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鹿港三百年 不能割捨的兩岸情懷

4 年前 / 0 comments

筆者在近幾年來多次造訪有三百年歷史的彰化縣鹿港鎮,發現這座具有「泉州風」的城鎮,多數是從大陸福建省泉州來的移民,鹿港腔的閩南語口音,及在地的歷史古蹟等,都和對岸的中國大陸,有不能割捨的情懷。

包場看《返校》 白恐受難人:離歷史正義還很遠

4 年前 / 0 comments

國家人權博物館29日在西門町電影院舉辦《返校》觀影交流活動,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林燿呈則認為電影《返校》以白色恐怖歷史作為背景,但電影中有許多與史實不符之處,政府與國家人權博物館應趁電影熱賣的機會,提供相關歷史資訊幫民眾補課。

台東:乙未抗日最後淪陷地 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4 年前 / 0 comments

池上在一百多年來,因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豐富的人文歷史。近年因影星金城武在此拍攝廣告而爆紅,吸引外地人一窩蜂來此拍照打卡。但大家對池上曾是乙未戰爭後,東部最後淪陷地,所知甚少,本文將簡要介紹這段史實,以讓後人緬懷抗日先烈。

陽明山竹子湖遊記拾遺 日據時期栽種蓬萊米的省思

4 年前 / 0 comments

今年盛夏之際,筆者來到蓬萊米的故鄉----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竹子湖,除了參觀當地的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並訪問當地曹家望族年長的農民。他回憶父親那一輩種植所獲的米被日本人壓榨,可見蓬萊米的種植,並未讓當地人多麼得利。以下將就這段史實及相關台灣種稻的歷史介紹。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下)

4 年前 / 0 comments

筆者堅信從1991年第一位勇敢的受害者金學順女士站出來控訴作證後,各國所作的口述歷史證言,以及陸續挖掘出來的電報公文政府文書等證據,特別是2000年12月召開的這場女性國際戰犯法庭,累積搜集了大量資料、起訴狀、判決書、影像記錄等,即使有朝一日,倖存者都不敵歲月而全數凋零,歷史的真相仍能透過這些鐵證而昭然若揭,並且傳承給下個世代,以示不忘歷史教訓。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中)

4 年前 / 0 comments

當日本戰敗時,「慰安」關連的資料與其他調查資料集等全被燒毀,湮滅證據。歸國時的待遇,日本人和朝鮮人也不同。河床淑因怕回朝鮮後不知該做甚麼而未搭上回故鄉的船,但其後雖與中國人結婚,卻堅持保留朝鮮籍,以示不忘本。 然而「1992年韓國與中國恢復邦交之後,若中國籍則可以回國,但因是朝鮮籍,無法回到故鄉現在的韓國忠清南道。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上)

4 年前 / 0 comments

韓國作者朴裕河的《帝國的慰安婦》一書將朝鲜人與台灣人「慰安婦」視為幫助日本軍作戰的愛國者,曾引起韓國九位日本軍性奴隸制的受害者提出抗議,並向首爾法院提告。2017年《帝國的慰安婦》中譯本在台灣出版後,沒有引起台灣社會的重視。本文是劉孝春女士針對「帝國的慰安婦」論調,從台灣人觀點進行的反駁與釐清。原文刊載於世新大學《通識學報》第八期。今日(8月14日)為「國際慰安婦日」,本報經作者同意轉載本文(分三次刊登),希望能喚起台灣社會對「帝國的慰安婦」說法的警惕。

網溪史話:尋找新店溪兩岸消失的葡萄園

4 年前 / 0 comments

在川端這個地方,及新店溪對岸的永和,從上世紀初開始就曾經有栽植葡萄的盛況,甚至曾執全台的牛耳。當時,新店溪對岸的永和土質為沙質,適合栽植蘿蔔,蘿蔔成為當地的特產。 由於那時葡萄很稀奇,一般人很難吃的到,為高貴的水果,不免被宵小所覬覦。如1935年由古亭的望族周發在川端經營的葡萄園,在6月中遭偷走五斤後,竊賊食髓知味,於7月下旬再次前來行竊。 正下手時,被周發的六男周有水(24歲)發現逮捕。在押解往古亭派出所的途中,竟被竊賊棒打左耳和後腦杓部。事後檢察官依竊盜和強盜傷人罪求刑五年。1939年,該葡萄園,因值百圓的葡萄被竊取,拿到台北市內販賣,再度上了報紙的社會新聞。

張澄生:一個台灣原住民的解放軍歲月
【老台胞故事集】

4 年前 / 0 comments

【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古道耀台中:堅持祖國意念的抗日志士邱先甲

4 年前 / 0 comments

1895年乙未抗日失敗後,丘逢甲的長兄丘先甲也內渡中國內地。因《馬關條約》中有:兩年內隨台民兩岸自由選擇居住,產業可保留。所以,之前回台的義軍,日本當局讓他們回原籍,但獨獨丘先甲被逮捕。之所以被執,一方面他旗下的義軍信字三營一千多人曾強烈抵抗日軍;再者他是大墾戶之一,如此可逼他不放棄所有的山園田產。最好如同各地仕紳出來當職,以撫台民。但他不願意,出獄時已是1896年秋天...

第 16 頁,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