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工人村」:工業遺存成旅遊亮點
瀋陽鐵西「工人村」是中國最早集中規劃的工人住宅區,在中國大陸一窮二白的起步階段,這裡「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居住條件,承載了老一輩產業工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今歷經城市變遷和住戶搬遷,這裡只留下一個由32棟三層老樓圍成的獨立街區。每逢節日,都會有不少人前來,在回味過去中追憶青蔥。
中國大陸十一連假期間,位於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的工人村歷史建築群遊客不斷。漫步在一棟棟帶有蘇式斜頂的紅磚小樓之間,兩家住戶共用的廚房、廁所,狹小房間安裝的吊鋪,牆體內嵌入的老式櫥櫃……人們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城市家庭。
瀋陽鐵西「工人村」是中國大陸最早集中規劃的工人住宅區,在中國大陸一窮二白的起步階段,這裡「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居住條件,承載了老一輩產業工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今歷經城市變遷和住戶搬遷,這裡只留下一個由32棟三層老樓圍成的獨立街區。每逢節日,都會有不少人前來,在回味過去中追憶青蔥。
今年70歲的崔孝華在「工人村」住了大半輩子,儘管前些年喬遷新居,但她還是時常回來看看老建築。「別看現在條件不好,那時候『工人村』可是全國的高級住宅。」老人一臉自豪。
20世紀50年代,瀋陽市投入1200萬元人民幣,建設143棟建築群,瀋陽冶煉廠、瀋陽電纜廠等44家大中型國有企業在此設立家屬宿舍。
「當年,只有勞動模範、先進生產者才能住進來,」崔孝華說,樓內通水、通電、通煤氣,庭院裡配有秋千、滑梯、單杠等設施,「大合社」(百貨店)裡各色食物一應俱全。這些,讓瀋陽「工人村」作為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的樣板而聞名全國。
瀋陽市工人新村三社區黨委書記趙詠梅介紹,20年前,「工人村」就日漸落伍。「每戶平均30平方公尺的居住面積,對城市居民來說實在是太小了;共有廚房和衛生間,也給鄰里之間帶來了許多不便。」她說,特別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樓梯開始沉降,水電管路也故障多發,「『工人村』曾一度成為瀋陽市居住條件落後的代表」。
十幾年前,瀋陽市開始對鐵西區進行大面積改造,「工人村」的大部分建築被接連拆遷。走進崔孝華2012年搬遷的新家,兩室一廳的小屋收拾得乾淨整潔,廚房和陽台寬敞明亮。「不像以前,蝸居在老屋裡,今天漏水明天牆掉渣,操不完的心。」崔孝華說。
兩年前,瀋陽市對最後一批「工人村」住戶啟動搬遷。目前的32棟老樓中,已有9棟樓的居民獲得貨幣補償全部搬出,其餘居民的搬遷也推進得有條不紊。瀋陽市鐵西區文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與以往不同,搬遷後的「工人村」老樓將不再拆除,而是作為文物永久保留。
一個老地標消失了,人們期待著一座新地標誕生。
在「工人村」,一座老樓內幾年前建起的「工人村生活館」,吸引了許多人前往參觀。樓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頗受老工人們的青睞。白天來這裡唱唱歌、寫寫書法、搞搞聯歡,已經成為附近很多老人的生活方式。
據悉,瀋陽相關單位正在制定規劃,對居民搬遷退出後的「工人村」歷史建築群實施統一保護利用。瀋陽建築大學教授陳伯超說,老建築以其自帶的文化記憶,輔以新開發的特色功能,有望重現活力,期待「工人村」打造為一個永不消逝的新地標。
◎新華社瀋陽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