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編輯部
江蘇揚州暑期吸引近300名台灣青少年交流實習
「謝謝你們,江蘇揚州,我們還會再來。」暑假結束,台灣東吳大學的蕭宇辰和老師、同學們一起,踏上了返程的旅途。 這種「零距離」的互動交流,將吸引更多兩岸青創合作項目在揚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兩地青年也將在文創產業、先進製造業等方面擦出更閃亮的合作火花。
「免費午餐」造福中國大陸貧困鄉村學生
讓孩子在學校吃得營養又安全,是很多人關心的事。近年來,中國大陸政府推出免費營養餐計畫,讓眾多貧困地區的學生感受到「免費午餐」帶來的放心與溫暖。 大陸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已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在遼寧、廣西、雲南,不少地區通過自建學校食堂、發放營養包,保障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身體上的健康。 截至2018年底,滿含溫度和愛意的營養餐,已經惠及3700萬名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
中國大陸巨變下科學家的創新之路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複製;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利用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獲得世界上迄今最精確高能電子宇宙線能譜…… 這些科學研究不僅有利於中國,也造福於世界;而這些科學成果背後的中國大陸科學家和中國科學院,既是中國大陸巨變的親歷者,也是中國大陸發展的推動者。
台灣實習生愛上大重慶
一個月以來,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系學生楊日豪幾乎每天早晨都會乘車跨越嘉陵江,到地處重慶市渝中區的重慶渝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實習。 楊日豪實習的部門是研發技術部,他主要負責的工作包括整理工程資料、編輯目錄、對接客戶等。「通過這次實習,我學習到不少業務知識,以及與客戶的相處之道,這對以後就業很有幫助。」他說。
老人與鱷的距離 長江邊「活化石」的守護者
佘世珍一家住在安徽省宣城市周王鎮紅洋村的紅星水庫邊,這裡是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星保護點,有20多條野生揚子鱷。 從1982年就與揚子鱷結緣的佘世珍說道:「37年跟它打交道,已經養成一種習慣。只有我有一口氣,我都要好好照顧揚子鱷。」
福建莆田加強兩岸媽祖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
莆田和台灣的媽祖文化交流日益熱絡。莆田是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廣泛傳播到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莆田致力打造世界媽祖文化中心核心區,促進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文交流。
中國大陸最大遊牧民族步入馬背新生活
正值開學季,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民烏力吉德力格帶著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身著蒙古袍,騎著兩匹馬穿過城市的高樓大廈到學校報到。這段影像受到網友熱捧,一度登上著名社交平台微博熱搜榜榜首。 「雖然已經在城市定居,但是不想讓孩子忘記騎馬的傳統,這是蒙古族的一種儀式。」烏力吉德力格說。 在越來越現代化的內蒙古,牧區孩子們開學第一天,騎馬到校正成為一種時尚。蒙古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馬文化沉寂多年後,正以多姿多彩的全新形式回歸草原。
70年,中國大陸孩子身高呈現「上揚曲線」
剛一開學,山東師範大學學生公寓服務中心主任武捷就遇到了「成長的煩惱」:高個子學生越來越多,今年又要改裝幾張床。 中國大陸70年來,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國民膳食營養結構更加均衡;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覆蓋城鄉,中國人的身體素質顯著提高。
黎巴嫩、以色列邊境短暫交火的背後
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地區2日恢復平靜,但雙方依然保持高度戒備。前一天,黎巴嫩真主黨與以色列政府軍短暫交火,不過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分析人士認為,儘管黎以邊境氣氛依然緊張,但現階段雙方不太可能爆發大規模軍事衝突。
70年,中國大陸農民占比少了五成
「新市民」李國祥來自雲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村,他身上折射的是中國人口70年大變局——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 1949年中國大陸有5.4億人,其中農村人口占比89.36%;2018年,大陸人口已近14億,農村人口占比卻降至40.42%。這意味著,70年,中國大陸農民占比減少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