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罪行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中)
當日本戰敗時,「慰安」關連的資料與其他調查資料集等全被燒毀,湮滅證據。歸國時的待遇,日本人和朝鮮人也不同。河床淑因怕回朝鮮後不知該做甚麼而未搭上回故鄉的船,但其後雖與中國人結婚,卻堅持保留朝鮮籍,以示不忘本。 然而「1992年韓國與中國恢復邦交之後,若中國籍則可以回國,但因是朝鮮籍,無法回到故鄉現在的韓國忠清南道。
第74個日本投降紀念日 銘記歷史永續精神
74年前的8月15日,經過14年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聽到夢寐以求的喜訊: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永存史冊的偉大勝利。 74年後,在這個象徵著人們從戰火走向和平的重要紀念日,各地群眾紛紛聚集在抗戰紀念館,緬懷抗戰英烈,從先輩身上汲取在民族復興征程上接續奮鬥的精神動力。
《帝國的慰安婦》與殖民地傷痕(上)
韓國作者朴裕河的《帝國的慰安婦》一書將朝鲜人與台灣人「慰安婦」視為幫助日本軍作戰的愛國者,曾引起韓國九位日本軍性奴隸制的受害者提出抗議,並向首爾法院提告。2017年《帝國的慰安婦》中譯本在台灣出版後,沒有引起台灣社會的重視。本文是劉孝春女士針對「帝國的慰安婦」論調,從台灣人觀點進行的反駁與釐清。原文刊載於世新大學《通識學報》第八期。今日(8月14日)為「國際慰安婦日」,本報經作者同意轉載本文(分三次刊登),希望能喚起台灣社會對「帝國的慰安婦」說法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