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底差在哪?
動不動就聊「民族性」是一種很low的思考問題方法,我們現在說的德國人的民族性,什麼嚴謹、科研能力強等等,都是最近一百年才吹出來的。事實上在一百五十年前,全世界對中國的印象也不咋地,又窮人又多,既愚昧又守舊,直到最近一些年才有改觀,可見除了一些萬年不成器的國家,所謂的民族性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水準變來變去的。
◎來源|九邊
首先得說一句,如果大家在德國待過,就知道他們做的東西也不是全不錯,有些只是我們聊起德國,總是想起賓士和保時捷這類工業界的明星,不過這不是今天話題的重點,今天還是要重點反思下我們自己。
文章的開始,先給大家講一個我親身經歷過的事。
還在我大學的時候,當時院裡請了一個國內著名的軟體公司負責人去演講,當時他講到一個我當時覺得很牛逼的事。
他說,他們的軟體在伺服器上線後,有個記憶體洩露問題,非常緩慢,差不多一個禮拜能洩露完,到時候伺服器就會重啟。如果那個時候你正在玩他們的遊戲,就會出現「伺服器不線上的狀態」,過一會兒伺服器重啟完就好了。
這個問題也不是解決不了,不過需要很大的人力排查代碼,成本非常高。後來他們的技術骨幹想了一個辦法,說是每隔六天淩晨主動重啟一次伺服器,這樣既不影響業務(一般淩晨還線上的用戶比較少),還可以給公司省一筆排查代碼的錢。
當時大家非常感慨,這麼一目了然的解決方案,為啥自己沒想到,大神就是大神。
很快地,我畢業進了一家公司,老粉們都知道我在哪混,反正我們這家公司在業界已經基本沒了對手,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工作了一些時間,我才意識到大學聽到的那個故事毒性有多大,到底是多麼傻逼的人,才會想出來這樣的辦法,只有低級作坊才會幹這麼缺心眼的事。
稍微高級點的作坊會怎麼做呢?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不惜代價,不計成本,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並且把經驗推廣,避免今後再出現這類問題。
很簡單的道理,你做任何一個產品,其實整個開發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個「設計-開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現代的產品還有個更重要的特性,就是需要不斷的反覆運算,本來只開發了一個簡單功能的產品,後來客戶有了新需求,又得加,後來新需求越來越多,過幾年變得幾乎看不出來原本的產品到底長啥樣。就好像手機最早只能打電話,後來發短信,再後來功能越來越多,現在啥都幹,唯獨打電話非常少了。
或者有點像蓋樓,你蓋好第一層,就得確保這層不能有任何品質問題,如果在一個殘次品基礎上不斷反覆運算,最早的那個問題遲早會變得沒法收拾,一開始一個禮拜崩一次你不解決,到後來每天崩五次,你們的產品基本是個廢產品了,誰還會用?到最後幾乎確定的是:你得花好幾倍的代價去解決當初的那個問題。
再深入一點,那種複雜的產品,比如手機或者火箭,每個部件都需要打到恐怖的精度,因為每個部件精度差一點點,集合在一起就成一堆太空垃圾了,根本沒法用。國內長期以來飽受這類毒雞湯困擾,把各種偷奸耍滑當成本事,
再後來,發現上邊說的這些還只是第一層。
到了第二個階段,責任心固然重要,但是工業生產時代責任心只是一部分,最關鍵的是流程。畢竟我兢兢業業無比認真地寫代碼,就能確保不出問題嗎?當然不行,需要專業的測試人員來來測試,再通過閉環流程追蹤測試出來的問題,這樣也可以防止我哪天懈怠了,不再像以前那麼兢兢業業,照樣可以保證產品品質,這就是流程驅動。
第三個階段發現其實最關鍵的還是經驗豐富的大神對系統的改進,比如一個產品設計之初想的太少,到後來發現擴展性太差,沒法反覆運算了,要是想繼續搞就得推翻重做。
第三點理解起來比較費勁,我這些年參加過幾次那種重構項目,這又是啥東西呢?比如設計一棟五層的樓,一開始就準備好冗餘量,如果將來在上邊多加五層也沒問題,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發現一開始太保守了,現在需要加一百層。
於是只好把之前的全部推掉,重新設計和重構,新樓做了充分的準備,要準備好上邊將來疊加一千層。當然了,這種操作需要頂級大神來操盤,他不僅能力強,還得經驗豐富,才能勝任這種工作。
回到本文的話,我自己親身經歷過我們公司的產品跟德國公司產品的競標,到最後不僅在國內團滅了德國的品牌,甚至在德國本土他們都競爭不過我們,客觀地講,就一個原因:我們跟他們使用的是同一套開發流程和標準,我們也可以把品質提的非常高,最後產品還便宜。事實上中國所有能打的公司,都是這個出路。
所以說,為啥國內很多品牌比不過德國,咱們可以從這麼幾個角度來思考。
1
發展的時間還太短
德國工業的神話其實出現非常晚,德國早期也是搞山寨起家,為啥說「也」呢?因為所有後起國家,包括德國、美國、日本都是這樣,並且毫不隱晦地說,以及現在的我國,初期都沒啥出路,只能是山寨。
大家注意下,國家、企業、個人都是一樣的,初期的賺錢竅門是複製而不是改進,你把別人能賣出去的東西複製一遍就可以了,然後看看自己有啥優勢,比如人工便宜或者資源便宜,能賣出去就賺,後起國家都得這麼玩。
甚至都不需要完全複製,生產差不多的產品,功能和品質達到別人的80%,但是價格只有別人的30%,就能賣出去,如何能這麼便宜呢?窮唄,窮了人力成本就會低,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也就低,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價格優勢,儘管產品不咋地,但是也能賣出去。
這也是為啥大家經常說,中國主要供應西方中低端產品,其實中國生產的東西,國外基本都有對應的高端品牌,但是那些產品太貴,以至於西方大部分老百姓也不想消費,所以就買中國貨。
德國有段時間瘋狂抄襲英國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太垃圾,後來英國要求他們說生產的東西都得標注「Made in Germany」,現在這個標誌是品質的保證,曾幾何時這是工業垃圾的代名詞。
日本也一樣,日本車為什麼能快速佔領美國市場,主要還是便宜,並且品質比美國車還硬,等積累夠了資本,再向高端突破,也就有了LEXUS這樣的品牌。
所以無論日本德國,都用了幾十年,才慢慢從山寨走向了高端,但是前提是他們的路是對的,也就是堅持品質理念,產品慢慢深入人心後,再開始打造品牌,最後贏得市場的認可。
中國企業也一樣,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慢慢高端品牌會越來越多,在國際上打出局面的也越來越多,因為路徑就在那裡,只要扎扎實實一步一步走,一客戶為中心,不糊弄不抖機靈,把流程思維融入到企業運行中,再加點運氣,總會有出頭之日。等出頭了,故事隨便你講,什麼工匠精神,什麼傳統技能,什麼文化因素導致,總會有無數人願意聽而且願意出去傳。
大家可以觀察下我國那幾個現在出頭了的公司,他們的奮鬥過程都差不多,基本就是我上文說的這個邏輯,勤勤懇懇做技術,不斷反覆運算,用流程來保證品質,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別的辦法。只是這些都需要時間,漫長的時間。
2
企業死得還不夠多
這事很殘酷,不過也是事實。
大家想過一個問題沒,為啥整個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管理模式都差不多,尤其大型跨國公司,基本大同小異,但是窮地方的企業管理卻各有差別,啥奇葩玩意都有?
這不是什麼西方優越論,而是他們發展的早,某個公司突發奇想,搞出來什麼革新,取得了一點優勢之後,這個革新很快就會在整個行業裡擴散,到最後大家都差不多,因為大家都採取的是最優解,你不這麼來,很快就被行業給甩開了。
某種意義上講,我國很多企業之前過得太舒服,因為以前我國的人力實在是太便宜,打得國外低端產品根本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大部分企業也不太在意品質和管理方式的缺陷,畢竟完全可以通過堆人力來解決,就比如我上文提到的那事,很多企業對品質興趣不大,怎麼省錢怎麼來,也是建立在一種觀念上:企業主覺得就算出問題,將來也可以通過廉價勞動力不斷加班來補償問題。
所以我之前在《關於人口的一些思考》一文裡也講到過:
歐美學者有個斷言,說是為啥歐洲有工業革命而中國沒有?因為中國當時人太多,有啥事砸人力就可以了,根本沒必要發展機械,任何機械和新發明都會因為找不到用的地方最後歸於湮滅。人口下降當然有壞處,但是也預示著一個更加尊重勞動者的時代,而不是那種「你不幹就滾,有的是人幹」,這才是更加健康更加長久的道路。
人口太充裕,是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也造成了大量企業對人力的濫用,只有資源不足的時候,大家才會通過複雜工具和流程來仔細控制成本。
今後慢慢企業就不再是比拼那些低端產品,低端產業也會徹底拼成紅海,誰都賺不到錢,到時候品質、品味、反覆運算性等特點才會成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不想死就得謀出路,最後萬物歸宗,自然會走向極度重視品質的路線上,否則就得去死,這個沒啥「民族性」可言,基本是一個市場經濟的必然發展方向。
這個過程中,大量不合格的企業會死去,同時又有大量的新企業加入進來,落後的觀念就這樣被淘汰了。
此外很多人喜歡提的一件事,人家生產的產品品質好,是因為工人工資高待遇好。
其實仔細想想,就能發現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以我國現在製造業的收益水準,支付的工人工資註定高不到哪裡去,尤其是我國以前人力資源近乎無限,所以工資很難上去,稀缺才漲價,無限供應哪來的議價空間?當然了,如果工資不是那麼低,發達國家的產能也不會來中國。
把這個理解了,就知道「改善工人待遇」,基本只有兩個辦法。
首先是搞出來獨立品牌,我們自己吃掉所有附加值(現在很多產業的附加值全被歐美吃了,中國拿個辛苦錢),只有企業賺了錢,才能給工人改善待遇。
另外一條路就是不要有那麼多工人,其實這一點很關鍵,我看提的人很少,很多人覺得只有高端產能才能提高工人工資,其實大家去看看稍微高端點的產線,就知道普通工人幹不了那些事。普通工人最好的出路還是去伺候別人。
多簡單啊,工人供大於求,自然要不上去價。那工人去哪呢?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社會湧現出城市中產階層後,自然需要大量的人去伺候,比如飯店需要大量的廚子,理髮店需要很多tony,中國人均醫生和律師也很少,接下來有一波大爆發,此外還有拍短視頻的,去互聯網大廠的,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服務人員,事實上現在這些人的平均工資比電子廠高得多。
不少人可能覺得理髮師能有啥出息呢?其實Tony們的天花板很高,房產仲介們都知道,北京很多互聯網公司員工都買不起的房被這些人買走了,大城市裡,細分門類的頭部都非常非常高。
太多人感慨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廠,其實這也是一種市場的自發配置,年輕人可以不去廠裡就得到更高的工資,說明我國已經發展出來了一個巨大的第三產業;工人不那麼多,也就可以避免互相壓工資,工人待遇自然而然會改善。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問,那德國怎麼解決的?
德國也是從咱們現在的狀態過來的,只是他們現在發展起來後,把附加值高的產業留在國內,海外賺的錢,比如中國就有大量的德國企業,這些公司賺的錢又要回流德國。
更重要的是,他們人口少,只有8000萬人,自然可以搞成福利國家,工人待遇也就不那麼糟糕了。此外那麼多有錢人,吸收了大量的人口去從事服務業伺候有錢人和中產,這樣工人的工資不至於被壓得太慘。說個資料可能嚇大家一跳: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截至2019年底,德國就業人數4530萬,同比增長0.6%。其中,農業就業人數60.6萬,製造業就業人數114.5萬,服務業人數3367萬。
其實他們工人沒多少,也正是因為藍領少,所以工資能上去。我知道很多人不太服,不過將來發展的趨勢是,製造業規模越來越大,但是工人越來越少,今後體力勞動者去伺候腦力勞動者就可以了,製造業不會需要太多人,需要很多人的製造業收入都不會太好。
至於很多人念念不忘的那種「一輩子在一個崗位」的情況,這種情況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這倆國家都喜歡搞終身雇傭,一個蘿蔔一個坑,這是他們發展的優勢,也都面臨巨大問題。
多簡單啊,技術革新太快了,前幾天特斯拉從義大利進口了一個6000噸壓鑄機,可以將Model Y後底板一體化壓鑄成型,柏林工廠放了一個8000噸的,後續很可能整個行業都會向他們看齊,以前產線上的工人如果做了幾十年這玩意,接下來就要改行了。變化這麼快的時代,追求穩定本身就是奢望,想著一輩子做一件事,就不擔心你的那件事消失了?
3
用產品對使用者洗腦
最明顯的就是那個豐田霸道,買了過幾年還能加價賣出去,作為一個消費品也是匪夷所思。
用變態的品質理念打造出來的產品本身對使用者就有一種洗腦作用,不知不覺中就忽略了它所有的毛病,或者不認為那些毛病算毛病,這就是產品力。
回到本文,德國產品走出了山寨貨的格局後,進入了極度在意品質的時代,從那時候起,時間長了產品就開始對使用者有了一種洗腦效果。
到如今,最明顯的汽車市場,不是全部,但是也有不少人,無限迷信日本車,覺得日本車毛病少油耗低,沒錢買思域,有錢換淩志,就是不買其他車,德國車和美國車就是垃圾,智商稅。同樣的,一部分德系車主眼裡,除了德國車,其他車全是工業垃圾,日本人的車薄皮大餡那能叫車?
這種產品對使用者的影響進一步擴散到了手機領域,有些人純粹蘋果粉,蘋果就是信仰。還有一部分人眼裡,蘋果產品確實不錯,不過有一部分費用是智商稅,只要腦子沒問題,就不會去碰。
大家可以觀察下,蘋果和安卓都可以有粉絲,甚至羅永浩的錘子都有粉絲,只要你產品品質過關,有自己的風格,時間長了就會對用戶產生影響,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做下去,慢慢各種關於產品的神話也就來了。為啥我們很少聽說俄羅斯產品,主要也是他們的產品品質差又粗放,根本沒啥市場。
4
尾聲
文末總結下,動不動就聊「民族性」是一種很low的思考問題方法,事實上單就中國人往死裡鼓吹的德國人,在整個歷史上,一直被人認為是腦子不太好又野蠻又分裂的一群人,也沒啥突出成就,連個自己的國家都沒,散了一地,直到大清第二次鴉片戰爭那會兒德國才統一,我們現在說的德國人的民族性,什麼嚴謹、科研能力強等等,都是最近一百年才吹出來的。
事實上在一百五十年前,全世界對中國的印象也不咋地,又窮人又多,既愚昧又守舊,直到最近一些年才有改觀,可見除了一些萬年不成器的國家,所謂的民族性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水準變來變去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有了品質意識,不再瘋狂依賴成本優勢,慢慢就會走出現在這個圈,一部分公司首先會脫穎而出,然後更多的公司也跟著沖出去,中國製造也能成為品質的代名詞,到時候故事隨便編,什麼六百年傳承,什麼八百年手藝,又有誰會懷疑呢。
當然了,這也不是唯一的發展方向,最明顯的就是日本和美國的對比,美國人就是突破型的,美國人的共識是,美國這個國家就是一群精英帶著一群豬,他們鼓勵突破和創新,大量的資源傾向於馬斯克這種「瘋子」、「騙子」、「夢想家」,瘋狂向知識邊界衝擊,但是對精雕細琢興趣不大。所以除了蘋果這種產品,美國很少有什麼東西讓大家感覺非常細,照樣領先世界。並且有一說一講,整個歐洲在最近二十年暮氣沉沉,現在差美國差了很遠。
這也是為啥上世紀80年代日本眼瞅要追上美國了,美國乾脆放棄了原有賽道,專心研究下一代技術,日本被丟在了80年代,現在日本還在80年代的基礎上精雕細琢。大家注意下,美國人一直都這樣,當你追上來了,它就換賽道。美國人整體挺看不上工匠精神,他們覺得這就是不尋求突破,一直在舒適區反復改進。
我國接下來肯定是兩條腿走路,既要修復之前被「毒雞湯」毒害的心靈,把品質意識灌輸到一代人腦子裡,也要鼓勵突破,給年輕人和夢想家機會,除此之外也沒啥好的選擇。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文章轉載: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到底差在哪?
◎文章來源:九邊
【您可能有興趣】
‧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遠離爆款網紅書,找回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 巨大爭議背後 : 「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
‧ 身為魯迅的孫子壓力山大!大陸網友:點開前沒想到這麼好笑
‧「去吧,成為張無忌!」研究金庸的院長畢業致詞爆紅!
‧ 巨大爭議背後 : 「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