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九一八」 中國大陸在警鐘聲中紀念抗戰起點
18日9時18分,警報聲響徹瀋陽全城。這是瀋陽這座城市第25次鳴響防空警報紀念「九一八」。
從1995年第一次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鳴警以來,這項紀念活動已從事變爆發地瀋陽擴展到大陸許多城市。
每年9月18日,瀋陽各界代表都會來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撞鐘鳴警的紀念活動。
初秋的瀋陽,已有微微涼意。18日,人們一早就來到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殘曆碑廣場。整齊的佇列,肅穆的神情,廣場上的殘曆碑永久地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這一天。
88年前的當夜,日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炮轟東北軍北大營,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88年過去了,中國人為什麼還要銘記「九一八」?
在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副會長王建學看來,「九一八」是刻在中華民族心口上的一道傷疤,無法抹去。「就像美國無法忘記珍珠港事件一樣,中國人無法忘卻『九一八』。」
在位於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街701號的美國海軍紀念館,每年都會為珍珠港事件遇難官兵舉行紀念儀式。
雖然珍珠港事件已過去70多年,但美國從不曾忘記這個教訓,更不會忘記在二戰中犧牲的將士。
1994年8月23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12月7日定為全國珍珠港事件紀念日。這一天,全美各地都會舉行活動,紀念在珍珠港事件當天遇難和受傷的美軍將士。
「九一八」對中國而言,就是美國的「十二月七日」。從「九一八」開始,中國陷入了近代以來的至暗時刻,日本法西斯開始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在中國犯下了難以計數的罪行。
「為了和平,紀念戰爭。」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範麗紅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記憶是一種力量。每年的9月18日前後,博物館訪問量都會激增,每日遊客數量接近萬人。人們自發來到博物館,追憶苦難的歷史,緬懷和告慰先烈,通過走進英雄的世界來感知自己民族的精神。
據統計,中國以傷亡3500多萬軍民的代價,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中國歷史學者們形成了新的共識: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之日,就是中國奮起抗戰之時。從2017年開始,中國大陸的歷史教科書將此前的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
楊靖宇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抗日英雄。1932年,中共黨員楊靖宇受組織委派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聯總指揮、政委等職,與日軍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犧牲在吉林濛江縣。
楊靖宇孤軍奮戰到最後一刻。敵人勸降時,他說:「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楊靖宇犧牲後,日軍解剖了他的屍體,胃裡只有草根和棉絮,沒有一點糧食。日軍頭目岸谷隆一郎曾說:「發動這次侵華戰爭或許是不合適的。中國擁有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
近日,楊靖宇的英雄事蹟被搬上了大螢幕,同名電影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辦點映。
楊靖宇之孫馬繼民說,他家裡至今還有一塊用紅布包著的幹樺樹皮,那是1953年他父母第一次去哈爾濱時,當地的抗聯老戰士送的一份禮物。
「樺樹是東北的樹木,當年包括我爺爺在內的抗聯戰士就是吃著樹皮戰鬥的。可以說,這塊樺樹皮是我家的傳家寶,是英雄的象徵。」馬繼民說,「我紀念的不僅僅是爺爺,而是那個年代,是為抗日犧牲的英雄們。」
102歲的抗聯老戰士孟憲德生前經常講起抗聯的故事,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後人不要忘記抗聯的歷史。遺憾的是,一周前老人因病去世了。
孟憲德的兒子孟勇軍告訴記者,老人健在時,每到「九一八」,老人清醒時就會問:是不是快到日子了,是不是該撞鐘鳴警了?老人常說,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一定要牢記那段歷史。
今年9月18日,警報聲再次在瀋陽響起。9時18分,警報聲劃破天際,鳴響3分鐘,街道上的汽車紛紛停下,鳴笛示警,行人駐足肅立。
孟勇軍說,這就是人們的回答吧。
中國早已不是88年前那個積貧積弱、任人欺淩的東亞病夫。今天的中國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跨越,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近在咫尺。
盛世的中國為什麼還要紀念苦難、紀念抗戰?
無論取得多大成績,中國大陸依然需要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說,「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讓中國人懂得強盛的國力才能維護和平。當前中國儘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中國要不斷克服種種艱難險阻。
王建學認為,防範和化解風險挑戰,需要清醒的頭腦,穩固的定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中國是一個善於從歷史汲取智慧和營養的國家,抗戰歷史就是很好的教科書。
國務院參事湯敏博士認為,中國大陸有近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經濟發展的空間和韌性還很大,只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將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落實到位,中國大陸經濟一定會行穩致遠,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
◎新華社瀋陽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