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當代中國」 / 「科技 IN TOUCH」
科技全球化 集結全球人類智慧破解重大科學問題
科技全球化,是人類共同面對、攜手解決許多大科學問題必須團結的需求,是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必然全球串聯的要求。近年來人類科技大成果、大事件,無不呈現出全球性越發突出、國際合作更加深入的特點,科技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擋。
這張照片堪稱今年最勁爆,吸引全球目光,凝結全球人類力量;
這種粒子重要而神秘,科學家苦尋半個世紀,終在世界最大實驗室現身;
這份邀約來自中國,以星辰大海為共同目標,被聯合國稱為「偉大範例」……
科技全球化,是人類共同面對、攜手解決許多大科學問題必須團結的需求,是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必然全球串聯的要求。近年來人類科技大成果、大事件,無不呈現出全球性越發突出、國際合作更加深入的特點,科技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擋。
一張全球拍的照片
這無疑是今年最火的一張照片:今年4月,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強勢佔據全球各大媒體頭條,「甜甜圈」「蜂窩煤」等演繹版也火遍社交網路。
儘管「有點糊」,但這張照片有足夠理由令全球矚目。它給出了黑洞存在的最直接證據,驗證了廣義相對論,有助於探索宇宙形成之謎,被學界譽為「非凡的科研成果」,天文學上的「重要里程碑」。
這一重大成果的背後,是全球超過200名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2017年4月,從美國夏威夷到智利、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南極的多個射電望遠鏡在同一時刻對準同一黑洞拍照,又由多國科研人員經過近兩年的資料處理及理論分析後「沖洗」出來。
對這個「上一代人不可能做到」的壯舉,給黑洞拍照的「事件視界望遠鏡」專案科學委員會主席、荷蘭奈梅亨大學教授海諾·法爾克道出成功因素:先進科學設備固然重要,全球合作更為關鍵。「不同文化、不同機構、不同國家和大洲(的科研人員)走到一起合作並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願景的驅動,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夢想,合作就變得可能。」法爾克說。
事實上,近年來全球重大科研成果都離不開廣泛的國際合作。這反映出21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全球性大科學工程解決特定大科學問題作用顯著。
一種眾人尋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物質的品質之源,由於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被稱為「上帝粒子」。2012年,這種粒子在被預言半世紀後終得實驗確認,該成果當選美國《科學》雜誌當年度頭號科學突破。
時任《科學》雜誌總編輯布魯斯·艾伯茨在社論中說,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既是人類智慧的勝利,也是全球數千名物理學家和工程師數十年辛勤工作的頂峰」。
這一成果,讓世界最大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更加廣為人知。這裏有方圓幾十公里的園區,橫跨法國和瑞士兩國的地下隧道,更有來自全球數百所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數千名科研人員,儼然一個科學「地球村」。
這一成果,讓人們得以窺見如今科研機構的全球化達到何等程度。探索自然規律、應對氣候變化、解決能源問題、研發新藥物新療法……全球化的科學問題,催生了越來越多的全球化科研機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1月發佈的2019年《世界知識產權報告》指出,全球創新活動呈現出合作日益緊密、更加國際化的特點。比如,在本世紀初,所有科學論文中的64%由科學家以團隊形式完成,所有專利中的54%由發明人團隊獲得;到2015年以後,這兩項比例分別增至近88%和68%。由不同國家兩名或更多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的科學合作份額則從1998年的15%增至2017年的26%。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法蘭西斯·高銳說,當今的創新格局在全球範圍內緊密關聯。面對共同的全球挑戰,各經濟體必須在追求創新方面保持開放。
一份去太空的邀約
今年6月,17個國家的9個科學項目得到確認,將能夠進入太空開展實驗。實驗地點:中國空間站。這些國家中,有波蘭、肯雅、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秘魯等空間探索領域的「新面孔」。而這還只是首批專案,未來這份名單會越來越長。
這一切,源於一份真誠邀約。去年5月,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太空事務辦公室聯合發佈合作機會公告,邀請世界各國利用未來的中國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中國大陸願意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提供使用中國空間站的機會。
聯合國外太空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說,聯合國此前與其他一些太空機構有過類似合作,但沒有任何一項協定的包容程度能與此相比,中國開放空間站是一個「偉大範例」。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前會長馬丁·巴斯托也評論道,這份邀約令人激動,「將給很多沒有機會進入太空的國家提供機會」。
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尋求各國一起合作,中國大陸在包括航太在內科技領域的一貫立場。「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今年10月底在中國大陸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此為主題,也傳遞出中國大陸希望以科技創新破解全球問題的誠意。
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中國大陸在近年來,不斷在各個公開場合表示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加強科學研究,推動科技進步,應對時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