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專題】大陸小康建設調查追蹤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11-13 16:42:49 /
大陸農村
脫貧
摘要:

【犇報專題】大陸小康建設調查追蹤
 ‧ 珠峰腳下宗措村:向陽而生的新過法
 ‧ 「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 淮安漣水縣:「金扁擔」挑起村民「幸福擔」

珠峰腳下宗措村:「向陽而生」的新過法

xxx大陸現代農民樣貌。

夕陽西下,邊巴迎著喜馬拉雅北麓入秋的疾風,一邊打烏爾朵(藏語,牧人趕牛羊的投石工具),一邊大聲吆喝著趕羊群回圈。儘管長年風吹日曬在他臉上留下一道道「溝壑」,在海拔4400米的草場,心情歡快的邊巴仍健步如飛。

今年47歲的邊巴,是西藏日喀則市宗措村村民。他還有個身份,是村裡崗巴羊養殖合作社的「首席羊倌」。放了30多年羊的他,加盟合作社後第一次有了真金白銀的收入,他說:「還是合作力量大!」

邊巴所在的宗措村,是定日縣尼轄鄉鄉政府駐地。尼轄,藏語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然而,因地處偏僻、無霜期短、風沙大、荒漠化嚴重等原因,這座距離珠穆朗瑪峰不足百公里的村莊,似乎從未體驗「向陽而生」的溫暖。

幾個月前,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駐宗措村工作隊隊長劉國亮初來乍到,就聽說了村裡不堪回首的往事。

「別人家的青稞長在地裡,而在宗措村,不少人家的糧食卻長在拇指上。」劉國亮說,以前每到青黃不接時節,村民們成群結隊外出乞討。「雙手伸出大拇指,說出『咕嘰咕嘰』(藏語,請求的意思)的乞討語,就這樣把青稞討回家。」前幾年宗措村的乞討現象雖然少了,但全村人均收入在縣裡仍排名倒數。

大陸的脫貧攻堅政策,讓這座遠近有名的貧困村出現轉機。

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後,距離中尼邊境不遠的宗措村震後重建。全體村民搬出危舊住房,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又在上級幫助下,籌畫起了產業發展。打破資源匱乏瓶頸,成立合作社集中養羊,成了村裡的新選擇。

村黨支部書記索朗親自掛帥,出資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幹部外出學習,回村後又馬不停蹄走家串戶,發動村民入股加盟。發現村民們猶豫不決,索朗書記拍著胸脯承諾:「入股的人賺了是自己的,賠了算在我頭上。」2019年3月,宗措村崗巴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運轉。

xxx大陸現代農村風貌。

邊巴是宗措村最大的養羊戶。他將全家80頭綿羊折價入股後,憑藉豐富經驗被聘為合作社的放牧員。在新崗位上,邊巴接觸到了全新養殖方法:合作社引進良種,不斷優化羊群品質;放牧時合理分群,避免綿羊覓食時飽餓不均;進入冬季,合作社減少外出放牧時間,購進草料在羊舍內補飼……

由於飼養得當,第一批綿羊出欄,平均每隻比邊巴之前養的重十幾斤,崗巴羊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膻味的特徵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索朗介紹,成立當年,合作社收入就達73萬元(人民幣,下同),今年以來收入已超過100萬元,預計年底全村戶均分紅可達萬元以上。

以前邊巴自己放牧時,一年到頭除了宰十多隻羊供全家食用外,基本沒有收入。加盟合作社後,他一年工資就有2.8萬元,今年80隻羊的入股分紅更是有望達到4萬元。

邊巴對他的「羊倌」工作特別上心。「放自家的羊,丟失幾隻頂多被哥哥罵一頓。」他說,「現在放集體的羊,可不敢被野狼叼走。」邊巴說。  

除了增收,合作社的科學、集中養殖還最大限度保護了草場,宗措村的勞動力也因此得到解放,現在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已經從過去的三四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尼轄鄉鄉長李慶華說,村民們過去是各自為戰,現在逐漸形成了集體意識,「今年合作社擴建羊舍,大家出工出勞,平時碰到趕羊裝車、卸運牧草等臨時任務,很多人會無償幫忙。」

一家合作社改變了貧困村的面貌,索朗說,村裡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村民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才是真正的「向陽而生」。索朗透露,正是看好集體合作的潛力,村民們將全部土地入股了合作社。「通過提高種植和養殖效率,進一步解放勞動力,宗措村的日子將會越過越好。」


「土改第一村」的小康路

xxx黑龍江省元寶村的樓房和別墅。

「畝產1000斤妥妥的。」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農民郇金德對今年的水稻收成十分滿意。

郇金德種了130畝「稻花香」水稻,今年黑龍江遭遇颱風「三連擊」,部分水稻倒伏。「儘管受點損失,但還是豐收年。」他笑著說。

郇金德的話,讓79歲的老支書張寶金鬆了一口氣。張寶金是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元寶村是小說《暴風驟雨》原型地,是中國共產黨人最早掀起土改的地方。當地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粉碎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

今年8月以來,黑龍江省接連遭到颱風侵襲,張寶金一直忙碌在一線。在一次修理水毀橋樑時,他不慎摔了一跤,至今也沒好利索,但全村人在他的帶領下,把颱風給農業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過去元寶村曾長期以玉米種植為主,張寶金提出不同看法,同一塊地種水稻,收入能多出好幾百元人民幣,他提倡旱田改水田。

有人犯嘀咕,不會種水稻咋辦?村裡黨員帶頭種,村集體還免費給農戶打井、教技術、用農機。近10年間,元寶村水稻已佔全部耕地面積2/3左右。村裡還成立了稻米合作社,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初具規模。

早在1980年,時任大隊支部書記的張寶金就認識到,要想富,必須辦企業。元寶村先後辦起筷子廠、鉛筆廠等,鉛筆產量最高時曾佔全大陸1/4,是黑龍江省最早的「億元村」之一。但隨著產能增加,普通鉛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拼價格已沒有優勢。

xxx大陸的老人公益廚坊的老人們在用餐。

出路還是改革。2016年張寶金提出鉛筆產業低端改高端,提高附加值。位於元寶村的哈爾濱元寶山製筆有限公司以前日產鉛筆100萬支,每支利潤才2厘,改革後鉛筆產量少了,日產40萬支,但每支利潤達到1毛錢。

因土改聞名的元寶村,目前擁有鉛筆廠、鉛筆板廠、大米加工廠等眾多企業。全村600多戶,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企業上班,這在黑龍江農村並不多見。村民鄂文儉以前在南方打工,村裡企業多了,他回鄉在鉛筆廠工作,兩口子月工資加起來五六千元人民幣。

在「土」中謀發展,在「改」中再奮進,改革帶來山鄉巨變。《暴風驟雨》中的趙玉林因為窮得沒衣服穿,被稱為「趙光腚」,土改前的元寶村也被叫為「光腚屯」。如今,元寶村總資產達7.3億元人民幣,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萬元,半數以上村民住進了樓房或別墅。

元寶人富了,他們又瞄準文化產業。繼建起「暴風驟雨」紀念館後,村裡又規劃建設土改風情一條街、旅遊民宿等專案。「我們將依靠土改文化發展旅遊業,打造新增長點。」張寶金說。


淮安漣水縣:「金扁擔」挑起村民「幸福擔」

xxx江蘇省淮安扁擔村一景。

秋日午後,走進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高溝鎮扁擔村,入眼便是一條似扁擔般狹長的潺潺河流,在暖陽照耀下波光粼粼。63歲的村民張紅正在家門口打理菜地,時不時地照看下自家經營的小賣部,忙碌中透著一份愜意。「這幾年村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路修好了,環境變美了,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扁擔村地處淮安、連雲港、宿遷三市交界,區位偏遠、地勢低窪、交通不便,一度被稱為「窮扁擔」。近年來,在村幹部的帶領下,該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稻蝦養殖、瓜蔞種植、蠶桑種養等產業,「窮扁擔」成為一頭挑起綠水青山、一頭擔起金山銀山的「金扁擔」。

在村裡的一片天水產養殖場內,水清岸綠,一排桃樹環繞周圍,幾處噴泉點綴其中。養殖戶丁嫻正忙著包裝剛捕撈上來的螃蟹,「蟹遇桃花」的包裝盒令人耳目一新。丁嫻原本在北京工作生活,去年回到家鄉承包了68畝蟹塘搞養殖,打造一片心中的「桃花源」。

丁嫻說,她承包的蟹塘目前總產量在1.2萬斤左右,中秋節期間已經賣了三分之一,剩餘的預計在重陽節前後售完。「除了養殖螃蟹,我還計畫在附近承包300畝左右的採摘園,種植草莓、葡萄等水果,豐富業態。」

扁擔村黨總支書記范從偉介紹,該村靠近高溝鎮的今世緣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村幹部主動與該景區對接,發展鄉村旅遊。「不到3年時間,村裡就發展起垂釣、農家樂、燒烤屋,每年可接納遊客10萬人次。」

xxx現代農村旅遊。

緊挨著一片天水產養殖場,村民徐祝春承包了300畝瓜蔞產業園,一片片吊瓜藤上掛滿一簇簇飽滿碩大的果實。「瓜蔞是藥食同源的食物,瓜蔞籽營養豐富,瓜蔞皮和根可作為中藥材。」徐祝春說,今年瓜蔞畝產在300斤左右,每斤市場價在18元到25元人民幣之間,深加工炒熟後若按一斤30元算,畝產可接近1萬元。

為促使當地農業產業化、產業規模化發展,扁擔村村民集中流轉了2200餘畝土地發展瓜蔞、蝦蟹和蠶桑等產業,同時還建立起4個農村合作社,帶動210餘人就業。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約8600元人民幣增長到2019年的2萬餘元,2019年村集體收入為25.7萬元,全面實現脫貧。

村民腰包鼓起來後,精神也要富起來。近年來,扁擔村新建116平方米村史館,建成佔地800平方米包含21個功能室的綜合服務中心,同時還組建起村級文藝宣傳隊,全面開展文化會演、科普教育、法治宣傳等活動,大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

每天晚飯後,張紅都會約上幾個村民到村部廣場跳廣場舞,閒暇之餘也會參加村裡組織的鑼鼓隊。「過去我們村被稱為『窮扁擔』,現在這根扁擔挑起了全村人的『幸福擔』。」張紅笑著說。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40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後川普時代,拜登能夠找回「美國的靈魂」嗎?
謹惕台獨挑起兩岸戰禍 2020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
開放美豬進口,蔡英文反對蔡英文
大陸醫保比台灣健保好?一位台灣姑娘引起的兩岸醫療爭論
歐洲力挺拜登的微妙信號:美歐再次合圍中國?
6.75億件!「雙11」當天快遞量再創新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