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專題】易地搬遷式扶貧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12-25 14:02:33 /
脫貧
摘要:

【犇報專題】易地搬遷式扶貧
‧ 新疆「易地搬遷」的脫貧故事
‧ 西藏:兩次遷徙「搬窮」記

xxx寧夏康莊村村民在新家前展示以前老房子的照片。

【編按】

根據大陸官方數據,5年來一共960多萬人通過易地搬遷實現脫貧。早在1983年,大陸官方針對甘肅定西、河西和寧夏西海固地區的嚴重貧困狀況,當地就探索「吊莊移民」,開啟了扶貧搬遷的先河。2015年底以來,大陸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部分,展開了一場改變近千萬人命運的「大遷徙」。據統計,大陸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人民幣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人民幣,年均增幅30.2%。本期當代中國為讀者講述「易地搬遷式的中國扶貧」。


新疆「易地搬遷」的脫貧故事

這裡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葉城縣阿克塔什鎮,地名譯為「白石頭」,是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7年以來,近1.4萬名群眾從更苦、更窮、更險的崑崙山腹地搬遷到這裡。怎樣讓他們在這裡住下去,成為當地脫貧工作的考驗。

搬出「新牧民」

寬敞明亮的廠房大棚裡,一台飼料拌料機轟鳴著。58歲的阿布來提•依西木身穿工作服,戴著口罩,一邊鏟著青貯飼料,一邊指揮工人向機器喂入乾草、精料等——作為拌料組組長,他對每一份料都特別上心。

阿克塔什鎮搬遷戶以前大多是牧民。搬到這裡前,養了一輩子羊的阿布來提,從沒想過有這麼一天,會以這種方式養羊。「以前養羊就是割草喂、山裡放,多少輩都沒變過。」阿布來提說。崑崙山裡苦,風餐露宿是常事;山上坡陡怪石多,他經常聽說有人在放羊時掉下山崖摔傷。

xxx廣西南丹縣八圩瑤寨易地搬遷安置點。

辛苦與危險卻換不來好日子。家裡10來隻羊,每年生七八羔,吃一半賣一半,不過4000多元人民幣的收入,僅能維持生計,想發展其他產業幾乎不可能。破困局還需挪窮窩。2018年,阿布來提一家從葉城縣烏夏巴什鎮搬到阿克塔什,與大山作別。

為順應搬遷民眾的傳統生產習慣,阿克塔什在建設之初便引進一家現代化的肉羊良種繁育中心,阿布來提和60多名工人變身「新牧民」。

種出新生活

又是一天清晨,40歲的麥麥提•多來提來到溫室大棚,操作電機設備,打開覆蓋在頂棚的黑色保暖棉層,檢查番茄長勢。

麥麥提是葉城縣柯克亞鄉2村村民,種植蔬菜是他曾經的營生。一年下來僅有的收入,連養活一家6口人都很困難。山裡生活品質也不好。「以前吃的主要是土豆、洋蔥,綠葉菜山裡人沒怎麼見過,不會種也不太會吃。」麥麥提說。

xxx上百萬貴州山區貧困民眾告別窮鄉僻壤,住上城市新居。

搬出來,他們才有了跳出貧困的希望。依託葉城縣這個市場,阿克塔什鎮改造3000多畝沙化土地,建成28座現代化溫室大棚、1300多個普通的拱棚,向貧困戶、困難戶免費發放,發展蔬菜種植。

今年5月,麥麥提承包了10個拱棚,種了辣椒、番茄等多種蔬菜,7月又以每年5000元人民幣價格承包了一個溫室大棚,種上反季節蔬菜。種菜加上其他收入,麥麥提一年進賬超過6萬元人民幣。

在麥麥提的溫室大棚隔壁,阿依吐爾遜•阿布都熱西提的大棚裡,三角梅、長春花、百合花等爭奇鬥豔,年僅19歲的她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花能手。「把花送到縣城巴札(市場)上賣,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賣4000來元。」

「這些天我正在考駕照,想買個車,將來還想開店、考大專、考本科。」阿依吐爾遜說,易地搬遷,給了她追夢的力量。

闖出小夢想

走進阿克塔什鎮產業園一間製鞋廠房,25歲的布艾吉爾•艾木都拉身著黑色西裝來回巡查,時不時停下給工人做示範。

xxx群山環繞的雲南省楚雄市子午鎮挖銅村新居。

搬出來以前,布艾吉爾只能守著5畝地過活。山區天涼地薄,種下的小麥、玉米只夠家裡4口人的口糧,套種的10來棵杏樹倒是能賣點錢。「一年最多賺個兩三千元,想逛個巴札(市場)都難。」

沒產業、沒技術曾是制約南疆不少縣市脫貧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讓越來越多農牧民「有事做,有錢賺」。如今,在阿克塔什鎮這塊「白地」上,占地4萬多平方米的產業園拔地而起,已有9家企業入駐。

托起新希望

走進努爾艾拉•艾麥提亞孜的客廳,一張轉角沙發、一張茶几、一台電視,牆上掛著三片仿畫框的暖氣片。

「房子是兩室一廳,62平方米,搬來時已通了水電氣、網路。」努爾艾拉說,搬來時是拎包入住。一舉告別漏雨透風、時常受洪水或泥石流威脅的土房子,固然讓努爾艾拉高興。更讓上有老、下有小的她高興的,還有搬遷後教育和醫療條件的改善。

xxx新疆阿克陶縣易地搬遷點的農業產業扶貧基地和崑崙佳苑社區。

以前鄉裡小學是土坯房,又臨近山腳,一下雨就鬧水患。努爾艾拉說:「一年有近一半時間在停課,怕洪水把孩子沖走。」阿克塔什鎮2019年建成鎮小學,1900多名應入學兒童全部免費入學。「現在學校什麼都有,也不用在書包裡帶水、帶饢了。」努爾艾拉說。

現在,離努爾艾拉的家僅5分鐘路程,便是葉城縣中醫(維醫)醫院阿克塔什分院。「特別羡慕這邊的老人,不用擔心沒地方治病,大一點的病也有救護車來接,半小時就能到縣上的大醫院。」


西藏:兩次遷徙「搬窮」記

72歲的雙湖縣嘎措鄉牧民達瓦次仁一生經歷了兩次大遷徙。一次是1976年的年初,一次是2019年的年底。一次是為了求生存,一次是為了好生活。兩次都刻骨銘心。

北遷

第一次遷徙,達瓦次仁28歲。那是44年前。他把3歲的女兒扶上瘦削的犛牛背,趕著牛羊跟「北遷」大部隊整整走了27天,目的地連準確名字都沒有,遠達數百公里。

他知道,那裡曾被舊西藏領主們描述成陰森恐怖的「鬼地」;但他不知道,那極高極寒的無人區後來會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縣」。「不搬不行啊!」今年78歲曾任雙湖縣嘎措鄉黨委書記的白瑪說,「現在的雙湖縣本是那曲市申札縣的一部分,當時申札的人畜都擠在南部,牧民常因搶草場打架。」

為解「草少人多」困局,當地幹部把目光投向北部無人區。無人區鹽湖眾多,為討生活,舊時一些牧民冒險跑到那裡馱鹽換糧——意外發現「鬼地」另有「秘境」:雖極度高寒,但有些地方水草不錯。

xxx藏民白瑪羅布和家人從夏日村搬遷到貢覺縣易地搬遷安置點。

是否適合成規模遷入?是否適合長期居住?——自1971年起,時任申札縣縣長洛桑丹珍四次帶隊前往無人區考察。這一尋找生存領地之旅,異常艱苦悲壯。有時,幾天喝不上水,只好口含生肉——後來順著野驢蹄印才找到水源;有時,熟睡中一陣大風就把帳篷吹跑。

好在罪沒有白受,考察發現「鬼地」確有不少地方「水草豐茂」,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等野生動物成群奔跑。千條萬條,水草是牧民活下去的第一條。與其都擠在南部沒飯吃,不如向北「逐水草」開拓新天地。1976年初,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正式決定組織群眾開發無人區——那個後來叫雙湖的地方。就這樣,達瓦次仁開啟了挺進藏北的大遷徙。

南徙

比起搬遷前,儘管多數牧民越過越好,但在這個被稱為「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的地方,想過上高品質的生活,並不容易。高原病多發,就醫就學就業難度大,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5.67%,雙湖「毫無懸念」地成為全大陸深度貧困縣。

北遷雙湖,更多的是生產力相對落後時代的一種「權宜之策」;走向小康,不能只在「就地扶貧」的傳統思路上繞圈圈。徹底斷掉窮根,過上更高品質生活,還是離不開一個字——搬。

2018年,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實施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規劃。達瓦次仁,也迎來了人生第二次大遷徙。

xxx西藏貢嘎縣森布日的易地搬遷新村一景。

這一次,達瓦次仁71歲。他把家人領上冬日裡的溫暖大巴,跟著搬遷車隊浩浩蕩蕩走了兩天,目的地叫森布日,在拉薩之南。他知道,那裡是海拔降了1000多米、氣候更加溫潤的雅魯藏布江河谷;他也知道,可「拎包入住」的寬敞新居正等著他們。

雅江邊,一棟棟嶄新的二層藏式民居整齊佇立,學校、醫院、超市等一應俱全。「這哪像村啊,分明是高檔社區!」不知誰說了一句。

「驚喜!」在明亮潔淨的藏式客廳裡,達瓦次仁穿著印有碩大格桑花的黑T恤,激動地描述著踏入新居時的心情,「做夢也沒想到古稀之年還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門牌上寫著「150㎡」,洗衣機、電視機、煤氣灶等一件不少,光冰櫃冰箱就有好幾個。

兩次遷徙三個家,從兩頂帳篷到一座土屋,再換成瓦房,又搬進樓房,達瓦次仁的「家史」,濃縮了半個多世紀西藏人民的翻身史、奮鬥史、進步史。

2019年底,雙湖縣脫貧完成。資料顯示,脫貧攻堅以來西藏已累計脫貧62.8萬人——這個大陸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74個貧困縣(區)已全部脫貧。

【延伸閱讀】
【犇報專題】兩岸同窗共築夢
想不到中國交通發展有那麼多世界第一!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居首
【2020美國防疫面孔系列】喬治·佛洛伊德:你的美國可以呼吸嗎?
西藏藏羚羊從瀕臨絕種保育到數量逾20萬隻
想不到中國交通發展有那麼多世界第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