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日趨激烈:東南亞國家已在無意間靠向中國|海外通訊
過去東南亞國家始終維持大國平衡戰略,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但30年來,東南亞各國已經明顯地從美國轉向中國,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共存共榮的現代化;美國政府推行的現代化是用實力優勢來為本國服務的排他性現代化。長遠來看,東南亞各國向中國靠攏是「順理成章」之事。
犇報編按
過去東南亞國家始終維持大國平衡戰略,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但30年來,東南亞各國已經明顯地從美國轉向中國,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共存共榮的現代化;美國政府推行的現代化是用實力優勢來為本國服務的排他性現代化,與一百多年前帝國主義用船堅炮利攻打他國沒有本質區別。拉丁美洲的人民常常感嘆「他們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美國絕對不是一個「好鄰居」,期望美國成為東南亞各國的「好伙伴」,不啻是「緣木求魚」。長遠來看,東南亞各國向中國靠攏是「順理成章」之事。

中美博弈日趨激烈:東南亞國家已在無意間靠向中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長期以來,東南亞國家致力於維護東南亞聯盟(東盟)的中心地位,推動積極不結盟政策。面對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東南亞國家始終維持大國平衡戰略,謹慎地採取「對沖」外交,在中美兩國之間尋求微妙平衡。儘管東南亞國家公開宣稱保持中立立場,但政策實踐卻呈現明顯的戰略偏移。過去30年來,東南亞各國已經明顯地從美國轉向中國。東南亞與中國的關係並非由單一力量造成,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利益相融、命運與共。中國高度重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並把東盟視作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長期以來,中國堅持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和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與東南亞國家積極開展合作,攜手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以務實合作促進地區發展繁榮、以協商對話維護南海穩定、以戰略協作支持東盟中心地位,為地區國家發展帶來了機遇。

當前,中國與東盟完成自貿區3.0版談判,與新加坡完成自貿協定升級談判,與柬埔寨簽署自貿協定,中國與東南亞經貿合作掀起了新的高潮。中國—東盟產能合作帶動了地區國家經濟增長和就業,加快了東盟國家工業化進程,也提升了中國和東盟在全球產業鏈布局中的地位。目前,東盟10國均已加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已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官方儲備。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ECP)將促使中國與東盟10國的經濟更進一步融合。迄今,中國已與緬甸、寮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等7個東盟國家就構建命運共同體發表聯合聲明、行動計劃或達成重要共識,並與5個中南半島國家(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攜手共建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命運共同體。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基建 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基建滯後是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之一。相關國家資金不足,難靠一己之力改善基礎設施狀況。中國高度重視與東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合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出後,地區國家積極響應。此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基建合作全面展開。目前,東盟10國全部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柬埔寨、寮國、菲律賓等國成為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MCDF)基金捐款方和重要合作伙伴。
如今,中方投資和承建的一大批標誌性基建項目,如柬埔寨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金港高速公路、越南的首條城市輕軌吉靈-河東線、印尼的第一條高鐵雅萬高鐵、寮國的標誌性鐵路中老鐵路等開通運營,極大提升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截至2024年5月,中老鐵路運送國際旅客突破20萬人次,中國國內25個省區市開行的中老鐵路跨境貨物列車覆蓋寮國、泰國、緬甸等國,使寮國實現了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轉變。

此外,中泰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及南部鐵路等工程建設持續推進。其中,東海岸鐵路為馬來西亞及周邊國家創造超過1.8萬個就業機會,招錄屬地員工累計超過6500人次,給當地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目前,連接泰國曼谷與寮國萬象的跨境鐵路已建成通車,這將改善泰老兩國間的鐵路交通並連接中老鐵路,增進地區互聯互通。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地理相近,產業鏈互補性強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地理相近,產業鏈互補性強,具備產能合作的良好基礎。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東盟自貿區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的紅利效應持續釋放,產能合作逐漸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合作的新增長點。
近年來,中國對東南亞投資的步伐顯著加快,主要覆蓋機電儀器設備、化學工業、金屬和非金屬製品、紡織服裝等產業,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產能合作正日益深化。
一方面,中國與東盟發表了《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及《瀾滄江-湄公河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與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越南等國建立了雙邊產能合作機制,推動了大批產能合作項目落地實施。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和馬中關丹產業園區開創了「兩國雙園」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
另一方面,中國與東南亞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聯,實現了融合發展。中國鞋類產業、紡織服裝產業、手機零部件的組裝製造向越南、印尼、柬埔寨、緬甸等國家轉移,都實現了互利共贏。
近年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綠色能源、數位經濟等領域的產業合作不斷深化。比亞迪、長城、上汽通用五菱、吉利等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陸續在東南亞建廠、採購、銷售。其中,長城汽車在泰國、馬來西亞、寮國和文萊市場已實現常態化運營,並擬於2025年在越南設立組裝廠,輻射周邊國家。
中國-東盟產能合作帶動了地區國家經濟增長和就業,加快了東盟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也提升了中國和東盟在全球產業鏈布局中的地位。
在吉隆坡出席「東盟—中國—海合會峰會」。圖源:新華社.b3ee8f49b6b4b4c6.webp)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金融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柱
金融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貿易與投資合作的重要支柱。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就與東盟國家啟動了金融合作。2000年5月,「東盟+3」(中、日、韓)財長會議在泰國清邁簽署了建立區域性貨幣互換網絡的清邁倡議。2010年,東盟與中日韓等國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進程,彌補了區域流動性資金的供需缺口,提升了區域金融一體化水平。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與共建國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目前,東盟10國均已加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已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匯儲備。中國與柬埔寨、印尼、越南簽訂雙邊本幣結算協議;與印尼、寮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與馬來西亞探討貿易本幣結算方案。同時,中國還在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建立人民幣清算銀行。

相關數據顯示,2013~2022年,中國與東盟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增長近20倍。截至2022年末,中國-東盟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金額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協議特別修訂稿正式生效。此次修訂主要內容包括:在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中增加本幣出資條款;將清邁倡議多邊化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貸款的脫鉤比例從30%提高至40%。
中國與東盟的金融合作,有助於穩定地區金融環境、減少美元政策變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保障本幣的穩定性。
領導人會議。圖源:新華社,岳月偉 攝.b55391aefad73e53.jpg)
金融合作深化帶動了東盟推進本幣交易、擺脫美元負面影響的進程。2023年,東盟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批准建立東盟範圍內的本幣交易框架,東盟峰會則發表了關於推進區域支付互聯互通和促進本幣交易的宣言。印尼宣布成立「本幣交易國家特別工作組」。馬來西亞提出「增加本幣結算」倡議,其總理安瓦爾在與中國領導人會晤時呼籲建立「亞洲貨幣基金」。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戰略協作和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東盟中心地位是亞太地區歷史發展的特定產物,也是東亞合作的重要支撐。冷戰結束以來,東盟憑借「東盟+1」(中國)、「東盟+3」(中、日、韓)、「東盟+8」(中、日、韓、印、澳、新、美、俄)等一系列以東盟為中心的多邊機制,積極與大國開展各領域合作,使東盟成為亞太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積極推進與東盟的戰略協作和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是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多邊機制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長期以來,中國支持東盟堅持戰略自主、開放包容,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支持東盟在區域架構中發揮中心作用和領導力,並在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亞洲合作對話、亞太經合組織等合作機制中與東盟保持溝通與合作。
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義大利米蘭舉行。圖源:國際經濟關係司.267127be35e7b6a8.jpg)
同時,中國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尊重和支持東南亞國家以不干涉內政、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通過對話處理分歧為主要內容的「東盟方式」處理地區與國際事務,助力東盟應對美國「印太戰略」的衝擊,緩解地區國家「選邊站」的壓力,維持地區戰略穩定和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秩序。
迄今,中國已與緬甸、寮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等7個東盟國家就構建命運共同體發表聯合聲明、行動計劃或達成重要共識,並與5個中南半島國家攜手共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必將建成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繁榮發展給東南亞各國帶來了無限機遇,中國非但從不抱怨東南亞各國占中國的便宜,而是敞開胸懷歡迎東南亞各國搭中國快速發展的便車。

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關係日益冷淡
另一邊,美國與東南亞的經濟關係日益冷淡。美國總統川普4月祭出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重創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不僅擔心失去對美投資與市場准入,更擔心美國會徹底放棄其在地區經濟架構中長期扮演的領導角色,而這一空缺可能最終由中國填補。安全層面,東南亞國家對美國也存在擔憂。儘管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3月訪問了菲律賓和日本,向東南亞國家釋放出鞏固盟友關係的信號,但整體缺乏新意。
如果美國真的在經濟與軍事層面削弱和東南亞的聯繫,東盟國家將不得不加深彼此之間的合作。但最終,東南亞國家將抵擋不住轉向中國的誘惑。
地理因素方面,像寮國、緬甸、越南等與中國接壤的國家,更容易受到中國的「地緣引力」牽動。美國雖擁有眾多海外軍事基地,但與東南亞相距遙遠,這使地區國家難以確定美國在可能發生衝突時的介入程度。

許多東南亞國家並未意識到,自己實際上已在無意間「選邊站隊」。它們精心調整且平衡自身的外交政策,從中美兩國的資源中擇優而取:一方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亞投行(AIIB)、RCEP以及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安全倡議;另一方面也擁抱美國主導的經濟計劃,如被川普政府放棄的《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和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廣泛接受來自美國私營資本的投資。
然而,這種看似「中立靈活」的策略,可能會使東南亞國家在不經意間越過臨界點,偏向其中一方。比如印尼看似在維持平衡,但事實上正在靠向中國。這種靠攏並非有意識、系統性的戰略選擇,而是因為在多個領域對中國倡議日積月累的接受,逐漸構建出一個更偏向中國的外交現實。

中美外交政策也影響東南亞國家的立場
另外,中美在其他地區的外交政策也影響著東南亞國家的立場。印尼、馬來西亞等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因不滿美國支持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與美方外交關係出現疏離,質疑美國所倡導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一項由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於2024年4月2日發表的《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顯示,有一半受訪者表示支持東盟「選擇中國而非美國」,這一比例較2023年的38.9%大幅上升。10個東盟成員國中,包括美國的條約盟友泰國在內的7個國家更青睞中國。
美國在其他一些衡量標準上也表現不佳。只有34.9%的地區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個可靠的安全伙伴,較去年的47.2%大幅下降。相反,表示對美國的安全作用「沒有信心」的人從32.0%增加到了40.1%。

一個顯而易見的突出因素可以解釋精英階層在今年調查中對美國看法的明顯轉變,那就是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報告顯示,以色列對加薩的戰爭已經成為東南亞精英最關心的地緣政治問題,46.5%的受訪者選擇它為本地區最迫切的三大關切之一。這使它排在了南海緊張局勢(39.9%)、俄烏衝突(39.4%)、全球刑事詐騙活動(39.4%)、非法藥物生產(37.2%)和緬甸衝突(26.6%)前面。
這很引人注目,尤其是考慮到這場衝突與東南亞的地理距離。這表明,在穆斯林占多數的東南亞國家,這場衝突在政治上的影響是突出的,全球對以色列無情襲擊加薩平民感到極其憤怒,而這影響到了各國對美國的看法,破壞了華盛頓聲稱正在捍衛自由開放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說法。

《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最大用處之一,是凸顯了東南亞與西方國家政府在的主流領域存在看法分歧。如果這項引人注目的結果能起到任何作用,但願能令美國決策者震驚,認識到他們的自我概念——作為符合廣大人類利益的「基於規則的秩序」的捍衛者——與地區輿論的天平之間存在怎樣的差距。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指出,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形象已經從「解放者」轉變為「破壞者」,再到「收取租金的地主」。
中國和東盟已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目前,中國和東盟已經形成廣泛深入的全方位合作格局,雙邊關係達到近代以來最好時期,成為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地區合作樣板。在17個與中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周邊國家中,東盟國家占了8個,並在中南半島形成命運共同體「集群」。
2025年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14日至18日,年內首訪選擇了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三國,再次彰顯了東南亞在周邊外交中的獨特地位。三國均給予超高規格接待,也反映出東南亞國家在不確定的時代與中國命運與共、共克時艱的強烈意願。中越兩國簽署了45份合作協議,中馬簽署了30多份協議,中柬簽署了30多份協議。短短5天時間裡中國與東南亞三國簽署合作協議超過百份。

雙方戰略互信的深化,推動雙邊關係不斷提質升級。如,中馬宣布構建高水平戰略性命運共同體,中柬攜手構建新時代全天候命運共同體,中越加快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運共同體等。在命運共同體建設指引下,中國與東盟國家持續完善戰略對話機制。如,中越將外交、國防、公安「3+3」戰略對話機制提升至部長級;中馬、中柬決定建立外長防長「2+2」對話機制。據東南亞民調顯示,中國連續多年被東盟視為最具政治和戰略影響力的國家。東南亞作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先行區和示範區的條件已然成熟。
未來,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中國與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將持續向更加緊密、更高水平發展。同時,中國可將與東盟的合作經驗,向周邊其他國家推廣,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向更廣範圍輻射、更寬領域拓展。

中國可發揮負責任大國的影響力,與東盟國家一起堅定反對強權政治和單邊霸凌,共同重塑規則共識、建立制度互信,推動中方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在周邊乃至全球落地生根。
中國同東盟10國已經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共存共榮的現代化。這與美國妄圖通過搞關稅戰,來實施「你輸我贏」或「雙輸」式的排他性現代化政策截然不同。美國政府推行的現代化是一種零和博弈的現代化,用關稅「大棒」來實現本國利益第一,動輒對他國加徵高關稅,霸道霸凌他國,這與一百多年前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攻打他國沒有本質區別,都是用實力優勢來為本國服務的排他性現代化。

美國絕對不是「好鄰居」,東南亞各國靠攏中國是「順理成章」
拉丁美洲的人民常常感嘆「他們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美國打著「門羅主義」的旗號,把拉美乃至整個西半球視為美國勢力範圍。烏拉圭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的名著《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erica Latina)(Open Vein of Latin America)中說:
「拉丁美洲是一個血管被切開的地區。自從發現美洲大陸至今,這個地區的一切先是被轉化為歐洲資本,而後又轉化為美國資本,並在遙遠的權力中心積累。對那些將歷史看作一部競爭史的人來講,拉丁美洲的貧窮和落後就是在競爭中失敗的結果。我們失敗了,別人勝利了。但實際上,只是因為我們失敗了,他們才獲勝。正如人們所說,拉丁美洲不發達的歷史構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我們的失敗總是意味著他人的勝利;我們的財富哺育著帝國和當地首領的繁榮,卻總是給我們帶來貧困。」
致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一冊《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圖源:美聯社.eb6f5a67cc9a82c2.jpg)
兩百年來,美國抱持門羅主義,視拉美地區為其「後院」,一次次對拉美發動入侵、策動政變、強加制裁、實施滲透,從中掠奪資源、攫取利益、掌控命脈,一步步從「美洲人的美洲」變成「美國人的美洲」。時至今日,門羅主義的霸權利刃仍深深扎入拉美人們的「血管」,給拉美政治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傷害。

兩百年來,美國揮舞門羅主義大旗、侵略霸凌拉美的代表性事件大約有49項,歸結起來其所採用的手段不外乎強取豪奪、武力干涉、策動政變、經濟殖民、濫用制裁等。拉美苦美久矣。越來越多拉美國家走向覺醒,意識到美拉關係從未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無論美國怎樣開動輿論機器進行宣傳,其政策內核仍是鉗制與干涉,底色還是強權與霸凌。
對拉美各國來講,美國絕對不是一個「好鄰居」,期望它在東南亞成為各國的「好伙伴」,不啻是「緣木求魚」。所以長遠來看,東南亞各國向中國靠攏是「順理成章」之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東盟-中國-海合會三方峰會:因應美關稅衝擊「全球南方」找出路
‧「東盟奇蹟」是中國與東盟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 中美博弈開啟新階段:從日內瓦到倫敦中美經貿會談
‧ 亞洲的第三條道路──東盟如何在大國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 台灣正從美國的「棋子」演變為「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