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科學家撐起科學研究的「半邊天」

By 新華社 / 2022-03-08 19:39:55 /
摘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發佈的女性研究人員在科研隊伍中占比統計結果顯示,各大洲女性占比從18.5%至48.2%不等,世界平均值為29.3%。而據中國科協統計,目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中女性約占40%,其中互聯網、生物醫學等領域女性占比超過半數。

xxx正在做實驗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圖片來源:新華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當前,「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話用來形容中國女性科研工作者十分貼切。不少正在中國科研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女性科學家認為,未來中國女性科技人力資源的數量及比例還有望進一步提升。

走進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迎軍的會議室,書架上擺滿了關於生物材料、骨組織修復等的書籍。一些榮譽證書放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其中包括廣州市授予的優秀女科技工作者、全國婦聯頒發的巾幗發明獎等。

「從40多年前的一個人和一間十幾平方公尺實驗室,到現在20000多平方公尺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0餘人高水準研發團隊,我最喜歡做的還是深耕在生物材料、醫療器械領域,踐行『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生物材料』的初心。」王迎軍說。

67歲的王迎軍在2015年獲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經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帶領學校創建醫學院、開辦國際校區,提升了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王迎軍認為,她的成長和國家對科學和教育創造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回想起自己一開始做科研時申請到上萬元的國家基金專案,當時已經覺得是很大的一筆數目。而現在,她和她的團隊每年都能拿到過億元的專案。

她直言,從科研角度來說,科學家是沒有性別區別的,但女性科學家確實會面臨許多男性科學家不會遇到的問題。

「女性在事業和家庭的平衡上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但這些困難並不是自己逃避的藉口,女性在科研方面可能更要堅持和有韌性。」王迎軍說。

新中國成立以來,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得到各界的長期重視。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社會獲得飛速發展,中國政府強調更充分地發揮女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2021年6月,中國科協、科技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包括培養造就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大力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支援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加強女性後備科技人才培養、加強女性科技人才基礎工作等在內的16項重點措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發佈的女性研究人員在科研隊伍中占比統計結果顯示,各大洲女性占比從18.5%至48.2%不等,世界平均值為29.3%。

而據中國科協統計,目前中國科技人力資源中女性約占40%,其中互聯網、生物醫學等領域女性占比超過半數。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屠呦呦,就是中國女性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和中國飛速發展的高科技製造業相呼應的,是許多企業設立科研中心,吸引包括大量女性在內的科研人員投入其中。這一點在中國的互聯網、通信、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表現得尤為明顯。

劉杉是騰訊多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外界用「叩開了國際技術標準大門」形容她的工作。作為百餘篇學術期刊和會議論文的作者及數百個全球專利的發明人,劉杉說,自己的使命是參與國際技術規則的制定,希望中國互聯網企業能在國際規則中佔據更多地位。

xxx騰訊多媒體實驗室負責人劉杉。圖片來源:新華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華為公司在其官網上專門開設有「華為女性」網頁。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華為公司表示,在數字時代,女性力量是科技產業的基石,女性參與和女性視角的加入為科技帶來更多可能,給世界帶來技術和商業的雙重價值進階。

有專家指出,企業的加入,帶動中國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行業分佈更加豐富多元,同時也使更多女性能夠實現科技創業的夢想。

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等機構聯合發佈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和2010年相比,2020年中國從事臨床、教學、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設計、科學普及、仲介服務和科技管理等不同工作內容的女性所占比例均有所提升。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說,第一位進入中國空間站的女宇航員王亞平同樣是中國科技女性的範例。作為一個來自農村家庭的女孩,王亞平克服無數挑戰,實現夢想,並且通過空間站向孩子們授課,成為中國最知名的女性人物之一。

「中國湧現了很多優秀的女性科學家,也做出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這背後,是中國對女性科技工作者群體的強大支持。」王迎軍說。

xxx王亞平在天和核心艙內「飛翔」。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太空人中心提供

◎來源|新華社,記者:王攀、馬曉澄、周舟、王豐

【您可能有興趣】
「三八」婦女節:追求國際勞動婦女團結和解放的紀念日
婦女能頂半邊天 「大陸首位女拖拉機手」梁軍逝世
花俊雄:中國應在金磚國家中發揮砥柱中流的作用
2022年:俄軍揮師,美國霸權坍塌之年也|對話空間
北京冬殘奧開幕式最後一棒火炬手的故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