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峰會:因應美關稅衝擊「全球南方」找出路|海外通訊
5月27日,首屆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峰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拉開帷幕。這場聯通東亞、東南亞與西亞的三方峰會,不僅應對美國川普關稅政策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也為「全球南方」的合作機制,探索一條新的道路,是破解全球困局的重要實踐。
犇報編按
5月27日,首屆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峰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拉開帷幕。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指出,這場聯通東亞、東南亞與西亞的三方峰會,不僅應對美國川普關稅政策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也為「全球南方」的合作機制,探索一條新的道路,是全球南方國家在美國霸權主義陰霾下,破解全球困局的重要實踐。如果成功,會為「全球南方」的合作機制,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也印證西方評論家長期以來的論斷:21世紀將成為「亞洲世紀」,預測顯示,到2040年,亞洲大陸可能貢獻世界一半以上的GDP。

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峰會:因應美關稅衝擊「全球南方」找出路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2025年5月27日,首屆東南亞聯盟(東盟)—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峰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拉開帷幕。這場以「共創機遇,共享繁榮」為主題、聯通東亞、東南亞與西亞的三方峰會,不僅是亞洲新興經濟體深化區域合作的里程碑,更是全球南方國家在單邊主義陰霾下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重要實踐。
峰會達成的《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聯合聲明》重申世貿組織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的核心作用,探討在全球發展倡議及各類倡議框架下合作,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強調經濟互補與戰略協同,提出加強跨區域發展戰略對接、打造地區價值鏈,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承諾加強伙伴關係,強化三方在經濟一體化、互聯互通、能源安全和可持續性、數位轉型與創新、糧食和農業及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這一機制不僅是對抗外部不確定性的戰略應對,更是對資源、市場、技術與資本的跨區域重組,標誌著全球南方正從被動適應規則轉向主動塑造體系。

中國經營東亞、東南亞與西亞經貿合作的努力
三方機制化合作的成功開啟,得益於中國與東盟、中國與海合會、東盟與海合會雙邊合作均有良好基礎。1991年中國與東盟開啟對話進程。1997年,中國-東盟領導人首次舉行非正式會議。2021年11月,中國-東盟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雙邊政治關係邁向新台階。今年5月,中國與東盟全面完成自貿區3.0版談判,內容涵蓋數位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等9個新增章節,雙方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新階段。
海合會是海灣地區最主要的政治經濟安全組織,中國在海合會成立之初便與其建立了聯繫。2010年6月中國同海合會建立戰略對話機制並在北京舉行首輪對話,後續又舉行了多輪對話。2022年12月首屆中國-海合會峰會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東盟與海合會間也保持著密切合作關係,2023年10月,首屆東盟-海合會在利雅得舉行並通過《東盟-海合會峰會聯合聲明》,為雙方伙伴關係提升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今年5月,第二屆東盟-海合會峰會在吉隆坡舉行,雙方表示將探討建立高級別後續機制以進一步落實峰會成果。
東盟、中國與海合會的經濟合作堪稱「天作之合」,三方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為三方合作提供可行性。中國擁有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近年來正向全球產業鏈上游邁進,具備進行技術轉移的實力基礎。東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地區局勢也相對穩定。海合會國家則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與雄厚的資本實力在產業投資領域形成一定規模的優勢。
三方經濟總量接近全球四分之一,覆蓋21.5億人口廣闊市場,在能源安全、數位化轉型和農業發展等領域具有顯著的合作潛力。需要強調的是,三方合作潛能不僅在於規模優勢,更在於要素結構互補與發展戰略契合所帶來的乘數效應。而從消費方面來看,中國、東盟和海合會都是重要的消費市場,三方生產的商品有潛力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內循環」。

因應川普關稅衝擊 「全球南方」尋找出路
此次峰會最值得關注的是其對區域合作框架的重構。中國與東盟、海合會既往合作多呈「雙邊並行」模式,而此次峰會首次將三方納入同一合作平台,標誌著「全球南方」從鬆散聯合邁向機制化合作。這種合作模式具有鮮明的非排他性,既不排斥現有國際秩序,也不以對抗他者為目標,而是通過發展戰略對接(如「一帶一路」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海合會「2030願景」)構建內生增長動力。這一次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嘗試,如果成功的話,可能會為「全球南方」的合作機制,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
這種「樞紐式合作」以「東盟-中國+」為戰略支點,旨在激發全球南方合作的「三角動能」,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立體耦合,構建高效聯通、更具韌性的區域合作網絡。《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聯合聲明》中提出的區域性商務理事會、本幣結算合作、跨境電力貿易等舉措,更展現了從「政策對話」向「規則共建」的探索實踐。
領導人會議。這是會前集體合影。圖源:新華社,劉彬 攝.2e8ef460d0d5d2d9.jpg)
峰會召開的背景是美國川普政府新一輪關稅政策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東盟國家以「深切擔憂」直指美國單邊主義,並成立工作組協調應對措施,顯示出全球南方國家不再甘於被動承受規則擠壓。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合作機制整合了中國的全球製造業與技術創新優勢,東盟的地理樞紐與供應鏈焦點優勢和海合會的農業與資本優勢,以應對美國「脫鉤斷鏈」政策對全球產業鏈的衝擊。
在此背景下,三方合作被賦予雙重使命:一方面,通過自貿區升級、產業鏈韌性建設對衝「脫鉤斷鏈」風險;另一方面,以跨區域市場聯通重塑全球化敘事。正如李強總理在峰會上所言,面對保護主義,「擴大開放、消除壁壘」才能創造市場機遇,而「共享資源、相互賦能」將推動產業升級。這種「反向操作」不僅是對美西方「去風險」論調的駁斥,更是在證明開放型區域主義仍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優解。
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合作模式初步打造了全球南方國家的「黃金大三角」,從系統韌性、制度韌性、創新韌性三個方面為世界經濟韌性重塑提供了全球南方新思路。通過構建多元協同的經濟體系、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知識與技術交流轉移機制、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創新多邊合作機制以及推動規則與制度的融合與創新,三方合作模式在提升經濟韌性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與巨大潛力。

其在全球南方國家合作中的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為全球南方國家探索經濟合作新路徑、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參與世界經濟韌性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這一合作模式有望成為全球南方國家聯合發展、實現共贏的重要典範,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此次峰會吸引了全球廣泛關注,因為它匯聚了亞洲三大集團—海合會、東盟和中國,它們對區域和全球的政治和經濟動態有著重大影響。它們的融合重新印證了西方分析家長期以來的論斷:21世紀將成為「亞洲世紀」,特別是隨著亞洲經濟加速崛起。預測顯示,到2040年,亞洲大陸可能貢獻世界一半以上的GDP。
海灣國家開始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海灣地區和東盟地區與中國一道,成為全球最具活力和穩定性的經濟區域之一,擁有強勁的增長指標,並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這些區域成功地開闢了和平與發展的道路,展現出其獨立塑造全球發展的能力。
科威特王儲謝赫·薩巴赫·哈立德·薩巴赫在開幕致辭中強調了海灣和東盟地區的巨大潛力,並指出這些地區的地理覆蓋範圍,人口優勢和戰略重要性。他強調這些優勢使它們能夠在復雜的全球安全挑戰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這些挑戰需要新的合作模式和戰略伙伴關係。

海灣和東盟16國的GDP總和接近6萬億美元,總人口約7.4億。如果將中國的經濟和人口考慮在內,其整體影響力的規模就更加引人注目。這三個亞洲國家的經濟實力加起來超過24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22%以上),人口超過21.4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7%。
海灣國家已成為塑造未來國際秩序的平衡力量,全球大國日益將其視為維護地區和全球平衡的關鍵。它們日益增長的地緣政治意義源於它們在安全安排、衝突後重建以及促進穩定與和平的舉措中發揮的核心作用,使它們成為全球領導地位不斷演變的競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經濟上海灣國家在世界舞台上占有突出地位。根據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統計,這些國家控制著價值4.9萬億美元的主權財富資產,約占全球主權財富的37%,鞏固了它們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投資者之一的地位。其豐富的能源資源進一步凸顯了其戰略重要性: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該地區擁有全球已經探明石油儲量的30%,天然氣儲量的20%。
海灣國家的GDP總額達2.2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並加大對西部重要地區的投資,在維護全球貿易和物流網絡的完整性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其戰略位置、強大的基礎設施以及持續致力於實現除石油收入以外的經濟多元化的努力,使其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並為國際經濟的復甦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盟躋身世界最大經濟體之列
東盟位於東南亞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美國和中國在印太地區持續權力競爭的地理中心,這進一步強化了其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重要性。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被公認為先進的經濟中心,有助於穩定該地區更廣泛的增長軌跡。
到2024年,東盟的整體GDP預計將達到4萬億美元,使東盟躋身世界最大經濟體之列,成為繼美國、中國、德國、日本、印度和英國之後,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東盟還在國際貿易中發揮核心作用,是全球主要經濟體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國和貿易伙伴,同時還吸引地區和國際參與者的大量投資。

東盟的幾個成員國-特別是馬來西亞和泰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成為先進電子產品、汽車和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的主要生產國。與此同時,寮國、柬埔寨、緬甸和越南等東盟新興經濟體,紛紛採取改革戰略,擺脫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加入東盟後,它們能夠更充分地參與區域供應鏈,增強東盟整體經濟活力,鞏固東盟作為全球經濟支柱的地位。
三方合作模式有望成為聯合發展的典範
先進的地緣政治理論家普遍認為中國是一個完全有能力的全球大國,擁有使其成為國際舞台上核心角色的全套工具。美國將北京視為其全球領導地位的主要競爭對手和嚴峻的挑戰者。特別是當中國繼續擴大其影響力,並在塑造未來的國際秩序方面堅持自己的主張時。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公開承認中國的競爭能力以及重塑全球格局的潛力。
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儘管有些西方指標已將其視為最大經濟體),並且仍然是20國集團的核心成員及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使其成為迅速變化全球格局中一個可靠的替代極點,尤其是它展現出的韌性和戰略影響力,包括在貿易摩擦中,例如與美國的關稅對峙。這場對峙導致雙方重回談判桌,凸顯了中國日益增長的外交和經濟影響力。
中國還與海合會和東盟保持著牢固的戰略關係,視其為推動多極化世界秩序的重要伙伴。中國最近參加海合會和東盟峰會大大增強了其全球外交影響力,並為海灣和東盟通過多元伙伴關係促進國際平衡的共同目標增添了動力。
27日在吉隆坡出席「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圖源:新華社.b3ee8f49b6b4b4c6.webp)
此次峰會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多邊合作框架——一種不斷發展的伙伴關係模式,可以作為維護地區和全球平衡的基礎。這一模式旨在保護亞洲的利益,同時允許主要參與者影響國際事務的方向,尤其是在主要大國加緊努力主導全球決策結構的當下。
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合作模式初步打造了全球南方國家的「黃金大三角」,從系統韌性、制度韌性、創新韌性三個方面為世界經濟韌性重塑提供了全球南方新思路。通過構建多元協同的經濟體系、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知識與技術交流轉移機制、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創新多邊合作機制以及推動規則與制度的融合與創新,三方合作模式在提升經濟韌性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與巨大潛力。
其在全球南方國家合作中的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為全球南方國家探索經濟合作新路徑、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參與世界經濟韌性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這一合作模式有望成為全球南方國家聯合發展、實現共贏的重要典範,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中美博弈開啟新階段:從日內瓦到倫敦中美經貿會談
‧ 台灣正從美國的「棋子」演變為「棄子」
‧ 中國前進美國後退,中國正挑戰美國衰落的軟實力
‧ 造船業成中美競爭的最新角力場,誰勝誰負不言自明
‧ 中國「三箭齊發」應對川普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