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台灣遭遇白色恐怖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逝世享壽百歲
古典文學研究大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於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幾個月前,她剛度過100歲生日。葉嘉瑩生前曾說:「我的蓮花總會凋落,我要把蓮子留下來。」她的一生,恰如她所愛的蓮的一生,最終留下蓮子無數而去。
「我的生活並不順利,我是在憂患中走過來的,詩詞的研讀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援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古典文學研究大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於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幾個月前,她剛度過100歲生日。學生們稱她: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古典文化的傳燈人……
葉嘉瑩1924年7月2日出生於北京,見證了百年歷史,也歷經了多舛命途。她出生於中華民族風雨飄搖之際,初二那年,她曾清楚地聽到盧溝橋的炮火聲,而後她遠離故土,輾轉台灣、加拿大、美國,先後在台灣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並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聘為客座教授。
1978年,葉嘉瑩的長女和剛結婚三年的女婿出車禍同時過世,讓她非常痛苦。她和長女在先生遭白色恐怖坐政治獄時同甘苦共患難,長女從小就知道葉嘉瑩生活的苦難以及她的寂寞。長女的去世,把她平生最不為人知的隱痛都帶走,從此以後,再也找不到像女兒那樣了解她的人。葉嘉瑩在數十天閉門不出的哀痛中,寫下哭女詩十首,最後一首寫下:
「從來天壤有深悲,滿腹酸辛說向誰。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
在這精神危機的時刻,由於中美關係逐漸改善,葉嘉瑩在年近半百時選擇回到大陸教書,在1978年春天給大陸國家教委寫了申請書,並於1979年開始每年回中國大陸講學,先後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聘為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再之後,她定居在了南開大學馬蹄湖畔。
葉嘉瑩的先生在台灣時曾遭遇白色恐怖。葉嘉瑩在接受鳳凰衛視中文台《名人面對面》節目專訪時,介紹她在1948年底跟在海軍工作的先生一起跟國民政府撤退來台,1949年的聖誕節,一群海軍的人把她先生帶走了,後來被關了三、四年。先生被抓時,葉嘉瑩才26歲,女兒剛出生不到半年,離鄉背井在台灣無親無故,只好投靠先生的姐姐。
葉嘉瑩當時向主持人介紹白色恐怖就是國民黨剛剛撤退到台灣的時候,害怕共產黨也打過來,所以他們擔心很多大陸來的人可能思想也左傾,是共產黨埋伏的間諜,抓了好多人。葉嘉瑩表示先生在北平淪陷日本侵略時就被關過,被放出來後去了日本一個新聞單位工作,後來回到大陸去了大後方,1945年隨著勝利從後方回到當時的北平。這些都是別人跟她說的,她的先生從來不跟他這些東西。
台灣知名作家、思想家陳映真曾在2004年回憶葉嘉瑩,表示自己在195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麵攤〉後,又寫了〈我的弟弟康雄〉,摯友邱勝男熱心地拉著陳映真把稿子拿給葉嘉瑩指導。葉嘉瑩含笑接過稿子,在三、五日後交還稿子並附上兩整張朱筆批語,陳映真表示自己記不得葉嘉瑩給了什麼批語,只記得葉嘉瑩沒有把他的稿子當作文字青年賞弄文藝腔的稚淺之作,說了一些由不得人不認真對待的讚賞和期勉的話語。陳映真後來認為自己認真創作,是在反反復複細讀葉嘉瑩的批語之後。
1979年回到故土的葉嘉瑩,把對家國的熱愛與人生的平仄都裝進了中華古典詩詞中,在吟詩、寫詩、傳詩中盛開。葉嘉瑩曾說,「我一直在教書,這是情不自已」「這麼好的東西怎麼能不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能講給年輕人知道,你不但是對不起下面的年輕人,你上也對不起古人」。
葉嘉瑩在口述自傳《紅蕖留夢》中曾表示:「我對詩詞的愛好與體悟,可以說全是出於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因此無論是寫作也好,講授也好,我所要傳達的可以說都是我所體悟到的詩歌中的一種生命,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力量。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認為詩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當然在傳達的過程中,我也需要憑藉一些知識與學問作為一種說明的手段和工具。我在講課時,常常對同學們說,真正偉大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的,在他們的詩篇中,蓄積了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
李白的故鄉明月、辛棄疾的燈火闌珊,被葉嘉瑩吟誦、講授,滋潤著許多當代人的心靈,成為大家共同棲居的文化故鄉。正如葉嘉瑩回大陸後的「開門弟子」王宇建所說:「葉嘉瑩一生用她的精神和足跡,深刻地影響著她的學生們。她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產,就是她的詩教精神,就是她用深厚的學養帶給國人的影響。」
葉嘉瑩生前曾說:「我的蓮花總會凋落,我要把蓮子留下來。」她的一生,恰如她所愛的蓮的一生,最終留下蓮子無數而去。
◎兩岸犇報綜合新華社、三聯學術通訊、陳映真全集、華東師範大學遠讀批評中心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呼籲兩岸同心 90歲受難人高呼和平統一萬歲
‧ 解放軍戰士被迫成為「反共義士」,最大的遺憾竟然是……
‧ 賜字《兩岸犇報》刊名墨寶 嶺南畫派宗師歐豪年逝世,享耆壽90歲
‧ 陳孔立|兩岸學術交流的一些回憶
‧ 昨日之怒凝煉成的沉香木─追懷保釣英杰李雅明|陳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