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東巴紙 承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在雲南境內昆明以西的廣大地區,住著一群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納西族,他們依東巴教形成稱為「東巴文化」的傳統文化。當地有一種被稱為東巴紙的手工紙,是以蕘花樹皮做成,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久負盛名。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是大陸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技藝。
在雲南境內昆明以西的廣大地區,住著一群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納西族,他們依東巴教形成稱為「東巴文化」的傳統文化。當地有一種被稱為東巴紙的手工紙,是以蕘花樹皮做成,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久負盛名。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是大陸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技藝。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和南詔時期。
據新華社報導,在雲南省麗江市「秀紅東巴造紙坊」裡,納西族東巴紙傳承人和秀紅與妻子王正瓊一起,將煮好的樹皮漿放入用來搗料的工具裡。隨後,一人在工具後端腳踩重達數十公斤的踏板,一人在前端調整木臼裡樹皮漿的量,二人互相配合進行反復舂搗。如此繁重的體力活,他們常常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
「想要造出一張真正的東巴紙,舂料只是其中一步。」和秀紅笑著說,從採集原料開始算起,有十來個步驟。
正是這一道道原始又嚴苛的工序,才使得製作出來的東巴紙具有抗蛀、防水、保存時間長的特性,有著「紙壽千年」的說法。
和秀紅的父親和自強是有名的大東巴,東巴在納西族具有智者的意涵,能成為東巴者都是納西族最高級的知識分子,也是東巴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和秀紅從小深受東巴文化薰陶,跟著父親製作東巴紙是他童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父親去世後,和秀紅輟學跟隨哥哥們外出打工。遊走十餘年,他換過無數工作,但東巴紙一直是他內心中的牽絆。
正是有了東巴紙作為載體,東巴經書、東巴畫才得以流傳。「這張紙上記錄著我們納西族的故事,我有一種要把東巴紙傳承下去的使命感。」和秀紅說。東巴文甚至是世界上少數還在使用著的象形文字,被譽為是文字的「活化石」。
2004年,25歲的和秀紅回到家鄉,重拾父輩技藝,開始製作東巴紙。他創辦的「秀紅東巴造紙坊」專門從事東巴紙的製作與銷售。古法造紙,失敗是常事,但和秀紅從沒想過放棄,「調整好心態,認真踏實地去做,沒有什麼是做不好的。」本著這種決心,他做出的紙張越來越好,逐漸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
如今,「秀紅東巴造紙坊」的古法紙張已成為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麗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機構以及眾多老東巴們的指定經書用紙。
和秀紅的造紙坊漸漸有了名氣之後,迎來了不少前來體驗的遊客。「看和老師做起來很容易,沒想到需要這麼多技巧。」正在體驗「撈紙」環節的遊客蘇先生說,「端起木槽時力度掌握不好就會導致紙漿分佈不均勻,做出來的紙薄厚不一。」他很喜歡手工造紙的過程,能夠親手製作一張東巴紙,讓他很有成就感。
和秀紅沒有止步於延續古老技藝,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他還不斷創新嘗試,讓東巴紙得到更多元的發展。
在一次展會上,和秀紅得到啟發,萌生出將刺繡與東巴紙結合的想法。妻子王正瓊擅長刺繡,她便以紙為布,將美麗鮮活的圖案繡在東巴紙上。這項東巴紙刺繡技藝實現了突破,體現了東巴紙強韌耐用的特點,也將傳統紙藝與刺繡藝術融合在一起。
近期,和秀紅正在嘗試將版畫、蠟染與東巴紙結合,想通過「非遺+非遺」的方式,進一步推廣東巴紙。在努力創造東巴紙文創產品的同時,他還試圖推動這項技藝走進校園。他說:「希望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能代代相傳,續寫文化。」
【延伸閱讀】
‧ 最愛發動戰爭的國家:看美國黷武如何成為世界亂源
‧「四阿哥」下田趕牛耕地!耕織圖冊體現雍正重農理念
‧ 隨葬品最豐富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 新疆卓爾庫特古城確認為漢晉時期一處高等城址遺跡
‧ 馬首回家了 160年來首件回歸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