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偏鄉開通自來水 不用再靠「牛馱水」

By 犇報編輯部 / 2019-06-10 17:57:46 /
脫貧
摘要:

中國大陸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因地幅遼闊,城鄉差距極大。至今仍有偏鄉地區的民眾沒有自來水可用。 「愁水」便是西海固老百姓最深刻的記憶。一年到頭不見雨,這裡的人們因缺水而貧困。靠牛馱水翻山越溝找水吃,成了長久以來讓人膽怯的苦。 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水後,2.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才擁有了水龍頭。

xxx寧夏西海固旱天嶺村村民馬小蘭在家中接自來水。(圖片來源:新華社)

烈日炎炎,馬繼仁擰開水龍頭忙著給牛棚的水槽蓄水飲牛。「現在哪還靠牛馱水,牛都喝上自來水了!」馬繼仁看著11頭牛高興地說。

50歲的馬繼仁家住寧夏西海固西吉縣紅耀鄉馱昌村,「愁水」曾是西海固老百姓最深刻的記憶。一年到頭不見雨,這裡的人們因缺水而貧困。趕著牲口翻山越溝找水吃,成了長久以來讓人膽怯的苦。

一個人,一頭牛,一輛木板車,就是牛馱水的「標配」。由於紅耀鄉沒有可飲用的地表水,馬繼仁趕著牛要翻過一道山梁到臨鄉拉水,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腳下是羊腸小徑,路旁是懸崖深溝。

「要是趕上下雪路滑,只能就近化雪吃。」馬繼仁回憶道。而這樣的「旅程」,馬繼仁曾經每隔三四天就要走一趟,一直到2014年自來水管線通到當地家戶。

「水困」一度讓西海固的老百姓「絕望」。寧夏水利廳節約用水與城鄉供水處處長王正良說,為解決這一難題,寧夏自本世紀初相繼啟動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縣域內的機井、塘壩、土泉為水源供水,但趕上旱年還是無水可用。

通水後,馬繼仁卻建起了水窖。「怕沒水了再去馱水吃!」他解釋說,趁有水,用水窖存些備用。

2012年,寧夏啟動建設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過調入涇河汛期富餘水量以「遠水解近渴」,工程輻射的110餘萬老百姓終於迎來乾淨、安全的水源。

已經脫貧的馬繼仁一家成為此項飲水工程的受益者,他家的牛從通水前的兩三頭增加到11頭。「有了水,才敢多養幾頭牛。」他算了一筆賬,以前拉一立方米水水費15元人民幣,人都捨不得用,飲牛只能用深溝裡快乾涸的苦水,現在一年牛吃水用不了300元人民幣。

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水後,「源頭好水」替換了西吉當地的水源,自來水入戶的「最後100公尺」大幅縮短,2.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擁有了水龍頭。

然而,在偏遠區域生活的老百姓對停水仍心有餘悸。「山區地形破碎,供水管線穿山越溝,一旦破損,確定位置都要好幾天時間。」王百靈無奈地說。

同樣位於西海固的彭陽縣,近年來探索以「互聯網+人飲」方式管好供水網,「有管無水」的現象逐漸消除。

在智能化平台支撐下的「彭陽人飲一張圖」上看到,從水源地、泵站、蓄水池、管網、聯戶表井到用水戶,全程各環節設置了多個監測點,供水運行狀況一目了然。

彭陽縣水務局副局長張志科演示說,出現供水故障時監測點呈現紅色異常,維修人員借助彭陽人飲APP接收定位資訊,並及時搶修。

「互聯網+」也在慢慢改變大山深處貧困農戶的用水方式。隨著智能水錶進村入戶,彭陽縣草廟鄉新窪村貧困戶馬玉峰已經能熟練地通過「彭陽縣智慧人飲」微信公眾號查看用水量、繳納水費。

自從實施「互聯網+人飲」新模式,彭陽縣農村供水保證率從65%提高到95%,管網漏失率從40%降低到20%,農村水費收繳率從60%提高到90%,城鄉供水實現一體化管理。

寧夏今年將把安全飲水網路延伸至更多偏遠區域,確保所有貧困人口喝上安全放心水。而且,從去年開始,西吉縣、原州區等多個縣區相繼推行「互聯網+人飲」平台建設。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