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說不了,也要笑著奔跑 成都有家「無聲外賣」
午餐時分,25歲的徐梅焦急地跑進廚房,端出一盆熱騰騰的菜,對著同事不停地比畫,示意大家加快配餐速度……這是四川成都的「饞愛善食」外賣餐廳的工作一幕。 這裡的28名員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殘疾,其中聾啞人18名,因此交流是頭等困難的大事。在負責人的女兒鄧綺珈的倡議和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2017年3月「無聲外賣」開始營業。
快速出鍋、分裝、打包……外賣配送「唯快不破」。
午餐時分,25歲的徐梅焦急地跑進廚房,端出一盆熱騰騰的菜,對著同事不停地比畫,示意大家加快配餐速度……這是四川成都的「饞愛善食」外賣餐廳的工作一幕。
「一句話就能搞定的事,這裡有時得花一分鐘。」負責人鄧如斌說,這裡的28名員工中,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殘疾,其中聾啞人18名,因此交流是頭等困難的大事。在女兒鄧綺珈的倡議和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2017年3月「無聲外賣」開始營業。
「為啥請聾啞人當外賣騎手?」初次收到「無聲外賣」的人問得很直接。
「他們也要生活,也有工作的權利,總不能一直依靠父母啊!」鄧綺珈說。
然而,因為無法用語言交流,「無聲騎手」起初送外賣總會遇到溝通難題,各類投訴接踵而至:超時了、沒有筷子、飯菜量少了……
「有次配餐要求每份餐盒裡配送兩顆荔枝,但在檢查時發現,幾十份餐盒裡總共只放了兩顆荔枝。」鄧如斌很無奈。
為了減少「無聲騎手」的交流障礙,「饞愛善食」主營業務從散客外賣轉為定時定量配送的團餐,制定配餐標準,帶騎手熟悉固定路線,後方專人與顧客溝通,派送效率大大提高。
「因為外賣騎手是聾啞人,之前只能靠資訊溝通,還引發過不少誤會。現在有專人聯繫,方便多了。」一位老顧客收到外賣提醒後,第一時間從「無聲騎手」手裡取了餐。
「我們請聾人協會的老師培訓員工,娃娃們也很用心,認真記工作筆記。」鄧如斌說,「無聲騎手」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如果遇上極端天氣,為了安全起見,他們是不允許外出送單的。
在中國大陸,殘疾人勞動就業的基本權利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全大陸建立了省、市、縣三級政府專門的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為948.4萬人,2018年城鄉持證殘疾人新增就業36.7萬人。
與其他餐廳不同,「饞愛善食」多了一份寧靜,員工忙著洗菜、切菜、炒菜、配餐、送餐。22歲的「無聲幫廚」何偉正在灶臺上忙碌,立志成為廚師的他在師傅的指導下已經會做好幾道川菜了。他給記者發微信:「我學得慢,但會用心學。」
「聾啞人也能學好廚藝,炒菜靠的是用心。」廚師伍金普說,何偉非常刻苦,他在筆記本上認真記下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等每一道菜的工序,每種調料的用量,以及翻炒的時間……
「儘管說不了,也要努力地笑著奔跑。」受過大學教育的徐梅用筆和記者交談,「偶爾也會遇到態度不好的顧客,我都笑著面對,聽完瞭解釋後他們也會表示理解,更多人鼓勵我『要有勇氣面對生活,人生路還很長,要努力工作』。」徐梅目前每月工資3000元人民幣左右,包吃包住,發了工資她打算給爸媽買營養品。
對於聾啞人來說,工作也不僅僅是謀生。「聾啞人和健全人一樣,生活都要靠自己雙手打拼。老闆和同事耐心地教我待人接物,與人交流我更自信了。」27歲的「無聲騎手」範恒在這裡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
「味道和品質是生存的根本,顧客獻愛心是有限的,如果飯菜不好吃,我們也沒有臉面要求人家訂餐。」鄧如斌說,今年將新增外賣配送點,提供更多殘疾人就業職缺。多給一點包容和耐心,遠比一般意義的同情更重要。如果有一天他們在工作生活中能獨當一面,「無聲外賣」的存在就更有意義。
◎新華社成都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