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四百年(下)

By 張卓如 / 2020-04-29 12:36:59 /
歷史
台灣抗日史
摘要:

光緒元年增設台北府後,府城失去全台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到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省治設於台北,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將建設重心放於北部,使台南府城逐漸喪失全台經濟中心的地位。府城的光輝歲月,至此逐漸步入尾聲。台灣光復後,全台的政治中心又設在台北,因此台南建設的腳步顯得較遲緩。但三百多年來所累積的傳統文化精華,卻使台南成為無可取代的文化古都。五十餘個列級古蹟,都可感受到台南人對自身擁有的文化遺產有一分榮耀與自得。

上篇:府城四百年(上)

xxx

樟腦戰爭的洗禮

清代台灣的首府—台灣府就在安平入內地近五公里之處,比台北府到淡水河口的滬尾長約二十公里,形勢更為險要,故稱安平是府城的天險並不為過。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時,台灣道姚瑩便認為安平的形勢可防守府城及南路鳳山(今高屏地區)諸口的洋面。另外,道光年間(1821-1850)台江陸化,鹿耳門港淤塞,位於北汕(線)尾島南方的四草附近海面則形成四草湖,取代鹿耳門港成為府城外港,與安平同是扼守台江海防的主要門戶。在此建有四草砲台,和安平小砲台形成犄角,用以阻絕敵船。它們不僅曾經歷鴉片戰爭的洗禮,與英軍奮勇作戰過;也參與了1895年的乙未戰爭,讓日軍不敢越雷池一步。今日,其砲台遺址已列為台南的重要古蹟。

而俗稱安平舊紅毛城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雖軍事地位日減,但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姚瑩修建城堡內城為掌管全台灣海防之水師協(或稱「安平協」)三營的軍裝局(軍火庫)及火藥庫,以做補給。據洋人必麒麟(W. A. Pickering)於1864年的記載︰「古老堡壘目前的功能,止不過是駛往安平港船隻的指標,指標是指在其圓頂的大樹木」。1895年8月,英國艦船斯巴爾東號在安平停泊之地以外進行安平港航路的測量作業,也以熱蘭遮城砲台的大樹為目標,該樹後被大風吹倒。

同治七年(1868)怡記洋行的代理人必麒麟(W. A. Pickering)違反禁令,私運鴉片及樟腦專賣問題,和台南當地的清代官員發生衝突,此即所謂樟腦戰爭的開端。該年10月12日,英軍派兵砲轟安平,重創安平水師。是日夜晚十時,英水兵潛行登岸偷襲安平協署,該協三營火藥庫均被引爆摧毀,城堡經此浩劫後破壞殆盡。

xxx由安平市街往熱蘭遮城堡壘上眺望,可看到洋人記載的大樹木。

1873年10月12日,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搭乘一艘往來打狗、台灣府的小交通船(英商怡記洋行經營的新台灣號)北上,經過幾個漁村與沿海數不清的捕魚竹排(筏),四、五小時後,抵達安平小島半哩外的停泊處。這時台江內海已淤塞成一片沙地,只在漲潮有些許海水進入形成運河,可行駛竹筏之類,通往二、三哩外府城的五條港區。漁民在南邊築堤、圍成養殖魚池;北方低窪處大部分成了養蚵地,一排排數不清的竹片插滿原是港灣的內海。

史氏換乘大竹筏上岸,他描述著「一艘大竹排很快的靠攏我們的船,我躍上竹筏,提著行李坐進安置於桅杆旁的大木桶。海浪很大,濺濕光著上身、奮力搖槳的船夫,但安坐木桶的旅客則並不會被海水打到。靠著桅杆張掛的草蓆的助力,船夫靈巧的避開沙洲,順利的靠岸」。

xxx安平港上的竹筏。

他在安平上岸後描述︰「過了漢人住處,即是小丘上已廢棄、傾圮的熱蘭遮城。…城堡面海的主門仍在,上面鏤刻著『TE CASTEL ZELANDIA GEBOWED ANNO,1630-』。 一群工人正敲下城牆泥磚,推滾下山供做建材。安平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是靠這樣取得材料的。」其中,包括過沒多久興建的「億載金城」,也是拆除城堡外城北面城牆磚石修建此新砲台。

國防建設的要地

今日,從安平一級古蹟「億載金城」門洞進入,可看到清代大員沈葆楨的銅像,他是影響府城發展的重要人物。他在日軍侵台的牡丹社事件(1874)後,被清廷任命為欽差大臣,辦理台灣海防兼理各國事務。來安平的一年多期間,其所領導下的船政學堂學生完成一萬分之一《台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並建設了一般人習稱的「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又稱安平大砲台(Anping large fort),位在二鯤鯓上。之後,二、三鯤鯓漸漸合攏,僅隔著水道,故該砲台也稱三鯤身砲台。其建造情形,根據1895年的《台灣通志》記載:「建於郡小西門外之三鯤身(鯓)地方,西臨大海,控扼形勝。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窺台,辦理海防欽差大臣沈公葆楨,以台南郡(府)城為根本重地。鹿耳門雖稱天險,尤必有洋式砲台安置大砲數尊,方足以洞穿鐵甲敵船,而固金湯。是年九月興工,至光緒二年(1876)八月告竣。…台上容一千五百人,配安蒙士唐(Armstrong)大砲五尊,小砲六尊,砲兵二百七十二名;餘皆洋槍隊。」

xxx「億載金城」的門洞和木橋。

xxx「億載金城」砲台上的所有大砲全部朝向台灣海峽。

除了建設砲台,沈葆楨抵台後立即察看軍營,發現班兵弊端叢生,毫無戰鬥力。沈葆楨籲請朝廷「可否將台灣班兵疲弱者先行撤令歸伍,其曠餉招在地精壯充補,以固邊防。」並奏請將福建巡撫移駐台灣之後,認為:「現既巡撫來台,營伍似應歸統轄。千總(中尉)以下即由巡撫考拔,守備(上尉)以上仍會同總督提督揀選題補,台灣鎮總兵(中將)應請撤去掛字樣,並歸巡撫節制。」

沈葆楨還改革台灣行政區劃,由台灣原來的台灣府調整為兩府(台北府、台灣府),形成了至今沿用的行政區劃形式;並為加強海峽兩岸經貿關係,還在閩台間設置輪船,以便航運,並用先進方法開採煤礦。此外,他還奏請清廷追諡替鄭成功立祠,並於光緒元年(1875)竣工後,製祠聯云:「開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不如何之遇,缺陷還諸天地,成創格完人」。

xxx日據時期的延平郡王祠。台灣人一般稱「國姓廟」,為台灣少見的福州式建築。1963年已改建成北方宮殿式。

沈葆楨在台一年多時間,所提出「此次之善後與往時不同,台地之所謂善後,即台地之所謂創始也」的論斷,被歷史證明是晚清少有的遠見卓識之語。北洋大臣李鴻章也不得不佩服,在給沈葆楨的信中說道:「我公在彼開此風氣,善後始基,其功更逾於掃蕩倭奴十萬矣。」

台灣建省後的府城

由〈台灣建省後的安平形勢圖〉可看到台灣府在光緒十一年(1885)台灣建省後已改為台南府,台灣縣改為安平縣。安平所在的一鯤鯓(身)有海關和安平副將;二鯤鯓的新建砲台即「億載金城」;其南有鋪設安平至澎湖馬公的海底電線,並在台南府、安平鎮設電報局。光緒十二年,又從台北府至台南府、安平海口設立陸路電線,光緒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所有台灣各處電報建設完成。

xxx台灣建省後的安平形勢圖。

此外,清廷為了兌現向洋人指定台灣府城相距八華里之安平口為准予洋商貿易的「指明口岸」。台灣建省後,在巡撫劉銘傳規劃台北大稻埕建設「淡水河畔外國人居留地」的同時,也於安平的熱蘭遮城遺址北方「填土造港」,興建海關及外國人租界地。隨著安平海關建築的興建,當時的五大洋行和英國和德國領事館,也選擇在海關附近落腳。分別是英商德記洋行、怡記洋行Bains & Co和記(Boyd & Co)洋行、1878年成立的德商東興洋行(Julius Mannich & Co 及1886年成立的美商唻記(Wright & Co.)洋行。這五大洋行主要經營海外貿易,包括鴉片輸入,砂糖、樟腦輸出。鴉片,砂糖於南部台灣貿易額三百萬兩中,佔五分之四。

乙未割台後,由於鴉片與樟腦變成台灣總督府專賣,使得洋行的貿易主要僅靠糖來支撐,貿易額減到三分之一。到了1910年時,安平只剩下怡記與德記洋行,兩洋行最後在次年(1911年)也結束營業,結束了洋行在安平的歷史。目前僅存德記洋行和東興洋行的舊建築供人憑弔,唻記洋行則在現址立有遺址碑。

日據後的府城

由〈1935年的安平鳥瞰圖〉可看到安平在日據四十年後的變遷。一鯤鯓仍為「安平」所在,有熱蘭遮城遺跡(Fort Zelandia、ゼーランチヤ城址);二鯤鯓有億載金城,對面的三鯤鯓有安平海水浴場,原址現為海濱秋茂園。其北方為1938年完工的「安平港」所在,後於1947年封淤,1949年疏濬後,僅容許50噸級船舶通行。1979年當局將圖中的安平袋池(鯤鯓湖)打通入海,完成安平新港。並且配合水道不斷疏濬後,可通行6,000噸級船舶,並核定為國際商港。於是,新舊港之間的三鯤鯓形成漁光島。另外,圖下的舊(旧)運河是指清代安平往府城的運河。至日據時期,運河日漸淤積,當局便於其南側開闢新運河,即今日所見的台南運河。

xxx1935年的安平鳥瞰圖。這一帶現已被規畫為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

日據以後,日人因市區改正而拆毀府城城垣,大南門雖然倖免於難,但無論外廓或城樓都毀損的相當嚴重。1935年,日本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著手整建大南門,將附近闢為「綠園」,並搜羅古碑殘碣陳列展覽。光復後,整個大南門被違建棚戶所佔據,城樓更毀於颱風。直到1977年,台南市政府才大力整頓,除依原樣重建新城樓外,並將附近開闢為公園,成為現在的規模。

xxx日人筆下的府城大南門建築。

未來的展望

從光緒元年增設台北府後,使府城失去了全台唯一政治中心地位;到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省治設於台北,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將建設重心放於北部,使台南府城逐漸喪失全台經濟中心的地位。府城的光輝歲月,至此逐漸步入尾聲。但在乙未戰爭日軍佔領台北後,台南成為抗日政府的橋頭堡,再度成為歷史舞台的要角。

台灣光復後,全台的政治中心又設在台北,因此台南建設的腳步顯得較遲緩。但三百多年來所累積的傳統文化精華,卻使台南成為無可取代的文化古都。五十餘個列級古蹟,都可感受到台南人對自身擁有的文化遺產有一分榮耀與自得。

(全文完)

府城四百年(上)
府城四百年(下)

【延伸閱讀】
艋舺三百年
淡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金門抗日史話(上)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還我祖靈:探訪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
鹽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鹿港三百年 不能割捨的兩岸情懷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