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贏了戰爭,卻失去了世界|海外通訊
9月26日上午,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絕大多數代表不顧主席呼籲,集體離席抗議。哈瑪斯2023年10月7日那場規模巨大、手段殘忍的屠殺僅持續一天,而以色列的軍事回應卻已持續近兩年。從內外局勢來看,似乎可得出這樣的結論:「以色列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世界。」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對以色列展開恐怖襲擊數日之後,紐約的帝國大廈、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和柏林的布蘭登堡門都亮起了以色列國旗的藍、白兩色燈光。這是在納粹「大屠殺」之後,西方國家對這場猶太人史上最慘重災難的悼念與聲援。
但以色列對加薩長達兩年的軍事攻擊,因其凶殘手段正迅速耗盡國際同情。軍事行動已導致數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半為婦孺)、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它更阻斷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人道救援,造成大規模飢荒。這些慘狀透過社交平台震撼全球,使以色列盡失民意,淪為連盟友都排斥的「賤民國家」(pariah state)。
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觀感已發生持久轉變
9月9日,以色列國防軍發射導彈,襲擊了位於卡塔爾首都多哈的哈瑪斯領導層,目標直指正在討論美國停火方案的成員。此舉不僅發生在美國盟友境內、涉嫌違反國際法,更表明以色列對和平談判的漠視。德國與英國對此予以譴責,加拿大則宣布將重新評估與以色列的關係。
就連以色列的長期鐵桿支持者——美國總統川普,也對此深感不以為然。他尖銳批評這次襲擊將嚴重損害以色列作為中東唯一民主國家的聲譽,並不符合兩國利益。川普認為,以色列或許在戰場上獲勝,卻在國際輿論戰中慘敗。
目前,60%的美國人不贊成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僅有30%表示支持。與去年10月7日事件後一個月內超過50%的支持率相比,這一數字已大幅下降逾20個百分點。在50歲以下的共和黨選民中,超過一半對以色列持負面看法。

在歐洲,以色列的支持度也跌至歷史最低。超半數英國成年人認為,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方式,猶如納粹在「大屠殺」中對待猶太人。持續衝突更導致全球反猶太主義情緒飆升,令數百萬猶太人的生活陷入複雜困境,並引發一個令人不安的質疑:猶太復國主義的目標,是否應以世界各地猶太人遭受新威脅為代價,來保護以色列的猶太人?
儘管以色列通過打擊加薩哈瑪斯、黎巴嫩真主黨及遏制伊朗核計劃,短期內提升了自身安全。但許多分析指出,過去兩年的戰爭激起了阿拉伯與穆斯林世界(包括溫和的海灣國家)的敵意,也動搖了美、英、德等盟國的支持,長遠來看,反而可能損害以色列的安全根基。
戰事終會結束,但一切已無法回到過去。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觀感已發生持久轉變,這將對以色列的經濟、外交與軍事產生深遠影響。

世界各國開始抵制以色列
以色列向來重視國際觀感。部分原因在於,作為一個被敵對鄰國環繞的小國,它需要強大盟友的支持;同時,作為世界唯一的猶太國家,在情感上也渴望獲得全球的接納與認可。而當前這場戰爭,正同時危及這兩方面。
包括法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比利時在內的多個以色列傳統友邦,已準備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這是它們過去長期不願邁出的一步。以色列第二大武器供應國德國,也已暫停部分對以軍售。
長期支持以色列的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近期表示:「我們雖堅定捍衛以色列,但面對其遠超出比例原則的反應,我們無法再保持沉默。」
此外,全球數十所大學——多數位於歐洲——已終止與以色列大學的合作。特拉維夫大學醫學院院長指出,醫療界對以色列的抵制正悄然興起,包括禁止以色列醫生赴外實習。

2019年,以色列曾主辦歐洲電視網(Eurovision)歌唱大賽,並以旅遊大國之姿向世界推廣耶路撒冷與特拉維夫。如今,以色列在國際輿論中卻與加薩、飢荒和人道危機緊密相連。歐洲廣播聯盟將於12月開會,表決是否將以色列逐出歐洲電視網;愛爾蘭已表明,若以色列參賽,將予以抵制。意大利足球教練協會也呼籲國際足聯暫停以色列的會員資格。
年長一代對以色列的印象,仍多停留在那個為生存而戰的年輕頑強國家:它曾與敵對鄰國抗爭,也歷經1972年慕尼黑奧運襲擊及兩次巴勒斯坦起義中的恐怖攻擊。他們或許也記得,巴勒斯坦領導人過去曾多次拒絕在西岸與加薩地帶建國的提議。
然而,年輕一代如今視以色列為野蠻占領巴勒斯坦領土的執行者。與此同時,以色列政治持續右轉,過去被視為邊緣的「全面吞併約旦河西岸」主張,如今已成為主流思潮。因此,以色列的形象已悄然轉變——不再是被上帝眷顧、謙卑而勇敢的牧童大衛,反而更像是壓迫、傲慢的巨人歌利亞。
在以往與哈瑪斯的衝突後,內塔尼亞胡(Netanyahu)曾說,國際輿論總會隨戰事結束而恢復。但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遠超以往,且越來越多以色列人已放棄對外解釋——他們堅信世界永遠帶有偏見,並指出以方剛開始反擊,「種族滅絕」的指控便已出現。許多以色列的支持者,包括部分猶太人,都對以方不重視自身形象感到失望。

以色列在軍事上占據上風,卻在信息領域陷入困境
任何戰爭都包含兩個戰場:一是實體的激烈交戰,二是爭奪民心的輿論戰。在加沙,以色列雖在軍事上占據上風,卻在信息領域陷入更大困境。
哈瑪斯2023年10月7日那場規模巨大、手段殘忍的屠殺僅持續一天,而以色列的軍事回應卻已持續近兩年。哈瑪斯襲擊的少數公開畫面,幾天內就被加薩的破壞與平民死亡影像所取代——後者在23個月中不斷重復出現。

以色列前外長什洛莫·本-阿米指出:「以色列尚未認清現代戰場的本質,它已延伸至全球公共舞台與混亂的社交媒體空間。在這些空間中,策劃了當代最殘酷恐襲之一的哈瑪斯,竟被塑造成英勇抵抗的象徵。」
以色列境內與境外對這場戰爭的觀感截然不同。以色列電視幾乎從不展示加薩人的死亡畫面,而是持續聚焦人質事件(最初251人被扣押,現仍有48人在押,其中僅28人確認存活)。因此,許多以色列人難以理解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尤其認為衝突是由哈瑪斯挑起。
前以色列國防部發言人彼得·勒納(Peter Lerner)指出,以方本有充分理由反駁戰爭罪與種族滅絕的指控——例如,若超過6萬巴勒斯坦人死亡中有三分之一是哈瑪斯武裝人員,與其他現代城市戰爭相比,這一平民傷亡比例並不算高。但他也承認,那些巴勒斯坦人遭受苦難的殘酷畫面,使這些辯護顯得蒼白無力。
然而,以色列領導人的言論卻讓「種族滅絕」的指控顯得更加可信。南非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時,便援引了以方部長的公開言論作為證據。例如,內塔尼亞胡曾引用《聖經》中亞瑪力人的故事,敦促士兵「不要放過任何人」;國防部長加蘭特則稱哈瑪斯為「人形野獸」,並切斷加薩的電力、燃料與物資供應,揚言「我們將消滅一切」。
勒納批評以色列政府對於其為何在加薩作戰,缺乏一個連貫一致的說法。官方聲稱要解救人質、終結哈瑪斯統治並建立替代治理,但官員又頻頻發表關於將巴勒斯坦人遷出加薩、甚至吞併西岸的言論,這不斷破壞原有目標的可信度。他強調:「必須有一個清晰、所有國家機構同步傳達的最終目標,否則只會各自為政,在盟友間製造混亂與不信任。」

加薩慘狀讓以色列國際形象正在瓦解
據以色列記者西格爾(Segal)估算,這場戰爭將給以色列造成約3000億謝克爾(約890億美元)的損失。
耶魯大學猶太歷史教授埃利亞胡·斯特恩(Eliyahu Stern)指出,過去的以色列具備戰略頭腦,懂得在自身願望與外部現實間取得平衡。1948年建國時,它接受了聯合國劃分的領土——儘管遠少於期望,但這是當時的巴勒斯坦領導人所拒絕的妥協。此後數十年,以色列也多次以戰爭所獲土地換取和平。
斯特恩認為,當前「徹底摧毀哈瑪斯」的戰爭目標,已背離了這一務實傳統。「以色列過去從未使用過『消滅主義』的語言——即便對伊朗也未如此。你不可能消滅所有敵人,必須學會應對挑戰。」他進一步指出,從戰略角度看,繼續追殺更多哈瑪斯戰士的邊際效益,必須與戰爭帶來的長期風險相權衡。若國際法院最終裁定以色列犯下種族滅絕罪,以政府或可拒絕接受,但一名普通以色列士兵未來在歐洲或南美可能面臨怎樣的處境?
「以色列是個害怕被孤立的小國,」斯特恩強調。政府希望根除哈瑪斯固然有其立場,「但若因此遭到孤立,那麼正確還有什麼意義呢?」
前以色列國防部發言人勒納也持相似觀點:「哈瑪斯目前並不對以色列構成戰略威脅。持續作戰只會給哈瑪斯帶來好處,而戰爭只會加劇以色列的孤立、深化地區不信任,並永久斷送與沙特等國的關係正常化。從哈瑪斯的角度看,其戰略目標正在一步步實現。」
以色列分析家希米亞·斯特拉瑟(Hemia Strasser)在以色列主要報刊《國土報》撰文指出:「我們轟炸加薩,卻遭國際制裁;我們強力反擊,卻受道德審判——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代價。」如今,以色列的軍事實力在許多情況下,反而成為其領導層的政治與輿論負擔。研究員阿莫斯·哈雷爾(Amos Harrell)同年6月在同一媒體強調:「缺乏合法性的過度武力只會帶來孤立,而非威懾。」這使以色列決策者陷入兩難:既想堅持強硬軍事回應,又不得不顧慮其道德、經濟與政治代價。在政治僵局持續、戰略成效不彰的背景下,軍方內部也出現要求重新評估軍事行動的聲音。
長期以來,以色列憑藉「受威脅的小國」敘事贏得國際同情,但在加薩持續湧現慘狀衝擊下,這一形象正逐漸瓦解。
8月8日,以色列安全內閣通過一項極具爭議的計劃:軍隊全面接管加薩城,並要求80萬巴勒斯坦人在10月7日前撤離。此舉立即引發國際強烈反應。德國率先暫停所有可能用於加薩的軍備出口,包括坦克發動機與軍艦關鍵部件;英國、法國、丹麥、希臘與斯洛文尼亞五國則在聯合國安理會聯合發聲,要求以色列撤銷這一違反國際法的軍事擴張計劃。英國首相斯塔默(Rodney Starmer)更警告,若以色列不改變政策,英國將在9月聯合國大會前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已將加薩列為急性飢荒地區,而以色列財政部長比撒列·斯莫特裡奇(Bezalel Smotrich)卻公開聲稱「沒有義務餵養加薩人」。此番言論引發23個阿拉伯與伊斯蘭國家聯合聲明,譴責以色列公然違反國際法,呼籲全球共同阻止其軍事行動。紐西蘭總理拉克森也罕見批評內塔尼亞胡已喪失理智。

以色列也正在失去美國
隨著以巴戰爭持續近兩年,以色列正陷入全球孤立,西方盟友紛紛轉向譴責與制裁。在這場輿論與外交的逆轉中,美國總統林肯的名言尤為應景:一個國家無法通過摧毀另一個國家來獲得安全——這句話在以巴衝突中顯得尤為貼切,每個人都在為和平付出代價。
9月9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支持巴以「兩國方案」的決議:142國贊成,僅10國反對(包括美國),12國棄權。此次投票恰在內塔尼亞胡宣稱「永遠不會接受巴勒斯坦國」後不到24小時進行。目前已有超過150個國家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儘管美國仍是以色列最堅定的支持者,但《經濟學人》在9月20-26日該期的封面故事中,標題已赫然寫道:「以色列是如何失去美國的!」(How Israel Is Losing America)
9月14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耶路撒冷西牆會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後,宣稱兩國關係「如西牆石塊般堅實耐久」。《經濟學人》隨即反駁:「很不幸,事實並非如此。」該刊指出,加薩戰爭正使以色列愈加孤立,也更加依賴美國——而這份依賴正帶來嚴峻風險。

儘管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持續擴建定居點,使巴勒斯坦建國愈發困難,但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與法國等傳統友邦,仍將在本屆聯大承認巴勒斯坦國。美國已成為阻止以色列淪為「國際賤民」的唯一力量,這意味著以方在外交、法律與軍事安全上將更深地受制於美。
內塔尼亞胡雖輕率保證美以關係穩固,實則不然。他不僅激怒川普政府,更忽視了兩黨支持基礎中的深層裂痕:民主黨選民長期疏遠以色列,共和黨選民的支持信心也在流失。對美國而言,以色列是「最受縱容的盟友」;但對以色列這個僅新澤西州大小、身處敵對環境的千萬人口小國而言,失去美國民意支持將是一場災難。
美國的民調數據同樣令人震驚:整體支持以色列(而非巴勒斯坦)的比例,處於25年來最低點;對以色列持負面看法的美國成年人,從2022年的42%升至53%;43%美國人認為以色列在加薩犯下種族滅絕罪;民主黨人對以負面看法三年內從23%升至50%;50歲以下共和黨人的支持率從63%跌至50%;30歲以下福音派信徒的支持比例更在2018–2021年間從69%驟降至34%。民調專家判斷:這一轉變將是持續性的。
瑪喬麗·泰勒·格林(Majorie Taylor Green)是川普在國會中最狂熱的追隨者之一,近日公開發文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在加薩的戰爭,並抱怨美國對以軍事援助。她寫道:「我不知道你怎麼想,但我不願為一場與我無關的外國戰爭、為外國人民遭受的種族滅絕買單。」
至少一代人以來,支持以色列一直是美國政治中跨越黨派的基本共識。美國也因此成為以色列最堅定的盟友:為其阻擋外交攻擊、派遣軍艦協防、共享情報與技術,並提供巨額援助。然而,隨著以色列政治持續右傾,尤其是加薩戰爭的長期化,許多普通美國人開始疏遠以方。過去多存在於民主黨內的不滿,如今在共和黨支持者中也日益增長。
以色列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世界
國際社會對加薩戰爭的憤怒持續升溫,而以色列國內也陷入心理緊繃與社會嚴重分裂。加薩落下的每一枚火箭,都在特拉維夫激起回響——不僅是恐懼,更是對軍隊信心的流失與私下的質疑:我們真的贏了嗎?還是正陷入日益孤立、合法性崩解的陷阱?
從內外局勢來看,似乎可得出這樣的結論:「以色列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世界。」9月26日上午,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絕大多數代表不顧主席呼籲,集體離席抗議。他成為全球最不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也清楚標誌著以色列在國際社會中已陷入極度孤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痛批政府資助以色列屯墾區 黨外在野大聯盟:拒絕賴清德的魔鬼交易
‧ 左眼看世界|以色列的這筆血帳,歷史不會忘記!
‧「從河到海,反抗同在」:台灣挺巴勒斯坦大遊行
‧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以色列遊說團和加薩戰爭
‧ 巴勒斯坦各派在京簽署《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