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開始10年禁漁 鄱陽湖漁民「洗腳上岸」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04-30 17:49:00 /
保育
摘要:

為了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大陸官方在2020年1月1日實行長江十年禁漁。作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鄱陽湖湖區的300多個漁村,2萬戶總計超過10萬名像吳華山一樣的漁民將結束千百年的生活方式,「洗腳上岸」。 吳華山出生在鄱陽湖的漁船上,十幾歲就跟著父親學會了打漁。如今,他是當地漁業協會的負責人,帶領著三十多戶漁民,150多艘漁船。不過,就在今年2月開始,吳華山響應大陸官方的號召,逐步棄船、收網、登岸,告別近30年的打漁生涯,開始另謀生路。

xxx

42歲的「船老大」吳華山站在江西省南昌市象山鎮堤壩上,遠眺對岸的一座鄱陽湖碼頭,僅三兩艘漁船靠岸,不見過去熙來攘往的場面。位於長江中游的鄱陽湖是中國大陸最大淡水湖,豐水期湖面面積超過4000平方公里,被稱為「長江之腎」,是無數水生生物和候鳥的天堂。

吳華山家世代以打魚為生。1959年春天,吳華山的爺爺帶著全家,沿長江岸線拉縴,拖著一艘木船從河道狹窄、漁業資源有限的江蘇鹽城逆流而上,用了3個月才到達鄱陽湖畔。

吳華山出生在鄱陽湖的漁船上,十幾歲就跟著父親學會了打漁。如今,他是當地漁業協會的負責人,帶領著三十多戶漁民,150多艘漁船。不過,就在今年2月開始,吳華山響應大陸官方的號召,逐步棄船、收網、登岸,告別近30年的打漁生涯,開始另謀生路。

為了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大陸官方在2020年1月1日實行長江十年禁漁。作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鄱陽湖湖區的300多個漁村,2萬戶總計超過10萬名像吳華山一樣的漁民將結束千百年的生活方式,「洗腳上岸」。

xxx

「在船上待了快半輩子,是時候上岸了。」吳華山說。在他看來,鄱陽湖如同母親一般,但現在這位「母親」需要休養生息。「2005年後,捕到的魚開始越來越少,越來越小。」吳華山說,20世紀90年代初,他和父親一天能捕到上千斤魚,現在最多時也不過數百斤。

20世紀90年代初,大陸漁業部門曾對鄱陽湖的魚類進行了一次普查,當時鄱陽湖的魚類共有158種。而在此後的數十年間,鄱陽湖魚類減少了30餘種。鰣魚、胭脂魚等瀕臨滅絕,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的產量也越來越少。

擁有400餘種魚類的長江漁業資源銳減。「高峰時期,長江捕魚量每年達到100萬噸,如今一年不足10萬噸。」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局官員說。長江僅剩的淡水鯨類——江豚數量也在急劇下降,2017年長江江豚數量降至1000頭左右,如今已不足千頭。

這並不是鄱陽湖第一次開始禁漁,以前每年的3月至6月是長江魚類洄遊產卵期,也是鄱陽湖的禁漁期。三個月的禁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鄱陽湖魚類資源的狀況,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漁業資源急劇衰退的大趨勢。

「冬天大片湖床裸露出來,野草瘋長,如同北方大草原。」吳華山說,其中原因之一,由於泥沙堆積,湖床抬高,枯水期時間延長,水生動植物生存空間被大大擠佔。

吳華山帶頭向當地政府上交了漁民證、4艘漁船和全部漁網。按照大陸官方的補償政策,他領到7萬餘元人民幣補貼。捕撈協會的30多戶漁民也紛紛跟隨。

交了船開始二次創業的吳華山依舊離不開水。動用多年的積蓄,吳華山在象山鎮的堤壩附近承包了近400畝水田,開始養小龍蝦。「其他技術不懂,魚蝦的生活習性我可是內行。」吳華山說,養殖小龍蝦的關鍵是保持水質的潔淨,種上水草,讓小龍蝦自我清潔。

xxx

今年,他往水田裡放了1萬斤蝦苗,按照今年的行情,等到5月份小龍蝦上市,可賺20萬元人民幣左右。捕撈完小龍蝦後,6月份他還要在水田裡繼續種水稻。

過去鄱陽湖漁民靠天吃飯。吳華山算了一筆賬,在鄱陽湖裡打魚抓小龍蝦,年景好的時候一年能賺十餘萬元人民幣,若是遇到早旱,一年不過四五萬元人民幣收入。

早在2013年,大陸官方就啟動漁民上岸安居工程,當地政府也為吳華山劃撥了一塊宅基地,補貼3萬元人民幣幫助他建房。「如今交了船,就徹底告別了風裡來浪裡去的生活。」他說。

鄱陽湖10萬漁民中,有不少人像吳華山一樣在這場生態改革中實現轉型。在九江市湖口縣,漁民江寶林上岸退捕後幹起了水電工,一天收入約200元人民幣。上饒市餘干縣石口鎮古竹村的朱少旺去年11月「洗腳上岸」後,在康山大堤旁辦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30多萬元人民幣……

xxx

事實上,大陸官方還為漁民提供技能培訓,並將漁民全部納入城鎮社保範圍,讓他們離開船也能維持正常生活。同時,還聘請漁民組成鄱陽湖「護魚隊」,協助打擊禁漁期非法捕撈的行為。當漁民變成鄱陽湖「守護神」,將是中國大陸最大淡水湖最美好的圖景。「鄱陽湖永遠是我們漁民的『家』。」吳華山說。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26期

【延伸閱讀】
青島森林野生動物世界:永久停止動物表演
「後疫情」:中國將拉動世界經濟復甦
消費券來囉:大陸城市復甦的啟動器
關於新冠肺炎的十大謊言,你中了幾個?
一場「瘟疫」戳破「美國不可替代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