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污染中成功恢復 福建閩江河口濕地成為全球瀕危鳥類聚集地

By 新華社 / 2022-01-20 18:27:06 /
保育
摘要:

閩江河口濕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態河口濕地,地處福州市馬尾區東南部與長樂區東北部交界處的閩江入海口區域,銜接台灣海峽,為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總面積2381.85公頃。該濕地目前野生動植物有1089種,其中水鳥152種,占福建水鳥種群80.4%,年均棲息該濕地水鳥數量超5萬隻。

xxx一群黑臉琵鷺在濕地上空飛翔。 圖片來源:新華社

寒冬清晨,站在閩江河口濕地鱔魚灘沙洲上極目遠眺,一幅生態畫卷徐徐展開:一群野鴨從茂密的水草中躍起,一隊燕鷗貼著水面掠過,逾千隻小天鵝在江水上衝浪嬉戲,數十隻黑臉琵鷺在沙洲上站立觀望,還有數不清的水鳥在岸邊嬉戲、覓食。

閩江河口濕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態河口濕地,地處福州市馬尾區東南部與長樂區東北部交界處的閩江入海口區域,銜接台灣海峽,為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總面積2381.85公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聞丞指出,閩江河口濕地是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勺嘴鷸等越冬區的北緣,又是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區、多種雁類越冬區的南緣。作為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閩江河口濕地是名副其實的「鳥類王國。」

「蘆葦搖盪綠水悠,留鳥候鳥滿洲頭」這句詩詞形象地描述了重煥生機的閩江河口濕地生態美景。閩江河口濕地管委會主任鄭航介紹,該濕地目前野生動植物有1089種,其中水鳥152種,占福建水鳥種群80.4%,年均棲息該濕地水鳥數量超5萬隻,黑嘴端鳳頭燕鷗、卷羽鵜鶘、黑臉琵鷺、勺嘴鷸、遺鷗等全球極危和瀕危鳥類成為「常客」。

xxx在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隻牛背鷺在覓食(2021年4月20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魏培全

「濕地內的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多種珍稀水鳥個體數量超過種群1%,達到國際重要濕地標準。」鄭航說。

福建省觀鳥人王乃珠受訪時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曾在人類的視野中消失了63年,一度被認定已經滅絕。2004年此鳥重現閩江口濕地。此後每年4月至9月,黑嘴端鳳頭燕鷗都會在這裡的沙洲上棲息、繁衍。鳥類學家觀測統計,該鳥全球現存量不足100隻,而在閩江河口濕地最多時一次就發現了16隻。

閩江河口處於天文大潮的最高潮位,急速上漲的潮水將水中的浮游生物沖上沙洲,緩慢退潮後的沙洲積水處就成了水鳥覓食、嬉戲的活動場地。從長焦鏡頭中可觀測到,4隻黑嘴端鳳頭燕鷗與一群紅嘴巨鷗結伴而行,覓食過程中,雄性黑嘴端鳳頭燕鷗不時將捕捉到的小魚、小蝦餵食雌鷗,場景頗為溫馨。飽餐後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隨即分成兩組,每組一雄一雌,跳入退卻的潮水中,展開翅膀撲打水面,不時激起片片水花。

勺嘴鷸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體型與麻雀相近,外表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它那湯匙形狀的嘴,大陸觀鳥人喜歡稱呼它為「勺子」。鳥類學家認定,目前世界上可繁殖的勺嘴鷸大概只有210對至228對。這是一種在俄羅斯東北部凍土層地帶上繁殖、在東亞及東南亞的濕地越冬的小型涉禽,每年冬季和初春在閩江河口濕地均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xxx在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隻反嘴鷸在水中覓食(2021年4月20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魏培全

數十隻黑臉琵鷺連續多年在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安營紮寨」,它們的長相與白琵鷺極為相似,體形比白琵鷺略小,全身羽毛均為雪白色,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故名「黑臉琵鷺」,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黑臉琵鷺分佈區域狹窄,種群數量極為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

xxx一隻白琵鷺在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覓食(2021年4月20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魏培全

紅腹濱鷸是繁殖於環北極苔原地區的全球性近危物種。2019年5月,在閩江河口濕地的沙洲上,曾一次出現過30多隻紅腹濱鷸覓食、嬉戲。

本世紀初,閩江河口生態系統遭遇內外夾攻,濕地周邊緩衝區域填海造地頻發、魚塘開挖星羅棋佈、污水肆意排放、垃圾遍佈灘塗;濕地核心區域家禽飼養、灘塗挖蟶成為常態。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大面積瘋長,亦導致濕地鳥類棲息生態服務功能日漸退化,一度瀕臨「垂危」狀態。

閩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紅燈」頻閃引發福建上下廣泛關注。2002年4月,福州市長樂市(後改為長樂區)遂開展了密集調研,部署很快到位。2003年初,閩江河口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啟動,濕地鱔魚灘圍墾專案隨即撤銷。2007年,福建省批准閩江河口濕地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3年後建成了福建首個國家濕地公園。2013年,大陸國務院批准該濕地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0年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對閩江河口濕地而言,濕地保護區成立20年,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教授受訪時表示,閩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保護與發展堅持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跳出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思維,全面系統地解決了濕地生態系統科學發展觀的問題,是踐行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的成功案例。

◎來源|新華社,記者:梅永存、彭張青

【您可能有興趣】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昆明召開 中國貢獻天人合一的理念與方案
創紀錄!經3年準備,中國成功在珠峰6200公尺採到植物種子
雲南大象家族!意外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保育與進步
「捨棄」數十億投資項目只為一江清水
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 輔導23.1萬漁民退捕轉業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