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60萬易地搬遷人口脫貧,為什麼可說是人類兩大世界壯舉?

By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 / 2020-12-04 17:49:50 /
脫貧
摘要:

這是「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世界上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也只有80多個,近1000萬人易地搬遷就相當於搬遷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為什麼要搬遷?無非就是原先的地方不適合生存和發展,看不到未來。

◎文章來源:觀風聞


xxx圖為四川涼山州「懸崖村」的小朋友攀爬梯子上下學的畫面。

12月3日,大陸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在記者會上說,「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

之後他又補充道,這是「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xxx

世界上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也只有80多個,近1000萬人易地搬遷就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

為什麼要搬遷?無非就是原先的地方不適合生存和發展,看不到未來。

下面這張圖是習近平2017年兩會期間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提到的「懸崖村」——四川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

xxx(圖/四川日報)

他說,看到涼山州「懸崖村」的村民和孩子們常年在懸崖上爬藤條,上山下鄉,安全得不到保證,看了以後心情還是很沉重,也很揪心。

2016年8月,「懸崖村」雖然開始使用鋼管代替此前老舊「藤梯」,但依然有2556級鋼梯,爬藤梯需要近兩個小時,爬鋼梯還是需要40分鐘。

xxx(圖自四川日報)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懸崖村」的84戶貧困戶在今年5月終於不用再爬懸崖了,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群體,他們陸續搬進了位於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從此走出「懸崖村」。

xxx (圖/川報觀察)

其實早在1983年,中國「三西」地區(甘肅定西、河西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就開啟了扶貧搬遷先河,因為這一帶嚴重缺水,貧困狀況非常嚴重。當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施行了「以川濟山,山川互濟」扶貧開發政策,按照群眾自願的原則,採取移民吊莊等形式,動員南部山區部分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後的貧困群眾,到引黃灌區有灌溉條件的荒地上進行開發性生產,創建新的家園。

xxx西海固,寧夏中南部9個深度貧困縣區的概稱,之前極度缺水,號稱「苦瘠甲天下」,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眾不得溫飽

之後,扶貧搬遷成為中國開發式扶貧的一個重要措施。

2001年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現國家發改委)正式提出「易地扶貧搬遷」概念,並安排了專項資金,從國家層面有計劃、有組織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從1983年一直到2015年十二五規劃結束的32多年時間,中國易地搬扶貧遷的人口是680萬。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五個一批」精准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個一批」是,習近平在2015年10月16日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首次提出的脫貧措施,包括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當年12月1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易地扶貧搬遷電視電話會議,對「十三五」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動員部署,揭開了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序幕。

2015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扶貧辦、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5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方案》,明確用5年時間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完成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幫助他們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不過易地搬遷不僅僅是換個地方蓋個房子,還有建設一系列其他的軟件硬件的配套設施,包括水電道路通訊、教育醫療,還得保證搬遷後有工作有收入,根據2016年大陸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以下簡稱「發改委規劃」),其中規定了易地扶貧搬遷的主要目標:

到2020年,實現約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搬遷安置,搬遷對象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飲水、出行、用電、通訊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遷出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安置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搬遷對有穩定的收入渠道,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全部實現穩定脫貧,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而中國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除了沿海幾個省份外,幾乎覆蓋了全國,涉及全國22個省(區、市)約1400個縣(市、區)。

xxx十三五時期,中國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分布圖,圖自「發改委規劃」

這些區域需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 981 萬人。同時,各地計劃同步搬遷還有 647 萬人。

所謂同步搬遷人口,是指非建檔立卡農戶,但是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同在一個自然村組(居住點),符合易地扶貧搬遷範圍和條件且自願搬遷的那群人。他們也是需要被保障的一部分。

從搬遷原因看,遷出地要麼是生態脆弱、資源承載力嚴重不足,要麼是公共服務嚴重滯後且建設成本過高,或者地質災害頻發易發,或者地方病高發等,或者兼而有之。

xxx表:不同原因搬遷人口分布,圖自「發改委規劃」

大陸國家發改委也承認,5年要讓1000萬人搬家,有很大困難。

第一,時間緊任務重。此前32年也只是搬遷了680萬。

第二,安置資源約束日益凸顯。遷出地附近適宜安置的水土資源匹配條件、選址空間日益受限,同時城鎮化加速推進,新增建設用地有很緊張,而農村的承包土地又不容易調整。

第三,搬遷對象貧困程度更深。之前有條件、有能力搬遷的貧困人口多數已經遷出,而沒有搬走的貧困人口則是貧困程度更深、生存環境和居住條件更惡劣的那些人,按原有政策力度難以完成搬遷,屬於經過多輪扶持仍未啃下來的「硬骨頭」。

第四,工程實施難度更大。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既要做好安置住房、配套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要做好產業培育、就業培訓等後續發展工作,確保實現穩定脫貧。

不過經過5年的努力,易地扶貧搬遷這張考卷也能圓滿完成。許多報導也記錄了貧困人口在搬遷之後走上全面小康生活。

巴中市,是四川省搬遷任務最重的市州。十三五期間,巴中易地扶貧搬遷遍及全部198個鄉鎮、2347個村,計劃搬遷10萬戶、37萬人。(四川新聞網報導)

柳林鎮桅杆埡村黨支部書記仲佳奇介紹,2016年底,桅杆埡村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結合該村文化、地理、交通優勢,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搬遷新居依山而建,突出傳統民居風格,修建傳統的三(四)合院,戶與戶留有公共空間,便於「互相串門、鄰裡照應」。同時,安置點規劃了微菜園、養殖小區等。2017年4月,桅杆埡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建好。目前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4戶78人,集中安置21戶69人。
要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就不能缺乏產業的帶動。為此,桅杆埡村引進業主發展蜜柚、生態魚等產業。通過推行「一返二股三專」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

居住環境的改變也促使著村風村容不斷改善。在桅杆埡村,通過推動傳統聚居點向農村新型社區轉型,制定村規民約,開辦「農民夜校」,深化「感恩善良、自強自立」主題教育,引導村民破陋習、講文明、樹新風,共建共享現代文明生活。

xxx桅杆埡村易地扶貧搬遷新居一角。(圖/四川新聞網)

貴州省在2019年底已完成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12月3日,《貴州日報》舉了幾個搬遷之後群眾生活狀況的例子:

就業方面:

「做月嫂,每月收入7000元左右。」遵義市正安縣瑞濠街道新龍孔居委會的搬遷群眾米莉說,搬遷前丈夫外出打工,她帶著兩個孩子在鄉鎮租最便宜的房子「陪讀」。與日俱增的家庭花銷,壓得小兩口喘不過氣來。搬遷後,經過社區「黔靈女」家政培訓,她拿到了月嫂初級證書,訂單應接不暇。

醫療方面:

過去,黔西南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的衛生院裡,7名醫務人員中沒有一名執業醫師,僅能提供門診服務,而村衛生室更沒有穩定的醫務人員。整鄉搬遷到晴隆縣城阿妹戚托小鎮後,配套建成的衛生院設有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外科及全科診室等,新配備了DR室、B超心電圖室等,還開通了遠程會診系統,可滿足上萬人的基本就醫需求。

「以前村衛生室只能打疫苗,去鄉衛生院看病要走1個小時。」30歲的苗族搬遷群眾楊登貴說,現在走路10分鐘就能到安置點衛生院,從掛號、就診到開藥,每個環節都有專門的醫護人員提供服務,普通的病不出社區就能看好。

湖南益陽「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有33377人,將分散在58個鄉鎮的2萬多貧困群眾搬到交通便利、生活便捷的111個集中安置點,9千多名分散安置貧困戶也從無房、老舊破房搬進了舒適的新房。並通過實施「五個一批」,搬遷群眾脫貧率達到100%。

產業發展帶動一批。以龍頭企業為平台,通過發展黑茶、筍竹、稻蝦米、苗木、光伏等產業,吸納貧困戶就業。
開設扶貧車間就業一批。利用安置區門面或架空層,引進電子元器件加工、玩具制造、竹業、鞋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就業。
自主創業發展一批。實施養殖、栽培等技能培訓,鼓勵和扶持貧困戶發展綠色養殖、特色栽培等種養產業。
勞務輸出一批。在2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區召開現場招聘會,通過與勞務公司簽訂合同實現輸出就業。
兜底保障一批。安排公益性崗位,結合低保、大病醫療保障等政策實現兜底保障。

四川廣元朝天區在2018年底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2625戶9086人的任務。中國網報導了一位因殘致貧的貧困戶易地扶貧後的生活:

「種植了1畝黨參苗,下半年可移栽5畝,兩年後每畝可賣3萬元……」朝天區兩河口鎮永平村群眾劉漢福幸福地算起收入賬。劉漢福是村上有名的貧困戶,在易地扶貧搬遷後,因殘致貧的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除黨參外,他還種植了2500椴金耳,2017年還被評為「廣元市脫貧示範戶」。

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坪埡藏族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2016年至2018年,短短兩年時間便全面完成建設,5700多名藏族群眾搬遷入住。

坪埡,武都區唯一的純藏族鄉,位於白龍江南岸高半山地帶。全鄉9個村18個社,共1432戶6350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九溝八梁之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貧瘠靠天吃飯。

2013年底,全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村8個,貧困戶587戶2743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危及群眾安全,交通不便制約著藏鄉的發展。

xxx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坪埡藏族鄉位置。(圖/Google地圖)

《甘肅日報》報導了幾個搬遷之後的案例:

今年30歲的趙干干的家就住在一瓣「蓮花」的中央,一家七口人從原來的土房子搬進了140平方米的三層獨棟,憑著一手好木工活,趙干干把家裡每層的吊頂都裝修成藏式風格,顏色絢麗多姿,美輪美奐。

「最大的變化就是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蘭海高速公路穿村而過,蘭渝鐵路就在安置區旁,村裡衛生院、小學、幼兒園、文化廣場、自來水廠啥都有,我們再也不用過人背馬駝的生活了。」說起現在的生活,這個已有三個娃的漢子笑得像個孩子。

在縫紉機的「噠噠噠」聲中,一雙雙一次性拖鞋在李三舟曼的手下有序產出。兩年前,李三舟曼從大山中搬下,經過在江蘇一個月的培訓後就進入蓮華兆瑞扶貧車間工作,平均每天能加工1000多雙拖鞋,收入150元左右。從家庭婦女到產業工人,李三舟曼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十分滿意。「以前是照顧老人看孩子,上山打柴回家做飯,現在我既能在家門口掙工資,還能照顧上家,真是太好了。」李三舟曼雖然說著話,可手下的動作一點都沒停。

xxx甘肅隴南武都區坪埡藏族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投資4.694億元。

xxx藏族風格濃厚的安置點

類似的照片,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勤勞智慧的人民群眾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身的命運,推動著歷史的進程。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xxx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拉達鄉特爾村的集中安置點和農業示範園區(圖/新華社,攝於2020年6月)

xxx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覺撒鄉布基村集中安置點和幼兒園(圖/新華社,攝於2020年6月)

xxx河南洛陽嵩縣大章鎮易地搬遷大鑫福地社區(圖/洛陽網,攝於2020年11月)

xxx貴州畢節市織金縣惠民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圖/天眼新聞,攝於2020年11月)

xxx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馬場井村易地扶貧搬遷區(圖/人民網,攝於2020年5月)

xxx四川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圖/中國網,攝於2020年12月)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文章轉載:為什麼說960萬易地搬遷人口脫貧,是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文章來源:觀風聞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41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RCEP協定,一個沒有美國的亞洲
澳軍暴行令人髮指 追責恐遭政治干預
中國實現「量子霸權」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馬馱電線杆行走峭壁 新疆深度貧困區搭建起「大電網」
西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
從3歲到18歲 西藏百萬學子學前至高中教育免費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