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中國每逢巨變,為什麼都能力挽狂瀾?(上)
我們時常能聽到大陸官方、媒體或學界,常使用「中國國情」、「中國特色」等字句,但所謂「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溫鐵軍教授曾有一場演講被轉錄為一篇文章,在大陸網上盛傳,溫鐵軍教授在演講中解釋為何中國歷經多次巨變,都能力挽狂瀾,也因此解釋了到底何謂「中國國情」、「中國特色」。兩岸犇報特轉載全文,以饗讀者,因篇幅因素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1
什麼是中國的獨特國情?
首先,中國是一個原住民國家,也可以叫做「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大陸國家」。我們和巴西比較的時候發現,巴西是一個殖民化的大陸國家,中國是一個原住民大陸國家,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就是原住民的多少!
我們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原住民,巴西原住民人口只占5%,30%多是混血人口,60%多是外來的殖民者人口和他們的後裔。同理,很多人今天研究美國,說中國為什麼不能像美國那樣?對不起,美國的原住民人口只剩2%。
我們如果像美國那樣我們會怎麼樣?你談這件事情的時候先把你自己作為原住民減少剩下不到2%,再說能不能照搬美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個前提條件。
如果中國是一個原住民大國,那亞洲是什麼?亞洲是沒有被殖民化過的原住民大陸。這就發現,北美、南美都是殖民化大陸,澳洲也是殖民化大陸,對吧?
這個世界上由此至少可以有一個三分天下的感覺:
——殖民地宗主國在哪兒?歐洲。——殖民化大陸在哪兒?美洲、澳洲、半個非洲。——原住民大陸在哪兒?亞洲。
三者的經驗是否可以互相照搬?有人主張可以,我說前提是先把原住民人口大規模減少或者外移,這才有可能。
當我們討論農業問題的時候,有人說,只要我們推進農地的私有化,就會通過土地私有制條件下的自由市場交易,形成規模農場,就可以參與國際競爭。有誰注意過,世界上大規模農業沒有一個是通過市場的?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大農場、巴西也是,請問這些大農場的國家中哪一個是原住民當農場主的?找出來我去學習學習。麻煩就在於你找不到。這些大農場被誰占有呢?外來殖民者。
在亞洲找不找得到大農場呢?找得到,菲律賓。為什麼?被殖民化了400年。你去調查,菲律賓原住民在農場幹什麼?當bondary laborer,相當於包身工。農場主誰呢?外來殖民者。
因此,可以借鑒,可以分析,可以比較,可以討論,但是不可以照搬。
中國不僅是一個原住民大國,並且是一個數千年的文明國家歷史沒有中斷的國家。
歐洲的領導型國家、德國,他會說各個方面如何制度優越,只要問他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不好回答了,「請問你們國齡多少年了?」
應該很多人懂啊,德國哪年立國?1832年。距今多少年呢?100多年,是一個年輕國家。在此之前德國是什麼呢?是個地理概念,300多個小邦,講著各種不同語言。
如果你說他的制度優越,我說你這個制度運行上千年再說,現在才運行一百多年,我這兒是五千年啊?你那兒是100多年啊。
大家說美國是美洲或全球的領導國家,那美國多少年國齡?1863年打完南北戰爭才有現在的版圖啊?此前100年也不是現在的版圖,1845年打下了西班牙和墨西哥的幾個州才有現在的版圖。
那美國的國齡是多少年?100多年。僅靠一兩百年資本主義歷史怎麼能解釋清楚人類社會到底哪個制度是絕對優越的呢?為什麼中國綿延幾千年沒有中斷,把這些道理搞清楚了,就不至於文化虛無、歷史虛無了。
馬克思早年說,我對於人類歷史五階段的分析不包括東亞。在遙遠的東亞,由於高山、大海、荒漠的阻隔,根據歐洲歷史形成的這些學說,本源於摩爾根和達爾文等等,他們都沒有到過那兒,遙遠的東方完全可能是人類另一個歷史發展的脈絡,不適合用簡單的五個階段概括,所以馬克思暫時給一個假說,亞細亞方式,Asiatic Mode。接下來,如何看待我們的當代的各種問題。
2
先談民國的危機及敗亡
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是民國的黃金增長,民國經濟史上叫「黃金十年」。這個黃金十年怎麼中斷的?被192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中斷的,那時候就是輸入型危機。民國的黃金增長體現的也是中國人百年現代化大目標,也要面對內外兩大矛盾:
對內是因為地主從原來的村內地主變成在外地主,變成工商業地主,於是地主把原來的秋後算賬,也叫下打租改成上打租,就是春前交租,而且把實物租改成現金租,立刻帶動金融資本進入農業,過去非貨幣化、非資本化的小農被現代經濟擊垮,於是乎社會上先出現了小農破產,鄉村衰敗,痞子橫行、土匪蠭起。這是對內造成的代價。
那麼對外呢?192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一爆發,中國當時是白銀幣制,海外白銀價格抬升,中國就出現白銀外流,導致通縮緊縮,嚴重打擊了正在高增長的民國經濟,於是民國經濟進入衰退。
政府怎麼辦呢?也得頂層設計,深化改革。一幫海歸設計出什麼?跟今天一樣啊,設計出現代貨幣體制,放棄白銀改為紙幣。
但是接著,1935年廢棄白銀改行紙幣的時候,日本占領華北,東亞轉向戰時經濟,改用紙幣第一年1936年尚且沒有改變通貨緊縮,但到第二年1937年,日軍全面進犯中國,政府必須把有限的貴金屬和戰略物資拿去給美國人換來軍火,而這時候美國人正在支持日本軍火,占日本打中國的軍火的48%。
這種情況下迅速形成的是從通貨緊縮轉化成通貨膨脹,民國從1937年起遭遇通脹,一路通脹到1948年。於是,再次由海歸們搞頂層設計深化改革,借來美金追求進一步的現代幣制——金圓券制度。
早年的改革,1935年發行的幣制,初期貨幣票面值小,後來通貨膨脹變成幾百萬,再到改成金圓券時惡性貶值的新疆票,票面值60億元才折合金圓券一萬元,通貨膨脹到了多少千倍。
民國真正垮於什麼?工業化城市化為主的現代化形成巨大成本,無處轉嫁。
於是,民國先亡於現代金融、現代財政,沒有現代金融,沒有現代財政,國民黨士兵可是拿錢的,於是乎沒人發軍餉。你不可能成捆的把那個毛的票子送給士兵,沒地兒藏啊。沒人發軍餉,軍隊就不打仗了。
注意,沒有現代財政金融就沒有現代軍隊,因此,民國真正敗亡的原因乃是現代化成本過高。
3
1949年土地改革去現代化
我們的黨是怎麼勝的?靠農民革命。那是什麼革命?農民幾千年都要求「耕者有其田」,幾千年都搞土地革命。那麼,土地革命是共產主義革命嗎?
歷朝歷代哪一位開國之君不實行「均田免賦」啊?之後就會慢慢出現豪強大戶占田,對不對?於是乎中興重臣幹什麼?抑制豪強啊。
如果中興重臣被「清君側」,豪強沒有被抑制住,這個朝代必然敗亡,如果中興得逞,再延續個百兒八十年。
一般情況下,一次均田免賦構成200年朝代周期的制度基礎。土地改革意味著什麼?人均分地,人均分地意味著「去現代化」。聽說過這個道理嗎?
1949年土地改革叫做去現代化,使88%的農民人口跟城市現代化沒有關係了,黨再接手政府只需解決不到12%的城裡人的吃飯問題,多麼小的負擔啊?
同時,因為給農民分地,農民不僅推著小車支援你打仗,而且國家要折實徵收的農產品實物就是建立財政金融的物資基礎。
因此,我們在1950年延續自民國的高通脹危機仍然難以遏制的情況下,當時新中國的銀行存什麼?存三白,白米、白面、白布。
千萬別理解錯了,腦子裡出現一個畫面,老百姓抱著白米、白布、白布去銀行,而是銀行給出一個價值指數,老百姓去存的時候能買多少白米、白面、白布,到取得時候還能買等值的這些東西。
當年,貨幣、公債和軍公教人員發小米,叫三折實。這套折實體系依托於什麼呢?廣大農民因耕者有其田而恢復了歷朝歷代都有的生產積極性。
那麼,客觀地說1949年我們靠傳統小農經濟緩解民國的現代化危機。
其他大多數通過民族民主革命建立的國家,一旦革命成功之後,立刻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無法對付城市貧民窟人口的貧困。中國怎麼對付?無外乎就是土地革命讓農民回家分地了。
當我們整個社會經濟危機嚴峻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不論誰當領袖,應對辦法很簡單,只要再答應一回農民可以平均分地,只要不把小農基礎給破壞了,農民一定高高興興回家,今天中國戶籍農民人口仍然占70%以上。
70%的人問題相對被緩解,政府主要解決的就是這30%的城裡人的問題。大家覺得不太現實,我也覺得不可能那麼簡單。但是,新中國歷史上做了兩次,毛澤東做了一次,1949年,解決危機沒有?解決了。當時西方國家都不認為他可能解決危機,愣是解決了。
接著問各位,1980年鄧小平搞的大包干,是不是又一次按人平均分地到戶,和毛主席做的是不是一樣的?只不過上一次叫土改,這一次叫改革開放,那次是占總人口88%的農民,到1980年是85%的農民。85%的人口回家分田種地,農民就說「有吃有喝不找你」。
看看當年大包干的時候農民的順口溜,跟1949年的故事是一樣的。政府只需集中解決15%的城市人口的矛盾。至於大包干之後採取一系列措施,那是後話。如果看歷史的經驗,其實有很大的可比性,如果你把發展中國家拿過來做比較,也會有很大的可比性。
4
高失業率下,政府成功化解了危機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導致外需大幅度下降,企業大量倒閉,工人大規模失業。我拿這個現像在很多國際交流場合問西方人,請問:「如果你們有2500萬人失業會怎麼樣?」
西方人很直接的說,那我們這個國家就沒了。
西方都說China collapse,即中國崩潰,說了無數次,遭遇危機的這個階段就應該崩潰。不僅這個階段有2500萬失業,上一個90年代有4500萬人失業,聽說過嗎?中國怎麼解決的?
查統計數據沒有,不表現為統計上的失業。為什麼呢?統計上叫做登記失業率,4500萬國企職工下崗,不叫失業,也有叫在崗學習,待崗培訓,因此,不登記為失業的數。還有80年代我們也是4000萬失業。你們知道嗎?我就是4000萬回城待業的知識青年之一,沒聽說過的根本就不了解中國。
中國的很多事情,歸結為是原住民人口密集的國家,沒有把原住民大規模消滅,中國近3億打工者這種流動情況在世界上任何殖民化大陸都不可能發生。問問美國多少人失業?如果超過百萬級規模,就受不了。在中國這兒多少?1960年以來每次危機都是幾千萬失業。不都得受著嗎?
當年美國制裁,鄧小平跟美國特使對話的時候說:「我是法國留學,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我比你還會背,但是我給不了,因為現在中國這兒人太多。這樣吧,我給你送去兩億人,請你給自由、民主。」
美國人一下愣了,這什麼意思?
正好這之前王力雄那本書《黃禍》在美國出了,11次印刷,用的書名是西方人的「中國想像」。王力雄告訴西方說,一旦中國人四散開來,這地球最先就受不了。
當時情況很僵,楊尚昆在鄧小平旁邊打圓場,說:「小平同志,你開口太大了,給他兩億,他怎麼受得了呢?他的GDP立刻就下降,他的社會福利保障也馬上就不存在了,不能給兩億。我看這樣,少給點,5000萬吧。」我們當時全部在海外的華人總人口才不過5200萬!
需知,中國歷史上就不是一個對外殖民的國家。對此,今天很多人、包括著名外交家都在說,早年鄭和下西洋,中國人的祖先幹嘛去了?捫心自問,難道你是一個對外殖民擴張的國家嗎?文化虛無主義到這個地步,就恨祖先沒對外殖民擴張。這叫做沒文化啊!就怕知識分子沒文化。
各位年輕的朋友們,將來你們長大,不,現在你們都長大了,將來你們頂事的時候,千萬長點文化。
以上分析是說30年代民國應對西方1929-33年大危機,沒對付得了,導致民國走向高膨脹,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現代化成本過重,向農村轉嫁不了,因為農村已經被工商業資本搞亂了。所以,民國垮了。
知道我們上一次遭遇輸入型危機怎麼軟著陸的嗎?2009年全球大危機爆發,中國沿海大批企業倒閉,2500萬打工者失業,中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問各位,你們滿網上去搜,看看哪位高官,哪位大學者講過中國是怎樣對應2008-09年的全球大危機的?
這是中國的寶貴經驗,但是幾乎沒有誰認真把中國應對全球大危機並且成功的化解危機的經驗告知給世人,請問,這算有知識生產嗎?高校的知識是本土嗎?是依托於中國經驗形成的嗎?
好了,不批評他們,先說我們怎麼解決的。
(未完)
【您可能有興趣】
‧ 溫鐵軍:要是城市化率真的超過50%,中國危矣
‧ 大陸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中國當年為什麼要搞「上山下鄉」?
‧ 溫鐵軍:新冷戰的前世今生
‧ 溫鐵軍:為什麼新興國家曇花一現?中國卻能持續發展
‧ 溫鐵軍:50年代兩岸都完成土改,為何印度至今仍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