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雲和她的音樂世家

【老台胞故事集】
By 閻崑 / 2019-04-30 17:36:37 /
老台胞故事集
摘要: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xxx老台胞王碧雲給筆者講往事。

接受採訪時王碧雲老師說:「我現在因為帕金森氏病,腿不好,但手沒事,還能讓我繼續拉琴,上天也很眷顧我。」言語中,流露出對伴隨一生的手風琴那份深情。有人說她的家庭是大陸台胞中的「手風琴世家」,但應該稱「音樂世家」似乎更確切。

祖父的二胡和《聖經》

王碧雲出生在大陸,祖籍台灣彰化,關於老家的舊事隱約知道一些,都是聽她叔叔們說的:她的祖父弟兄四人,有三個都被日本人殺害了,具體為什麼不清楚,只知道日本佔領台灣時在彰化遭遇過頑強的抵抗,戰事慘烈,死了不少人。聽說他們有墳墓在彰化,父親叔叔們還曾說起過要遷墳的事。

王碧雲的父親在上海站住腳以後,把祖父祖母一家人都接了來,一大家子同住。那時,王碧雲還小,記得祖父母都信基督教,他們用的《聖經》是從台灣帶來,上面都是羅馬字。「我記得小時候經常看見我祖母在那裡拿著本厚厚的《聖經》看。」王碧雲說,「祖父喜歡拉二胡,經常在庭院樹蔭下拉二胡,或許我們王家人的音樂基因就是從那裡來的」。

xxx王碧雲的父親王慶勳。

父輩曾經的輝煌

王碧雲的父親王慶勳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大陸念書,就讀於廈門鼓浪嶼英華書院。後來考入上海大夏大學,讀教育系。

王慶勳酷愛吹口琴,並有志於通過口琴來普及音樂。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從1926年開始,辦起了暑期口琴班,共辦了9期。來學習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非常多,效果相當不錯,這也讓他堅定了以推廣口琴為事業的信心。畢業後,他留校任教,隨後創辦了中華口琴會,推動口琴運動的發展,而且搞得轟轟烈烈。他還與德國生產廠商合作,改良口琴,在口琴音階製造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以適合中國人的吹奏,為的是讓更多的中國人能夠及早地吹起口琴來。

xxx這是上世紀30年代中期王慶勳在上海所攝的全家福,後三排左一為王慶勳,中間座位上是王慶勳的父母,前排左二為王碧雲。

王慶勳是長子,下面有五個弟弟、五個妹妹。王碧雲說:「二叔、三叔、五叔口琴吹得很不錯,四叔、五姑拉手風琴很出色,他們和我媽媽一起協助我父親,大家一起努力,口琴會越辦越紅火,而且在各地辦了不少分會。我父親他們到各地不光是去表演、舉辦口琴音樂會,還要辦口琴班,初級、中級、高級都有。學員可以從頭學,從樂理、簡譜開始,而且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分階層不分職業,讓人人都能夠聽、學、熟悉,他們的的確確在做口琴的基礎普及工作。同時還很關注各項公益事業,如參加賑災義演、一二八之後冒雨慰問蔡廷鍇為首的十九路軍,還曾經去綏遠前線,慰問傅作義所率的抗日部隊等等。」

xxx這就是王慶勳的那本普及口琴的專著。

王慶勳吹口琴吹出了名堂,口琴會辦得風生水起,在當時樂壇成了風雲人物,這從他的一本名叫《最新口琴吹奏法》的專著出版可見端倪,這本書於 193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是一本口琴普及讀物,但為這本書題詞題詩的卻有馬君武、胡適、孫科、林康侯、潘公展、馬公愚,作序的有蔡元培、褚民誼、胡周淑安和豐子愷,均為一時人傑。可見王慶勳在當時的影響。

xxx幾位名人為王慶勳的《最新口琴吹奏法》題字(拼圖)。

走上音樂之路

王碧雲說:「小時候我家就是口琴會,我就住在那裡。我在這間屋住著,父親就在隔壁教口琴,所以我從小是聽著口琴聲長大的。」待稍長,父親的音樂會她和姐姐也去參加,口琴會的活動也參加。不但會吹口琴,拉手風琴,還跟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學會了彈鋼琴。1949年上海解放,高中畢業的王碧雲參了軍。進了解放軍工程學院。隨後憑藉音樂才華進入位於河北張家口的軍委學校文工團,沒多久,軍隊院校文工團取消,她被選到總政文工團。

xxx王碧雲演奏時的劇照。

到了總政文工團(後改為歌舞團),開始是彈鋼琴,也吹口琴,後來學了朝鮮協奏團的經驗,他們的男女聲合唱用手風琴伴奏,效果很好。團裡需要手風琴手,王碧雲就拉起了手風琴。抗美援朝時,她曾隨文工團赴朝慰問志願軍戰士。50年代東歐國家的歌舞團來華演出,他們的手風琴水準都很高,王碧雲又得到了觀摩學習的機會,手風琴演奏水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54年,解放軍歌舞團到蘇聯、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訪問演出,王碧雲對那次出訪印象深刻:「那些國家的手風琴水準非常棒,但他們還是很讚賞我們,對我的表演特別贊為『金手』,給我極大鼓舞。後來到了捷克,我有一個女聲合唱伴奏的節目,還被拍成電影《友誼花朵處處開》。我們出訪東歐,都是那些國家的最高領導觀看我們演出。在蘇聯演出是在莫斯科大劇院,馬林科夫、伏加林等領導觀看演出。當時我們這群年輕人都是二三十歲,也不懂得怕,挺放得開。在那些國家巡迴演出,都得到了好評。」

就這樣,王碧雲在總政歌舞團這個全軍最好的、最正規的藝術團體中成長起來,既參加大型歌舞演出,又要參加小分隊,深入部隊慰問基層官兵,「多窮多苦的地方也要去,特別是偏遠的邊防哨卡,手風琴方便,一扛就走了。」王碧雲說,「我一直在總政歌舞團工作,直到60歲時離休,那是1992年。」

xxx王碧雲與外國朋友合作演出。

音樂人的從政經歷

像王碧雲這樣的音樂人也曾經有過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的經歷。王碧雲回憶說:「1974年,召開選舉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協商會,在會上我被選為人大代表。在此之前,總政治部李德生主任把我找去,跟我談話,瞭解我的情況,確定讓我參加會議。我很感動,因為一直以來自己就是批判的對象,讓我和父親劃清界限。」

不過,王碧雲也意識到作為一名台籍人大代表的責任重大。那時,她已開始積極參加台盟的活動。當了一屆人大代表之後,她又轉到政協,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先是在文藝組,也學著寫提案,參政議政,她很認真地做這項工作。譬如,她看到在左傾思潮的影響下台灣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甚至在文藝作品中,台灣人都是特務等反面形象,這是很不好的,她就寫好提案,在政協會上交了上去,文藝界的領導聽了以後很重視。她後來又提了一個建議,在文化文藝部門成立一個專門作台灣工作的機構或組織,這些都被採納了。到後來,社會上貪污腐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老百姓的反響也越來越強烈,王碧雲在提案中就特別希望解決這些問題,雖然也知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碧雲是第九屆政協時退下來的,一共當了四屆,再加上一屆人大代表,也算是有將近20年從政的經歷。

因手風琴結緣的婚姻

王碧雲與丈夫張自強1949年參軍時就認識了,張自強來自南京,王碧雲是從上海去的。倆人一直在一起工作,都拉手風琴,去東歐訪問演出也都在一起。王碧雲說:「張老師很會照顧人,他一個人的琴已經很重了,還經常幫助我拿琴,很讓人感動,後來很自然就好了。」1956年,倆人終於牽手,走到了一起,而且相攜走過了50多年。

張自強手風琴拉得好,教學更出色,後來調到解放軍藝術學院搞教學,還出版過專著,曾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手風琴學會的會長。退下來以後還一直帶學生。

子女都是音樂人

身為著名的手風琴演奏家、教育家的王碧雲與張自強育有三個子女,但無一例外,都喜好音樂,都拉的一手好手風琴,都成了音樂人:女兒張力萍曾經是中央樂團的手風琴演員,現居美國,還在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大兒子張國平曾在中央廣播藝術團工作,是著名的手風琴藝術家,獲得過國際手風琴獨奏家比賽大獎,被「國際手風琴聯盟」吸收為會員,目前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小兒子張忠平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一直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留校任教,一直沒有離開中央音樂學院,已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副教授。這真的是一個音樂人家。

xxx王碧雲的三個孩子是她的驕傲。

在京的老台灣人都還記得,王碧雲一家五口,同台演奏手風琴五重奏的往事,直系血親的五口人,同操一種樂器同台演出,且都達到相當高的專業演奏水準,這確實罕見。難怪後來被中央廣播電台發現,讓他們一家人去電台錄了一組節目,張國平特意改編了手風琴五重奏的曲子,中國、外國的都有,其中還改編了幾首台灣的。電台後來播放了這一個小時的專題節目,反響很大,至今被傳為美談。

xxx王碧雲一家五口演奏手風琴五重奏。

王碧雲一家特別是後代在音樂方面取得的成就,也讓在台灣、美國的親屬感到驕傲和自豪,那些叔叔、姑姑們非常關注侄子侄女的成長,視他們為「台灣王家的後代」,認為是大哥王慶勳的基因傳了下來。

音樂老人的感慨

xxx1992年,王碧雲在北京台灣同鄉「重陽節」茶話會上為鄉親們伴奏。

2011年,在上海舉行的第64屆世界盃手風琴比賽上,國際手風琴聯盟給12名中國手風琴界的老人授予終身成就獎,王碧雲名列其中,時年80歲。

王碧雲老人非常感慨,她說:「我們家老一代台胞來到大陸廣闊天地,普及音樂,打下基礎:二代三代台胞在新中國大家庭中繼續受到良好培養,血脈相連,音樂世家提升出優秀的音樂人。」

xxx王碧雲與筆者合影。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