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中山和辛亥革命,論馬英九再訪大陸及兩岸的出路(上)|海外通訊

摘要: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介紹孫中山為謀求國家統一因變制宜的革命理念,以及孫中山對台灣人民的影響,當年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孫中山抱持深深的崇敬。並提出國民黨要重新成為希望,只有重回孫中山路線,找回失去的黨魂、黨德。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犇報編按】


馬英九二訪大陸之行,以「習馬二會」畫下圓滿句點,回顧馬英九11天行程,跟去年的歸鄉之旅相比,可以說從「小家」到「大家」,從「家族」到「民族」。其中,馬英九除拜訪孫中山故居,也到黃花崗72烈士陵園敬獻花籃。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在本文指出,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孫中山和辛亥革命。

花俊雄整理相關歷史資料指出,日本軍國主義和滿清腐朽所造成的「割台」,刺激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促進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大批仁人志士「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理想,可說辛亥革命「以甲午這一年為起點」。台灣學者王曉波等據此認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原點」就是抗日精神,而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起源的「原點」其實是在台灣。

花俊雄在本文爬梳整理大量資料,介紹孫中山為謀求國家統一因變制宜的革命理念,以及孫中山對台灣人民的影響,台灣人民在當年日本殖民統治下,對孫中山抱持深深的崇敬。並指出孫中山認為實現統一要堅決「打破兩個東西」即軍閥及其背後的帝國主義。衡諸當前兩岸情勢,民進黨倚美謀獨就像軍閥割據台灣,而美國就似帝國主義勾連民進黨阻礙中國統一。

花俊雄最後表示,他曾認為國民黨能代表台灣進行兩岸和平統一的談判,但國民黨日後的種種表現讓他開始懷疑當初的提議是否正確。花俊雄認為國民黨已經沒有胸懷中國的氣節,也不存在任何家國情懷,只能和民進黨「拿香跟拜」,這樣沒出路、沒出息的政黨,如何讓人寄希望?國民黨要重新成為希望,只有重回孫中山路線,找回失去的黨魂、黨德。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xxx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圖源:新華社,鞠鵬 攝

從孫中山和辛亥革命,論馬英九再訪大陸及兩岸的出路(上)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馬英九4月1日至11日的再訪大陸之行,於4月10日下午4時左右的第二次習馬會畫下圓滿句點。習馬會舉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是專門用來會見來訪國家元首的地方,足見北京當局對馬英九此次到訪的重視。

習馬會: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習近平在開場白上對馬英九「素有民族情懷,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致力振興中華」給予高度評價。習近平說:「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海峽的距離,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

馬英九回應道:「中華民族過去經歷了百年屈辱。最近30年,在兩岸中國人的努力下,一步一步邁向共同振興中華之路。雖然兩岸在不同的體制下發展,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該互助合作,致力振興中華。這也是2015年我與習先生會面時候,雙方達成重要的共同理念。」

馬英九表明:「對台灣來說,沒有穩定和平的兩岸,就沒有安定進步的台灣;對中華民族來說,沒有和平繁榮的兩岸,也不會有璀璨光明的未來。我誠摯地希望,雙方都應該重視人民所珍惜的價值與生活方式,維護兩岸和平,以中華文化蘊涵的智慧,確保兩岸互利共贏。」

馬英九說:「最近兩岸情勢緊張,引發不少台灣民眾不安;但是我始終記得魯迅先生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如果發生戰火,對中華民族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兩岸的中國人,絕對有足夠的智慧,和平處理兩岸爭端,避免走向衝突。」

馬英九誠摯期盼:「兩岸互利共榮,攜手合作,振興中華,讓中華民族在全世界面前抬頭挺胸!」

xxx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圖源:新華社,謝環馳 攝

根據新華通訊社發布的通稿,在接下來的閉門會談習近平提出了「四點堅持」:

「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習近平提出,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關鍵是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核心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

習近平又說,「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就完全可以坐下來「就家裡人的事」逐步接觸交流。

「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中共「始終以台灣同胞福祉為念」,將「積極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台灣同胞利益更多、福祉更實、未來更好」。

「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共將「採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促進「心靈契合」。

習近平特別談及,「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這一表態,被解讀為中共有意回應台方主張、解禁陸客赴台團隊旅遊。

「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共將持續為「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更好條件、更多機遇」,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希望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歷史的接力棒」。

xxx4月10日下午,習近平會見馬英九,發表講話。圖源:新華社,謝環馳 攝

從「小家」到「大家」,從「家族」到「民族」


馬英九在11天行程中的表現與習近平的「四點堅持」若合符節。他的行程可分為三段:第一程到廣東省,參觀了位於深圳的比亞迪、大疆、騰訊3家科技企業,之後參觀了孫中山故居、港珠澳大橋,祭拜黃花崗72烈士陵園、參訪黃埔軍校舊址、到中山大學與師生交流;第二程到陝西省,參加了「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參觀了秦始皇帝兵馬俑博物館、法門寺、大慈恩寺大雁塔、陝西歷史博物館及西安國家版本館,並前往馬援祠及馬援墓尋根祭拜;第三程到北京,參觀了位於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八達嶺長城、故宮博物院、到北京大學與師生交流、參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最後舉行第二次習馬會。

這是馬英九去年清明節赴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地參觀,開啟遲滯70餘載的歸鄉之旅,攜家人到湖南湘潭祭拜祖墓。這次大陸行祭拜黃花崗72烈士陵園、參加公祭軒轅黃帝大典、禮敬民族英雄馬援,可以說從「小家」到「大家」,從「家族」到「民族」。在尋根中,馬英九以實際行動展示了兩岸同宗同源、同文同種,對島內一些人企圖割裂兩岸血脈親情給予有力的回擊。在整個行程中,馬英九感觸良多,幾度哽咽落淚。

xxx2023年馬英九帶領青年學生首次赴陸交流時,攜家人在湖南祭祖。圖源:新華社

在參觀孫中山故居時,他致詞提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但講到一半,情緒上湧噎住了。到黃花崗72烈士陵園,致詞時讀出烈士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唸至「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亦數度哽咽。在參加公祭軒黃帝大典致詞時,提到日軍侵台以及結尾說到炎黃子孫時,因過度激動忍不住兩度哽咽。馬英九憶及,1946年台灣光復第二年,台灣各界耆老如林獻堂、邱念台、李建興等組團到大陸祭祖,特別到黃帝陵稟告祖先,台灣已經從日本手中光復,這是台灣人在日本統治50年後回歸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行動令人感動,令人懷念。

「我這次親自來到這裡(按馬英九在任時曾6度遙祭黃陵),就是希望借此表達台灣人對於傳統中華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也讓更多人了解 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馬英九說,他用當年台灣遙祭黃帝的祭文「和平兩岸,雙贏共榮;同胞一體,允執厥中。」為他這次親祭軒轅黃帝做個注腳,也希望來自台灣的年輕人更加牢記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根源,以及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4月9日,馬英九前往八達嶺長城參觀,在城牆上他率著「大九學堂」的青年學生高唱抗戰歌曲《長城謠》,當唱到「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時,馬英九眼眶泛紅哽咽。

xxx9日上午,馬英九登長城遊覽,唱《長城謠》時,馬英九一度哽咽。圖源:網路圖片

馬英九說雖然他的籍貫寫著湖南湘潭,但追溯起來,他家屬於漢伏波將軍馬援一族,他的遠祖從陝西扶風遷至湖南,因此4月5日上午前往陝西咸陽楊陵區畢公村的馬援祠祭拜,下午前往扶風縣馬援墓尋根。在馬援祠,馬英九看到館方收集的馬氏名人題詞中,有一幅自己不知何時題寫的「薪傳弘遠」。並且還有2005年清明節時,馬英九父親馬鶴凌專程到陝西祭祖留下的一首詩 「跨海尋根萬里行,楊凌祭祖正清明,亡人追遠還鄉日,欣見宗親樂太平。」所以從那時候開始,馬英九每年初二,一定到苗栗縣通宵鎮馬家莊祭祖,跟當年一起從大陸遷到台灣的鄉親聚會。這次親自到陝西扶風的馬援祠來尋根,難掩心中激動。

馬英九是他們家唯一男丁,馬鶴凌對他寄予厚望,馬鶴凌遺囑上說:「我兒英九潛心學養,有九思之德,九如之身,九經之志,立身行道,國人期許方殷,此乃余此生最大安慰。」「惟余今年已年逾八旬,且有痼疾在身,自知朝不保夕,特立遺囑,寄望我兒英九繼志述事,適時全力以赴。」馬鶴凌骨灰甕上刻著:「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由此可見馬鶴凌是終身的統派,至死不渝;他還是孫中山的信徒,至死不忘世界大同。

4月2日下午,馬英九一行抵達中山,參訪位於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在紀念館中,馬英九稱「孫中山對兩岸而言,都是影響千秋萬世的偉人」;並期許兩岸人民都能記得孫中山遺訓「和平、奮鬥、救中國」,深切期望兩岸應共同合作,避免戰爭,致力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共創和平繁榮。

衡諸歷史,照見現實,孫中山都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都是兩岸人民景仰的革命先驅。

xxx4月3日,馬英九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敬獻花籃後鞠躬。圖源:新華社

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孫中山和辛亥革命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者,國民黨政府遷台後仍尊他為國父。新中國成立後也稱他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在天安門廣場豎立了他的巨幅像,每年都舉行緬懷其豐功偉績的紀念活動,逢五逢十更按習俗隆重紀念。

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當年10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紀念辛亥革命百周年,胡錦濤以國家主席身份參加盛會並發表講話。胡錦濤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不斷實現和發展了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者的偉大抱負。中國人民終於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和國。新中國成立後,並繼承和發展孫中山先生關於建設人民享有民主權利和幸福生活的現代化國家的理想,譜寫了中國發展的輝煌篇章。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深切夙願,今天已經正在成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胡錦濤強調:「兩岸同胞是血肉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大陸和台灣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他呼籲全體中華兒女攜起手來,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努力作出無愧於孫中山先生和辛亥先驅。無愧於我們偉大民族的貢獻,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孫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胡錦濤強調指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增強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促進兩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提升兩岸經貿競爭力,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xxx圖為2011年10月9日,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圖源:新華社

隔天10月10日,台北也舉行了慶祝中華民國100周年紀念活動。馬英九以「百年奮鬥、民主台灣」為題發表談話,突出雙十「國慶」。他說:100年前的今天,國父孫中山發動武昌起義,一舉推翻滿清千年帝制,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今天台灣及世界各地華人包括中國大陸都在紀念辛亥雙十。他表示:今天要以莊嚴崇敬的心情,向懷抱理想不畏犧牲的革命志士致敬。馬英九指出,國父當年成立「興中會」時,成員只有二十幾位,可是他們堅持理想,勇於實踐,掌握了時代脈動,17年後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接著他說:中華民國在抗戰期間,犧牲2000萬軍民的生命,台灣才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回到中華民國版圖。

xxx圖為中華民國一百周年紀念郵票。圖源:中華郵政

孫中山在辛亥前後三度來台宣傳革命。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革命起義,1895年10月26日的廣州起義,即發生在台灣被日本以武力全部占領的第五天。同年,孫中山派興中會成員楊心如到台灣宣傳革命思想,發動革命力量。1897年孫中山派結拜兄弟陳少白到台灣成立興中會第二個分會:台北分會,領導台灣人民開展革命鬥爭。就這樣,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融入到祖國整體的革命運動之中。

時有輿論指出,辛亥革命實際「以甲午這一年為起點」,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和滿清封建統治的腐朽所造成的「割台」,極大地傷害、刺激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促進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大批仁人志士「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理想。後來更有台灣學者王曉波等據此認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原點」就是抗日精神,而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起源的「原點」其實是在台灣。

「中國如不能收復台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向中外鄭重宣示,「中國如不能收復台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這表明,「收復台灣」不僅是孫中山領導近代民族主義革命的重要目標,也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爭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神聖使命。

1900年9月28日,孫中山化名「吳仲」首次到台,為便於策劃廣東惠州起義,孫中山從日本神戶經馬關抵基隆再到台北,建立臨時指揮中心,逗留42天,通過革命黨人鄭士良組織惠州三合會、哥老會等力量發動武裝起義,隊伍一度發展到2萬餘人。

1913年8月5日,孫中山化名「汪國權」第二次到台,時因革命黨人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而爆發的「二次革命」受挫,孫中山從上海南下廣州指揮「討袁」,途中與胡漢民一同路過日本在台灣短暫停留。孫中山受到台灣同胞熱烈歡迎,為台灣同胞和有關友人留下「博愛」、「同仁」等墨寶,還會見了台灣和大陸在台的一些革命黨人,指示他們繼續開展鬥爭。

1918年6月上旬,孫中山第三次到台。當時北洋軍閥段祺瑞廢除《臨時約法》,孫中山開展「護法運動」失敗,辭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職,由廣東汕頭取道台北東渡日本。孫中山先擬在台稍留,藉以向台灣同胞「發表意見,宣傳主義,喚起民族意識,鼓吹愛國精神」。台灣同胞也很高興,準備「以充分的熱情歡迎」。但日本政府和台灣總督府深為害怕,「用盡阻撓方法」不讓孫中山與台灣同胞晤談,使得他未能在台灣多作停留。

xxx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會議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圖源:《紫荊》雜誌

武昌起義不久,許多台灣熱血青年內渡大陸,直接加入福建、上海等地的革命隊伍。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進台灣。台灣民眾將辛亥革命概括為三句話:唐山(指祖國大陸)發生了革命,「漩桶」(「宣統」諧音,台土語「尿桶」之意)退了位,孫中山當了大總統。當時台灣私塾小學生喜讀上海出版的《新三字經》,開篇四句話為「我中華,民主國,黃龍旗,變五色」。

辛亥革命勝利的巨大影響,使台灣在被日本統治17年後很快興起又一輪悲壯的武裝抗日起義,從1912年到1915年較大規模的即有10次左右。其中,1912年劉乾領導的「林圯埔起義」、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起義」、1915年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起義」震動全島,給日本殖民統治很大打擊。作為台灣「與辛亥革命關係最直接的一人」羅福星,在領導1913年「苗栗起義」中,以「驅逐日人」、「光復台灣」為號召;親自撰寫《大革命宣言書》,指出光復台灣活動是為「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在法庭上宣示自己的目的,是「使本島復歸中國所有」。

xxx羅福星(1886年2月24日-1914年3月3日)。圖源:維基百科

1920年8月5日,孫中山針對日本與袁世凱簽訂的「二十一條」慷慨陳辭:若實行「把整個中國征服去了」的「二十一條」,我們「革命黨人一定打到一個人不剩」。1924年2月11日,中山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病榻上,念念不忘台灣,還特別針對台灣的歸屬問題明確要求對日應提出「廢除日本與中國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等三項主張。1928年9月,台灣「獨立革命黨」制訂黨章,開宗明義「本黨宗旨為團結台灣民族,驅除日本帝國主義在台一切勢力;在國家關係上,脫離其統治,而返歸祖國,以建立三民主義新國家」。1936年6月,台灣著名史學家連橫先生針對日本不斷擴大侵略中國的行徑,臨終前留言後人:「今日寇氣焰迫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台灣即其時也。」此言,終被此後9年的歷史所應驗。

◎下篇|從孫中山和辛亥革命,論馬英九再訪大陸及兩岸的出路(下)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孫中山和辛亥革命
「和平、奮鬥、救中國」 孫中山百年呼籲敦促台灣直面統一問題
孫中山去世,舉國悲慟,為何不是國葬?
浪漫的革命家 - 孫中山|犇報看影音
當兩岸政治基礎不再模糊 賴清德要倚美謀獨還是回歸中華民族?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