側鐵制護欄,撐出了能搭載多人的船艙。艙內掛著一塊牌匾,寫著「希望之船」。

清晨,在發動機的轟隆聲中,載著四名師生的渡船緩緩駛離內澤莊。他們的終點,是位於廣西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洞村的刁望教學點。

抵達目的地,其他村屯的五名學生已在教室外等候。這個教學點,負責接收大龍洞村內澤莊、刁望莊等幾個自然屯三年級以下的孩子就讀。

刁望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像一座孤島。百米高的石崖,深不見底的湖水,將聯通外面世界的道路阻斷。中國大陸在各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後,這座山村裡的教學設施也與城市地區同步了。

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螢幕裡,語文課本裡的小壁虎找尾巴故事在圖文中展現,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教室外,食堂、球場、圖書角、體育器材室等一應俱全。遍佈教學點的多彩粉刷,為這座樸素的山村添了一抹色彩。

「這是推倒舊教學點重建後的新貌,以前非常簡陋。」石蘭松指著舊照片說道。1985年高中畢業後,這位曾從刁望教學點走出的學生,又回到了這裡教書。

困在群山與湖間,被知識啟蒙的山裡娃對外面的世界望眼欲穿。與講台下的學生一樣,石蘭松也想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在他高考失利後的複讀中,教學點唯一的教師病重了。「恩師再三囑託,說我是村裡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孩子們讀書的希望只能寄託在我身上。」

山區裡的育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當地一些村莊到達刁望教學點,如果不走水路只能翻山越嶺,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寧願讓其輟學在家。石蘭松砍掉家門口的椿樹,雇人造了一艘木船。這些木材,原本是留著建房用的。

這葉小舟,石蘭松命名為「希望之船」。在他看來,如果命運是一條河流,自己願做學生走向夢想彼岸的「擺渡人」。在船槳中劃過的,是34個春秋。數萬次航程,至今已撐壞了八艘木船。

2010年,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希望之船」升級換代,從木船變成了鐵皮機動船,單次航程的時間從半個小時縮短到十分鐘。

「以前曾有其他教師來刁望教學點,但都不到一年就走了。」西燕鎮中心學校校長羅仲文說。上林縣教育局副局長藍宗之介紹,在石蘭松的堅守下,當地黨委政府持續加大對教育投入,已先後投入100多萬元重建教學點和完善教學設施。

教學點所在的大龍湖,被一座座青山點綴。三三兩兩的村莊,錯落分佈在臨湖的大石山坳裡。在遊客眼中,這是一幅遠離塵囂的詩意山水畫,對於村民而言,更多的感受是出行的困難、土地的貧瘠。

「離開教學點的念頭,不是沒有過。」石蘭松回憶道,上世紀9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往廣東務工。家裡人也鼓動石蘭松出去,從事酬勞每月1000多元的體力活,他當時只有一兩百元的月薪。「這對剛有孩子的我來說,誘惑實在太大了。但是我走後,誰來教學生呢?」

石蘭松最終選擇的,是繼續義務擺渡的教書生涯。「30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落水事件。」石蘭松說,過去最多時要接送4個村屯的12名學生,三年級以上學生轉至鄉鎮上學後,現在只剩1個村屯的學生需要接送。

「最讓我欣慰的是,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利好,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了大學校園。」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石蘭松家門前的椿樹也砍了一茬又一茬。如今,只剩一墩老木樁壓在石磚堆下,成為新房的一部分。

下午放學,「希望之船」再次踏上學生們的歸家路。二年級的陳建威,下個學期即將轉至鎮裡上學。登上碼頭,他回頭看了看,對這坐了算不清次數的船有些不舍。

新華社南寧訊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