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紹瑞|淡江「時事研習社」:曾經從台灣內部產生的左派青年
本文為作者在人間出版社舉辦之座談「青春戰鬥曲:台灣學運一百年(1920-2020)」上的發言稿,介紹在1970年代國民黨嚴密思想控制下,竟出現勇於向政府挑戰、具備左翼理想的青年,而當時培養出的世界觀、價值觀,影響了他們一生的志向。
犇報編按
台灣從日據時期以來,反帝愛國的左翼學生運動從未間斷過,然而在台獨意識形態壟斷歷史敘事下,學運彷彿只有野百合、野草莓、太陽花……知名作家陳映真曾形容:「台灣的左眼就像被拔掉一樣,這裡的人們看不到左的那一面。」
本文作者龍紹瑞,機械工程師退休,著有《綠島老同學檔案》、《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等書,曾是1970年代淡江大學左翼學生運動「時研社」的成員。本文為作者在人間出版社舉辦之座談「青春戰鬥曲:台灣學運一百年(1920-2020)」上的發言稿,介紹在1970年代國民黨嚴密思想控制下,竟出現勇於向政府挑戰、具備左翼理想的青年,而當時培養出的世界觀、價值觀,影響了他們一生的志向。
台灣史上關押最久的政治犯林書揚先生,在回顧60年代到70年代的白色恐怖知青案件時表示,曾經寂寞過的台灣青年的自覺運動,在歷史與世界的時空坐標中,有它赫然存在的位置。而歷史條件的成熟,往往要超越個人生命的單位長度,等到他們躑躅而行的路上不再寂寞時,他們都已步入中年,則曾經沉潛於時代量變過程中的他們的人生價值,也快要重獲澄清了。到時,將是又一次的時光的轉折。
而我們何其有幸,能拜讀曾經歷台灣青年自覺運動的理想主義者,在出走半生、歷盡千帆後,歸來仍是少年,述說著那沉潛於時代量變過程中的人生價值。本文經作者授權與修潤後刊出,以饗讀者,見證這段被台灣社會遺忘的戒嚴時期左翼學生運動。

曾經從台灣內部產生的左派青年:淡江「時事研習社」
◎作者|龍紹瑞(機械工程師退休,曾為時研社成員)
1949年新中國成立,統治舊中國的國民黨面臨覆滅的危險,逃難來到台灣,搞了白色恐怖和戒嚴。到了1970年代,台灣內部局勢出現新的情況。一方面,蔣介石已經衰老,逐漸把權力轉移給蔣經國。另一方面,在二戰後成長的新的世代成熟了,他們完全是在國民黨嚴密的思想控制下被塑造的,然而其中竟也出現了向政府挑戰、具備左翼理想的青年。
這個左翼群體的代表是陳映真和《夏潮》雜誌。儘管這些人在數量上是很少的,但他們有很強的論述能力,所以影響力逐漸在台灣社會擴大,這對於曾經慘敗於共產黨的國民黨來說,是十分嚴重的事情。從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時(注:關於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的大辯論,論述牽涉到左派、右派、本土、西方、官方、反官方等),國民黨發出大量的攻擊文章就可看出,這個黨的格調是那麼粗暴、淺薄,可見在當時統治者的內心,對於台灣內部產生左派青年的挑戰,是何等不安和慌張。

1977年,台灣發生「台灣人民解放陣線」案(注1);當時淡江大學有一個學生社團「時事研習社」(時研社),跟「解放陣線」關係很密切,「解放陣線」被判刑的六個人中,有兩人是「時研社」成員。如果1971年的「成大共產黨」案(注2),可看成「戒嚴下的左翼學運」的第一個小高潮,那麼在1975-1979年之間,淡江大學又出現一些覺醒青年,他們和「台灣人民解放陣線」諸位同志,可算是第二個小高潮。

那些淡江學生中,在理論的學習、自我人格的塑造、社會實踐、團體的凝聚力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時研社」。以下分三點敘述。
第一。對時研社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是英語系教師王津平,另一是日語系學生宋東文。宋東文是時研社的組織者,他有很強的行動力、領導力,對醜惡現象的鬥爭性格很堅決,後來他也在「解放陣線」案子中被逮捕關押。
時研社在社團內部搞了讀書會,在校園裡面,經常舉辦一些如座談會、演講會之類的活動,做社會調查、社會服務,後來又涉及了鄉土文學論戰、校園民歌運動、「解放陣線」案件,也曾到社會上去聯繫進步分子、協助某些黨外人士(注:台灣戒嚴時期,對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的稱呼)競選。當時台灣是戒嚴體制,淡江大學也有特務的系統;時研社打算在校園內擴大宣傳、擴大朋友圈,每次都是剛有所動作,就被學校當局壓制下去。
雖然時研社的努力,跟上世紀韓國、法國的學生運動完全不能做比較,但在那時台灣的條件下,這些作為也是不容易的。到了1979年,美國跟「中華民國」斷交,國民黨十分驚慌,時研社再次受到打擊,被學校訓導處強制解散,王津平也受迫害離開淡江。
與陳映真先生(右三)等人組成「戴華光後援會」.8b7acbdce9aad5df.png)
第二。當時台灣出現的左翼知識分子的群體,除了上面提到的陳映真,還有蘇慶黎、王津平、唐文標、陳鼓應等。時研社可說是這個社會群體在淡江大學的分支,而王津平則是雙方對接的節點(中介人)。王老師多次安排那些左翼人士來學校做指導、交流;而且,時研社內部學習的材料都是違禁品,是上述人士經由王津平傳遞進來的,包括〈共產黨宣言〉、理論性的書籍、魯迅的作品、左派歌曲的樂譜、日據時期台灣本土作家的小說……。王老師對這些學生在思想上的引導,起了很大作用。
國民黨對這些情況也有所查覺。後來「解放陣線」案件發生,偵辦此案的調查局,原本計劃以時研社為突破口,抓捕校園內跟時研社有關的學生一百多人,然後向上發展,株連陳映真、《夏潮》的成員,把台灣新一代的左翼力量一網打盡。幸好蔣經國因為有其他考慮,最後沒批准這個計劃。(消息來源是戴廣武,當時他是調查局處長,少將級別,負責偵辦「解放陣線」案。)


第三。可以這麼說,時研社是文化大革命在台灣的最後一代。
1966-1976年在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給全世界的學生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很多國家的年青人受到其理想主義的感召。文革對中國是一個黑暗時期,特別是文革的實踐,是重大的災難;然而事物是有兩面性的,如果把毛澤東晚年的文革思想中,極端的部分去掉,毛的論述中仍有不少可貴的東西,例如追求人的平等、反抗剝削、人民民主,在國際上反對霸權、濟弱扶傾等等,這些對當時的時研社成員,是很寶貴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導,影響了他們一生的志向。
、賴明烈(中)與蔡裕榮(右)在白色恐怖政治犯林書揚肖像前合影。圖源:張立本 攝.23a0884be79bec85.jpg)
注1:「台灣人民解放陣線」案發生於1977年,戴華光、蔡裕榮等人成立「人民解放陣線」,目標推翻國民黨政權,與大陸商議統一,抵抗帝國主義,推動社會主義事業。調查局原預計抓捕淡江一百多人,後在蔣經國指示下「縮小打擊面」,最後共有6人被捕判刑。
注2:「成大共產黨」案發生於1971年,一群學生因對國民黨不滿,閱讀左派書籍後信奉社會主義,草擬宣言,於烏山頭成立「成大共產黨」,牽涉學校包括成功、淡江、文化、輔仁、逢甲、空軍幼校、海軍官校、雄商等學校,最後有19人被判刑,其中2人被判死刑(後改為有期徒刑),曾被拘留調查後釋放者約40至50人。
」座談結束後的大合影。圖源:人間出版社.9ac57cb3cc9588c3.jpg)
◎作者|龍紹瑞(機械工程師退休,曾為時研社成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龍紹瑞|白色台灣下的紅色記憶
‧ 林書揚|苦澀的台灣五四精神──60年代到70年代台灣知青五案的啟迪
‧ 吳俊宏|談談台灣第三期左翼運動與林書揚的貢獻
‧ 白色恐怖「鹿窟事件」倖存者王文山逝世 生前反對民進黨加深兩岸敵對
‧ 2024白色恐怖秋祭受難者遺族代表致詞:致敬一群孤獨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