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子》,用「貼地」的視角重新認識台灣
即將在6月28日推出的最新電視電影《無主之子》取材自真實社會事件改編而成,從遭受多重歧視的越南移工切入,一家三口,各有著不同的身份歸屬,看似陌生的題材,其實是從「貼地」的視角,引出社會底層多種邊緣身份的悲歡離合,這是一部台版的「万引き家族」。
即將在6月28日推出的最新電視電影《無主之子》16日舉辦分享會,劇組、演員現身與各藝術創作者與社會工作者一同交流拍戲與觀影體驗。《無主之子》取材自真實社會事件改編而成,從遭受多重歧視的越南移工切入,一家三口,各有著不同的身份歸屬,看似陌生的題材,其實是從「貼地」的視角,引出社會底層多種邊緣身份的悲歡離合,這是一部台版的「万引き家族」。
《無主之子》的總製作人黃志翔表示,如果只是以寫實手法呈現移工的苦難,很容易像是一般煽情的社會新聞,成為消費他人痛苦的旁觀者,形成另一種對受壓迫者的剝削。因此《無主之子》採取從一名越南移工的視野出發,和劇中移工一起面對人生選擇,試圖讓觀眾從另一個身份角色來面對台灣社會,一同思考改變的方式。
在劇中飾演移工文誠的演員黃鐙輝表示,當他進入到文誠的人生選擇,面對家庭、感情、生離死別,自己也同時充滿了各種道德選擇的糾結,「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案例,當下我們在角色裡,那個感動跟感同身受是非常強烈。」黃鐙輝強調,拍這部戲讓他痛苦的不是上山、下海、跑工地的辛苦,而是體會到離鄉背井在外打工,那種孤獨、被欺負的情境,不管是什麼身份、哪個國家的人,都是很難忍受的,他也希望透過《無主之子》的上映,能讓社會上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飾演移工阿海的孫綻也說,拍攝時為了揣摩角色而學習越南話、補漁、做工,過程固然很辛苦,但更有意義的是透過阿海的角色重新觀看這個社會,更能同理移工在這個社會的困境,他說「比方為什麼2019年蘇澳大橋倒塌時,會有六名漁工被壓在漁船裡面死掉,因為他們收工以後還是沒法上岸休息,只能睡在船上才導致這樣的悲劇」,他期待透過《無主之子》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樣的事情,希望劇中人無能為力的困境,可以在現實中得到改變。
飾演女主角小蘭的李又汝,在劇中是一名台灣漁村典型的底層女性。從接演之初李又汝便不斷揣摩,為什麼小蘭承擔了這麼大的社會壓力去愛上移工文誠,她認為,小蘭的人生經歷充滿了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框架,「她從小就必須不斷付出才能得到愛,必須不斷拋棄各種權利才能得到家人和社會的認可,所以當她遇到文誠的時候,那種相濡以沫的感受才讓她第一次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李又汝表示,拍這部戲不僅是對演技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認識一個社會議題的過程,「這樣的題材需要被重視。」
飾演劇中無國籍少年黎子函的新生代演員林孫煜豪,曾出演過金穗獎入圍短片《雨下》,以及原視的電視電影《巴克力藍的夏天》,自身也曾有一段一段叛逆時期,由他詮釋的黎子函,不由自主的生命境遇中自有桀傲不遜的氣質。《無主之子》的導演簡學彬介紹,在編寫劇本時,編劇群也分頭採訪過相關的移工團體,並將台灣社會發生過的多起真實案例融入劇情之中。由於簡學彬自身也有原住民血統的身份,在成長中也有過身份與歧視的經驗,這些經歷在編寫劇本及拍攝的過程都不時浮現出來,希望能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不同身份的人面對的生命困境與感受。簡學彬此前拍攝過《乒乓》、《糖糖online》等多部劇情片,青少年成長與社會議題間的交互影響,是他多部影片的重要主題,在這次的《無主之子》中,則涉及異國非婚戀與無國籍孤兒在成長與求學過程所面對的難題,是台灣社會中難得一見的題材。
分享會上,《無主之子》結合時事揭露底層社會的真實面,也讓不少影評人與社會工作者感到震撼。長期在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協助移工維權的陳秀蓮也從劇中的故事情節深入分享多起真實案例,她指出,《無主之子》確實是台灣社會中少見願意貼近移工處境的作品。受邀前來觀影的史小姐也分享說,她認為或許「無主之子」指的並不只是子函這個無國籍的孩子,也代表著片中所有無法自主,卻又只能被現實不斷推著向前走的底層人們。
差事劇團團長鍾喬也指出,《無主之子》用通俗的方式表現出對現實的穿透力,民眾性的美學是這部影片從開頭就吸引人的地方。片中角色遭遇的都不是憑空想像,而是真實社會中去提取出來的。尤其片中核心的提問:「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嗎?」更點出《無主之子》一片所探討的,「沒有選擇的選擇」就是一種選擇,最無奈也最真實但也最發人省思。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30期上線囉!
‧ 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嗎? 用移工困境挑戰台灣價值的《無主之子》
‧ CGTN再推新疆反恐紀錄片 網友質疑Youtube限制流量
‧【犇報社評】貨幣即政治,在美元危機的暴露與克服中兌現未來
‧ 【犇報專題】從「人大兩會」看中國經濟
‧ 虧本營運也不會停 穿行在大山深處的「賣菜火車」
‧ CGTN再推新疆反恐紀錄片 網友質疑Youtube限制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