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大同 從北魏見證時代更迭至今
位在山西的千年古都大同,曾是北魏的首都,北中國最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古代的國際大都市。時光流轉千年,一個又一個時代在這片土地更替。平邑、平城、大同,名字雖不同,但這座城文化基因中追求和平繁榮的心願是共同的,成為新時代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蘊。
千年古都大同,位在北京西方300多公里的山西,這裡曾是北魏的首都,北中國最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古代的國際大都市。
在古都大同有間源自遼代的皇家寺院華嚴寺,寺內有尊彩塑菩薩赤足立於此。她頭微傾,雙目半睜,莞爾一笑。
她的笑,打破中國古代女子「笑不露齒」的傳統,反映這座城市長久以來開放、包容、融合的氣質。
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融合的前沿
大同,城如其名,城市的文化血脈中鐫刻著崇尚交往交流交融的底蘊。大同地處內外長城之間,是蒙古高原進入中原的「咽喉」孔道,自古就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碰撞融合的前沿。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向遊牧民族學習進行軍事改革;北魏孝文帝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語……中國歷史上兩次大的民族融合都與大同密切相關。
作為民族融合之地、五世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大同蘊含著和合共生的和平理念、相容並蓄的開放胸襟。
胡人牽駝俑、玻璃器皿、波斯銀幣、鎏金狩獵紋銀盤……一件件異域風情的北魏出土器物見證著大同的開放。專家認為,它們隨絲綢之路商貿往來傳入大同。
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秘書長宋志強介紹,據《魏書》不完全統計,北魏平城時期有46個中亞、西亞、西域國家109次前來朝貢。
最能傳遞出大同開放融合氣質的地方是開鑿於北魏時期的雲岡石窟。它氣勢磅礴,富麗堂皇,在石刻造像、服飾、建築、樂舞等諸多方面體現胡風漢韻的交相雜糅、中西文化的絢爛碰撞。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察雲岡石窟後說,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雜旺盛的外來影響,其淵源甚至可追溯到古代的希臘、波斯、印度及西域諸族。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為歷史上最有趣的現象。
精彩文物遺產呈現大同悠久歷史
在中國佛教造像中,「露齒笑」非常罕見。但在大同就有兩尊,與華嚴寺彩塑菩薩比,雲岡石刻菩薩更是露齒笑出一對酒窩。百餘年來,這一傑出的石窟藝術震撼了外國學者,也吸引了時任法國總統龐畢度前來參觀。2001年,雲岡石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同悠久歷史累積下3222處不可移動文物、24萬件可移動文物、49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數位化保護應用等新技術、新思路,一批精美文物得到展陳、研究和修復。
幾十年來,雲岡人一直致力於解決危岩體、水患、風化三大病害,利用數字技術建檔、線上監測、3D列印。「石窟已從搶救性轉為預防性、研究性保護,期待她『行走』世界。」第二代雲岡石窟守護人員小中說。
從古都變「煤都」再到「綠都」
天高雲淡,花木蔥鬱,大同市容其實還有一個「煤都」身份。1949年後,大同為中國大陸累計生產煤炭30多億噸。近些年來,依靠持續發展新興產業、推動煤炭產業綠色智能化發展,「煤都」轉型成「綠都」。
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是大同產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晉華宮礦南山井取締露天儲煤後,每年20多萬名遊客到此參觀大同煤炭博物館、體驗井下探秘遊。工業旅遊幫助大同文旅多元發展,成為對傳統文化的補充。
59歲的鄧玉祥在長城腳下出生、成長,又嫁到了同在長城邊的大同左雲縣管家堡村。如今,許多遊客既為長城而來,也為她烹製的羊肉、油糕以及演唱的獨具韻味的當地小調而來。她每年靠吃「旅遊飯」收入十多萬元(文中皆為人民幣)。
年輕人也熱愛這座塞上古都,濃厚的文化底蘊激發出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很幸運嫁到這座城市。」畢業於西安美院的「85後」王星說,大同的佛像、美食、方言、古建築讓她著迷,「就像千年不熄的燃燈,點亮了我的人生。」今年「五一」假期,她的文創產品賣了8萬多元。
大同人熱情豪爽,酒吧、咖啡館、購物廣場是時尚標籤,禦東新區洋氣的大劇院、美術館、圖書館成為網紅打卡地,刀削麵、涼粉、燒賣等美食延續老大同的味道,他們在城市開放包容的發展中生活得更加多彩。
時光流轉千年,一個又一個時代在這片土地更替。平邑、平城、大同,名字雖不同,但這座城文化基因中追求和平繁榮的心願是共同的,成為新時代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蘊。
◎來源|新華社
◎編輯|歐達善
【您可能有興趣】
‧ 大新疆,有多大?裝下中國東部11個省!|犇報看影音
‧ 成都小伙五天爬五岳!大陸網友:新的五岳盟主
‧ 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為什麼是泉州?
‧ 江蘇鹽城:東方濕地之都
‧ 西藏墨脫:地球上的最後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