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遠離爆款網紅書,找回閱讀的意義和價值

By 汪湧豪 / 2021-11-05 17:18:22 /
摘要: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可避免對閱讀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手機閱讀能否替代書本閱讀?爆紅的大眾書又能否替代經典著作?在作者看來,所有的經典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所以,讀經典絕對不是一個高大上的抽象命題。有人告訴我,他在手機上只能忍受滑拉四下就讀完的文章,再多拉一下就沒興趣了,深刻的就更看不下去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它側面反映出經典閱讀越來越被邊緣化,其意義與價值越來越不被人認知的事實。


◎作者:汪湧豪/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來源|上觀新聞

xxx汪涌豪,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圖片來源:校長傳媒)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但與此同時精神空間卻被收窄了,加上知識的氾濫和網路的擠佔,種種原因造成經典閱讀的重要性不再為人所共同認知。尤其是近幾年來,各種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閱讀持續走低。今天,我主要圍繞經典閱讀在當下的價值和意義,與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觀點。

一、閱讀從來就不是「悅讀」


之前有過一項調查,大多數中國人一年看不到五本書。為什麼?許多人回答說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但是,我們會發現,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還是很喜歡看盜墓、穿越等類型小說的。當然,不一定讀紙質書,大多是在手機上看。

雅斯貝爾斯曾經感歎「人們草草閱讀,只知道追求簡短的能快速獲得知識的、又很快速遺忘的那些訊息,而不能去讀那些能引起反思的東西」,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

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一個很有名的作家叫王安憶,她曾經跟朋友說起過,自己年輕時讀書是一件如何奢侈的事情,因為書不易得,甚至常常沒書可讀。這個我也深有體會,我小學那會兒,連報紙都很少,《解放日報》、《文匯報》也只有四個版,我把中縫都要看了,當然這個中縫不是廣告,當時還沒有廣告,有些正版的文字登不完,就放在中縫。所以在當時來說,讀書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但讓王安憶感歎的是,想不到時至今日,讀書居然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現在大家喜歡手機閱讀,手機上大多是些輕短的小文章。有人告訴我,他在手機上只能忍受滑拉四下就讀完的文章,再多拉一下就沒興趣了,深刻的就更看不下去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它側面反映出經典閱讀越來越被邊緣化,其意義與價值越來越不被人認知的事實。

當然,我無意於否認知識可以多管道獲取。難道網路就不能獲得很好的資訊嗎?當然不是。我在這裡只是想讓大家注意,媒介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淹奪了閱讀的本意。現在需要重新確立一直以來我們所堅持的閱讀方式。

生活中,人們不會認為開車可以完全代替走路,因為欣賞好的風景有時候是非得走路不可的。讀書也一樣,直接面對書本更好。還有,現在有些書店弄得很時髦,添了咖啡吧,又增益出許多文創產品。賣文創的櫃檯越來越多,賣書的櫃檯反而被擠到了邊緣。而且賣的書也多是些時髦的勵志書、旅行書。

書店搞得越來越時尚,真正嚴肅的書卻被擠壓掉了,這有意思嗎?但是,眼下這個東西就是吸引人,因為這是一個包裝的時代,人們並不看重你的成色是多少,重視的只是包裝。所以媒介的變化,包括書店的這個變化,已經淹奪了閱讀的本意,只是許多人對這種變化不以為意。

所以我們要強調,有些深刻的道理,必須通過艱苦的閱讀去獲得,且只能是書面閱讀。但是現在許多人希望閱讀能給自己帶來輕鬆的體驗,甚至把閱讀改成「悅讀」,這是不恰當的。

事實上,閱讀是一件乏味的甚至艱苦的事情。你只有捅破這個乏味、艱苦的表層,進入到它的內裡,才能感覺到一個無窮的世界在等著你,這個時候,你才會漸漸地喜歡上它。而在此之前,要人真的喜歡上它是不容易的。你不要告訴我自己天生就喜歡讀書,讀書是需要訓練的,特別是閱讀經典更需要訓練。它們在剛開始的時候並不一定吸引你,但一旦讀進去了,你才會被深深吸引。所以,期待閱讀成為「悅讀」,特別是指望經典閱讀能變得輕鬆愜意,是不現實的。

今天是一個讀圖的時代。有些人不讀書了,喜歡讀畫讀繪本,乃或以看電視代替閱讀。其實,畫面有一個具象,能刺激人的感官,但感官被外在的具象吸引後,物件內在的呈現不免會受影響。

打一個比方,一個女孩覺得自己漂亮,認為憑著漂亮可橫行世界,就不會去認真開掘自己的精神世界,因為她覺得自己的資本很充足,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

所以,感官被刺激多了以後,心靈的調動通常就不能充分,時間久了,很容易產生思維的惰性,形成被動接受的依賴,進而造成遲鈍和自閉,造成與社會、與他人的溝通不良,嚴重的連生存都會發生問題。我們看到有些人在虛擬世界裡浸泡久了,就會失去對這個世界正常的感知。這樣的事是不是越來越多了?

有人也許會問,我拿電子書讀《咆哮山莊》,圖個方便輕巧,和讀厚而重的紙本《咆哮山莊》,能有什麼區別?但在我看來,強調讀紙本,目的是接續和恢復閱讀的原初狀態,賦予閱讀以一種莊嚴的儀式感。特別是當我們作為一個學生,開始步入閱讀殿堂的時候,尤其需要有這樣一種儀式感。所以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才說,「當人們學習的時候是在學習一種行為,讀書閱讀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行為,不是你天生就會的、一蹴而就的。」

至於網路,因為它經常提供即時性碎片化的資訊,更容易影響人的閱讀品質。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大家知道世界著名的科技雜誌《連線》,他的創始主編,也是世界第一屆駭客大會的發起者尼古拉斯·卡爾,前幾年就寫過一本書,叫《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我們的大腦》,他在這本書中詳細探討了網路如何對人的神經線路甚至記憶程式的破壞,如何經過一種重新編排,使得人們本來希望深潛到物件的底裡去探究最深在的根源,都變成了只會流於字表的滑行,而那種持續性的深入的思考,似乎離人類越來越遠。

當我們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虛擬的世界,不知道這個虛擬世界的界限與區別時,你想提升你的文化是沒有可能的。

尼古拉斯·卡爾把這樣的人稱為「螢幕之民」,即這種人高度依賴電子屏,只會「屏讀」,不是一個會思想的人。遺憾的是,當今世界,這種現象非常普遍,有人戲稱美國人寧可不開車也要上網,法國人寧可不洗澡也要上網,中國人寧可不要生活也要上網。這是一件很值得警惕的事情。

看看我們的周遭,已經有太多人不再習慣思考了,他們只想著去找現成的答案,動不動就百度一下,就像柏拉圖《費德魯斯篇》所指斥的,因「靈魂上的健忘」,而只會「依賴外部書寫符號」,不知道人只有通過經典的閱讀,才能養成智慧的頭腦,以及由這種頭腦再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記憶。

資訊沒有經過分析和整理,不能形成知識;知識沒有加以主觀的批判,不能形成思想。而缺少了艱苦的閱讀,基於經過整理的資訊和經過批判的知識基礎上的思想,恰恰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短板。

二、讀經典絕對不是一個高大上的命題


接下來談談什麼叫經典。關於經典,大家耳熟能詳。對此,南非諾貝爾獎獲得者庫切《何為經典》是這樣定義的,他稱「那些歷經最糟糕的野蠻攻擊而得以劫後餘生的作品就是經典」。當然,撇開庫切講這個話的具體語境,那些歷經人們最誠摯的頌揚而得以流傳百代的,當然也是經典。

在這裡,我想強調一點,不能僅將經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上。大家一說到讀經典,似乎就是讀《艱難時世》、《老古玩店》、《巴黎聖母院》,不是這樣的。從《論語》到《日知錄》,從《理想國》到《存在與時間》,許多人文社科類的著作,乃至一部分自然科學著作,同樣是我們必須讀的經典。

經典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對人的處境有真切的關心,這個人既指單數意義上的人,同時也指複數的人類,也就是能關注人類整體性的精神出路問題。

其次,對人的命運有深刻的體察。

第三,對人的內心經驗有感同身受的體諒與同情。

我強烈建議大家每天留出十分鐘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今天讀了一部經典,對照生活中遇到的許多的物、事、人,自己究竟獲得了什麼?這個很重要。

剛才我們提到了讀人文經典。那人文是什麼?人文就是處理人的日常世界和價值世界關係的學問。好的人文社科類著作因為關心人的處境,理解人的命運,對人的內心世界有感同身受的體諒與同情,所以都應該成為我們閱讀的範圍。

康德曾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難道康德的意思是說你跟我一起去看流星雨嗎?不是這樣的,恰恰是說你要捨棄小我,抬頭關心人類整體性的精神出路問題。

古希臘的泰勒斯因為被許多問題困擾,走路時抬頭看天,一不小心掉到了溝裡。他的僕人就笑話他連路都不會走,還關心這麼多事情幹什麼。後來康德就說了,一個永遠躺在溝裡的人當然會笑話她的主人,因為她從來就沒有爬起來過。一個聰明的有智慧的人,為了探索偉大的真理不小心跌倒了,又有什麼關係呢?

基於這樣的事實,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一下,作為知識之王的哲學經典,尤其應該被大家所重視。一個沒有讀過哲學的人,很容易淪為一個事務主義者,很容易淪為一個婆婆媽媽的人。因為哲學是以小搏大的,它不一定關注細節。所有的細節在它這兒都熔煉成了它言說的背景,而它想告訴你的只是真理。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康德、黑格爾與自己無關。

你去讀讀《純粹理性批判》和《歷史哲學》,其實說的都是平實的道理,有時語言也不失為形象風趣,經常打生活當中的比方。當然,書中會有一些作者創造的特殊範疇,這些在哲學辭典都查得到,只要掌握了他們思想的主調,借助一些參考書,每個人就可以較順利地把它們看完。哲學是最好的知識訓練和思維訓練,所以古希臘人用「愛智慧」來界定它。

進而,我們還想強調,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比科學更偉大。科學主要是求答案,而哲學主要是問問題。我們今天說做學問,有人說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學,一部分是問,其實所謂學問就是學會問問題。科學家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他終結了一個問題,哲學家之所以更了不起,是因為他們不斷地把終極性的問題放在你的面前。

倘若僅崇拜純知識本身,你最多只能成為一個「知道份子」,而你對知識本身有質疑、能提問,你才是知識份子。中國人必讀的六本書。「知道份子」跟「知識份子」一字之差,區別就在於你能不能作哲學思考,從而顛覆性地提出問題。而因為你的問題,可能一門新的學科得以產生,一個新的領域就此向人敞開。

再回到我們最熟知的藝術經典與人文經典,兩者雖然都指向世界的本質和人性的根本,但是人文經典有的時候比藝術的經典更重要。儘管大家都覺得文學有故事,重視抒情,更能體現人個體的生命,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後面都有深刻的思想,乃至於這些文學家本身就是哲學家。

所以,如何通過閱讀文學,更重要的是閱讀人文社科類著作獲得對真理的深刻領悟,對知識的解構非常重要。如果只有故事,沒有太多深刻的東西,這就不足以打動人,更不易服人。總之,所有的經典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所以讀經典絕對不是一個高大上的抽象命題。

xxx

三、不要去讀那些爆紅的大眾書


明白了上面兩點,才可以談經典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經典閱讀當然全然不同於我上面講的「悅讀」或「淺閱讀」,因為它有對人類普遍性和本源性問題的熱切關注,可以幫助人瞭解世界,關照自我,扎扎實實地給人提供高層次的精神養料。

首先,經典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世界。也就是說經典提供的經驗,可以讓人們找得到世界的原始圖景。經典有各種不同的個性化形式,但都可以將人引向這種原始的圖景。只有認識了人類的原始圖景,我們才可以明白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從而認知未來,發展無窮。

有人說,我們不能更多地看到這個世界的美,是因為我們沒有時間、精力,或者沒錢,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常受到現實生活的種種限制,沒有獲得瞭解世界的能力與方法。而經典閱讀能幫助我們確立這種能力和方法,所以它才被人稱為「心靈的探險」或「靈魂的壯遊」。現在大家條件都好了,出國旅遊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想去倫敦,辦好簽證,買一張機票就可以走了。

但我想問的是,你只能去當下的倫敦,你能去歷史上的倫敦嗎?如果要去歷史上的倫敦,是不是只有通過閱讀?也許有人要說,難道從生活當中瞭解不了世界嗎?這個話當然沒錯,但是對於經典閱讀來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生活並不必然就比虛構的經典有更多的真實,世界也並不必然就比人們的心智創造更能體現這個世界的本質。

由媒體、網路建構出來的生活世界,有的時候儘管都存在,但常常只是人生之表像,它們的浮泛、零碎,根本不足以映射這個世界的本質。如果沒有經典的燭照和指引,它們完全可能被人表現得毫無真實感可言。你們信不信?

所以,法國作家尤瑟納爾說,「人真正的出生地是用智慧視野關注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書籍,所以我的第一個出生地就是書本」。

以色列是個小國,但是這個國家令人不敢小覷,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在那裡,小孩一出生,父母就會領到兩張卡,一張出生卡,一張讀書卡。難道嬰兒能讀書嗎?不是的。先發給父母,是告訴他們,你的孩子一出生,命定必須閱讀,而作為父母,你們必須教會他閱讀。以色列人墓地的形狀和裝飾幾乎都是書,他們甚至把書櫥放在臥室裡。我們今天很多人也有書櫥,但很多時候只是做做樣子而已。

其次,是能幫助人關照自我。人生有限,決定了人有使命需要完成,這個使命既對自己的家人,更是對自己;如果你有出息的話,還包括對國家與民族。而要做到這點,瞭解自己是首要的。但是,實際的情形是什麼?

人恰恰最難做到瞭解自己。有些人遭遇倒楣、挫折、屈辱,喜歡怪別人,但其實大多數時候,這些都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說到底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所以,古希臘德爾菲的神廟上刻有這樣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中國的老子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者明」或「認識你自己」,是一道橫亙在東西方人面前千古的命題,而經典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正可以幫助人瞭解自己,幫助人判別什麼是假真,什麼是偽善,從而既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也能夠原諒別人的不足。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什麼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人們通過讀書,只是讀到自己,只是在書中檢查自己、發現自己。「悅讀」或「淺閱讀」顯然不可能達成這個目的,而且還會把人引向濫讀。

叔本華曾經談到過濫讀問題,認為因為濫讀,造成了許多傑出的頭腦離開了人的身體。所以,他提醒人「不要去讀那些爆紅的大眾書,不管是政治、宗教、詩集、小說」,他說凡是為傻瓜寫作的,總會有一大群讀者。確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本書讀的人越多,就越能夠辨別它的成色。「只有具有偉大心靈作者的作品,才特別值得你去傾聽。」

在這裡,我特別想引用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為什麼要讀經典》這部書當中提出的一個觀點,他認為「經典不是我讀過的東西,而是我正在讀的東西」。這說明一部經典可以反復讀。他又說:「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樣,是一次發現的航程」,這個「發現」既指發現客觀世界,更指發覺主觀內心。

他說「經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容易將時下的興趣降格為一種背景的噪音」。什麼意思?你讀經典,一旦讀進去,外部世界流行物的地位就下降了,僅僅成為一種不值得傾聽的噪音。而我們現在恰恰是被外部世界牽扯了太多的精力,包括我們對自己未來人生之路的設定,也不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而是遵從了外部世界的命令。這有點可悲!

四、經典閱讀的方法,或者說原則


其一是要在觀念上去除功利的考較,使閱讀真正成為「自由閱讀」。為什麼要去除功利的考較?因為經典作品具有無與倫比的精深博大,它可以幫助人涵養精神,拓展心胸,甚至可以幫助你獲得職場上的成功。

牛津大學的社會學家經過二十年的調查,確認閱讀對人的職業水準的影響遠遠超過喜歡電影、音樂和社交,但這有個前提,就是你必須出於愛好讀書,這樣讀的時候,人的身體就會釋放出一種使你快樂的多巴胺,讓你更自覺地投身其中。

古人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東西使你感興趣,學起來就會特別帶勁。但是遺憾的是,「古之學者為己」,古代好學的人是為了自己精神的成長而學。

「今之學者為人」,今天許多人讀書只是為了符合別人的願望,從生活中換回一些東西,比如學位、晉級。須知讀書不能總講有用沒有用,這個世界有許多事,不是有用和沒用可以一言道斷的,有的書離現實很遠,你可以說讀了沒用;但它離你的理想與情趣很近,它們真沒用嗎?不是吧。如果各位想就此作進一步的思考,建議讀讀法國作家夏爾·丹齊格的《為什麼讀書》。

其二是要克服求快心理,要靜下心來慢閱讀,這裡的慢不僅指時間,更指心態,這樣才能造就一種「品質閱讀」。有人說,慢了會讀不完。其實不要有這種擔心。在這裡,我向各位介紹美國人費迪曼寫的一本書《一生的讀書計畫》,書中列出一個人18至80歲必須讀的一百種經典作品。可見,人的一生,大體是可以讀完最重要的經典之作的。再說,讀不完也沒有關係呀,因為從讀過的經典中,你已學會了由表及裡,舉一反三,獲得了智慧和眼光,這是最重要的,不必死扣到底讀了多少本。

歸結上述講演,我想說,全球化時代使得世界範圍內,閱讀越來越邊緣化,但是經典的魅力從來沒有消退。所以各位一定要讀好書,讀經典,這樣才能體會到古人所說的「修身莫若養性,至樂莫如讀書」。

阿多諾曾經說「當今的世界充滿著令人作嘔的匆忙」,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就是充滿著令人作嘔的匆忙,包括吉朋所說的「群聚無伴」的孤獨,儘管你手機朋友圈裡的名單很長,但能講心裡話的人又有幾個?而讀書正是一件能夠讓人克服孤獨的事情,甚而如哈樂德·布魯姆所說,可以讓人學會利用和品嘗他的孤獨。

楊絳曾經說讀書就像串門,你不需要預約,就可以敲開任何一個大師的門,這真是天下最好的事情。所以,不要為不讀書找各種理由,但凡你能坐下來,打開書,你就一定會有所得。

◎作者:汪湧豪/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原文標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远离那些爆款网红书
◎來源|上觀新聞

【您可能有興趣】
巨大爭議背後 : 「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
身為魯迅的孫子壓力山大!大陸網友:點開前沒想到這麼好笑
「去吧,成為張無忌!」研究金庸的院長畢業致詞爆紅!
巨大爭議背後 : 「小粉紅」與中國青年思潮的十年劇變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到底差在哪?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