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引發歐洲戰略自主的掙扎|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3-05-29 18:53:45 /
美國
歐洲
中歐關係
摘要:

俄烏戰爭爆發後,暴露歐盟內部對於防務問題的差異:是要依靠北約還是發展獨立防務?然而這問題牽涉到美國的利益,凸顯美國是影響「歐洲戰略自主」最大的外在因素。本文指出,歐洲要落實「戰略自主」,最近的途徑是經過北京而不是經過華盛頓。

【犇報編按】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老師在本文指出,「歐洲戰略自主」自2013年首現於歐盟官方文件後,經歷長達10年的發展,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迅速將「戰略自主」從口頭轉向行動,卻也暴露出歐盟內部的利益分歧和認知差異,其中對於防務問題的差異最為明顯:是要依靠北約還是發展獨立防務?然而這問題牽涉到美國的利益,凸顯美國是影響「歐洲戰略自主」最大的外在因素。花俊雄老師遂在文中指出,歐洲要落實「戰略自主」,最近的途徑是經過北京而不是經過華盛頓。

xxx2023年1月6日,歐盟旗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大廈外飄揚。圖源:新華社,鄭煥松攝

俄烏戰爭引發歐洲戰略自主的掙扎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4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訪華回國專機上接受採訪時,再次提出「歐洲應尋求戰略自主」,以免淪為美國和中國的「附庸」,「而應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極』力量」。11日,他在荷蘭海牙訪問時再次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他說,「成為盟友並不意味著成為附庸」,「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沒有獨立思考的權利了」。

歐盟追求「戰略自主」不是新鮮事,2016年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全球戰略文件》已經呼之欲出;馬克宏提議「歐洲戰略自主」也不只一次,2017年9月,他在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e)提出「歐洲主權」概念,2022年5月,法國輪值歐盟主席國馬克宏又提議建立新組織「歐洲政治共同體」。

從2022年7月開始,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tz)、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anchez)、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等歐洲重要領導人密集訪問中國。其中,「戰略自主」成為了中歐領導人對話中的高頻詞和亮點。馬克宏在此次訪華時表示,法方堅持獨立自主外交,主張歐洲「戰略自主」,反對搞對立分裂,反對搞陣營對抗。米歇爾此前也談到,歐盟堅持「戰略自主」,致力於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推進歐洲一體化。歐洲領導人主張「歐洲戰略自主」,中方領導人表示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和實現「戰略自主」。

xxx2023年4月6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法國總統馬克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三方會晤。圖源:新華社

「歐洲戰略自主」具體是什麼?


對於什麼是「戰略自主」,歐洲內部長期莫衷一是。歐盟外交與安全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曾給出了相對簡潔的答案,即在必要時可以自主行動、在可能時可以合作行動的能力。不過,不同時期歐洲內部不同的行為體對「歐洲戰略自主」的認知會有不同,「歐洲戰略自主」的意義、發展方向和程度,其與外部行動體的關係,包含的內容等具體呈現也有不同。

「戰略自主」一詞2013年首現於歐盟官方文件。這一概念經歷了長達10年的發展歷程。最初該概念僅限於防務領域,指狹義的軍事威脅和領土安全;此後,隨著世界格局和地緣政治的發展演變,歐盟持續擴大「戰略自主」的內涵和外延,使之不斷突破防務領域。按照歐洲議會的劃分,在這10年中,歐盟「戰略自主」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13-2016年,此時的「戰略自主」尚停留在狹義的安全與防務自主階段;第二個階段為2017-2019年,在該階段,歐洲議會認為國際局勢發生了以下事件為標誌的劇變—英國脫歐、美國川普執政、中美貿易摩擦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歐盟「戰略自主」表現為尋求捍衛更加廣泛的歐洲利益;第三個階段始於2020 年,在疫情背景下,歐盟將「戰略自主」轉向減少對域外供應鏈的依賴;第四個階段為2022年迄今,該階段,歐盟將「戰略自主」擴大到幾乎涵蓋聯盟的所有政策領域。

目前歐盟「戰略自主」是全面升級後包羅萬象的全方位自主。不過我們仍可從中劃分出幾大優先領域:第一是防務自主,防務是歐盟最大的短板和最迫切的議題,在該領域,歐盟的目標是加強歐洲防務建設,擺脫對美依賴;第二是能源自主,在該領域,歐盟擬尋求能源進口的多樣化並更多地使用再生能源,擺脫對俄依賴;第三是經濟、科技和供應鏈自主,在該領域,歐盟擬加強包括國防科技在內的軍事和工業自主,保護歐洲的戰略產業,推動成員國進行數位經濟和綠色經濟雙轉型,尋求供應鏈布局的多元化,擺脫對美、對華的依賴。

歐盟外交與安全高級代表博雷利曾指出,歐洲有一種習慣或傾向,對討論概念和制度津津樂道,但真碰到要提升行動能力的艱巨任務時又跑開了。

俄烏戰爭爆發前,歐盟「自主戰略」基本停留在口頭上,並未真正付諸實踐。戰爭爆發後,歐盟迅速將「戰略自主」從口頭轉向行動。2022年3月,在防務領域出台《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A Strategic Compass for Security and Defence)計劃,在能源領域開始尋求開拓新的能源渠道,等等。但歐盟作為主權國家聯盟,「戰略自主」能否順利實施,首先取決於全體成員國能否在該問題上取得共識,是否有共同的政治意願以及將意願訴諸行動的能力。歐盟內部始終存在利益分歧和認知差異,「戰略自主」也不例外。儘管烏克蘭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共識,但並未消除差異,有些時候甚至擴大了差異,特別是在防務領域的首要問題上。

xxx各國向烏克蘭提供援助的GDP占比。圖源:statista

歐盟防務分歧:依靠北約還是發展獨立防務?


在防務問題上,歐盟內部始終存在依靠北約還是發展獨立防務能力的分歧。分歧首先體現在法德之間。作為「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法德軸心的共識是推動歐洲在任何領域取得進步的前提和關鍵。一直以來,法國都是歐盟戰略自主的旗手和推手,「戰略自主」一詞是由法國率先提出的,目前歐盟對「戰略自主」的高度重視亦來自法國的大力推動。

法國總統馬克宏早在2017年就提出「政治歐洲」「主權歐洲」等具有「戰略自主」含義的概念並號召打造共同的戰略文化。2022年連任後,馬克宏進一步呼籲歐盟增強地緣政治思維,將歐洲打造成一支地緣政治力量。2022年1至6月,法國利用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時機,加速推進歐洲防務自主,推動出台《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計劃,為歐盟未來5至10年的安全與和防務政策制定了方向,包括建立500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加強防務能力投入、大幅度增加防務開支等。

德國出於歷史因素,在歐洲防務問題上顧慮重重,態度謹慎,選擇在歐洲和大西洋中間尋求平衡。在馬克宏於第一任期倡導歐洲防務自主時,德國未給予積極回應。以烏克蘭危機為轉折點,德國迅速轉變立場,支持在新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和法國聯手推進「戰略自主」,德國新政府也對馬克宏的倡議表示了認同,德國總理蕭茲明確表示,要加強歐洲的地緣政治屬性,塑造「地緣政治歐洲」。德國同時承諾加強自身的國防投入,並考慮重新武裝。

儘管法德雙方就「戰略自主」問題達成了一致,但在具體方式和目標上仍存在分歧並不時陷入口角之爭。例如,法對德採買美國戰機(德國為更新老舊的載核戰機,購買了美國的F-35戰機)、撇開法國「擅自」與13個以北歐和東歐為主的北約國家簽署導彈防禦系統協議等做法表示了極大的不滿與疑慮。法國媒體、議會、智庫等紛紛批評德國「違背了歐洲的戰略利益」、破壞了法德軸心的穩定和歐盟防務自主,指出軍備採購的歐洲化是實現防務自主的前提,繼續購買美國的軍備物資勢必導致歐洲在軍事上更加依賴美國。法國曾指責德國作為歐盟第一大經濟體未承擔相應的防務義務,而德國一旦重新武裝,又會引發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擔憂。歐洲其他一些小國還擔心法德軸心如果太過緊密,會走向法德霸權,把法德意志強加於它們。

其次是中東歐及北歐國家,大多數中東歐和北歐國家原本就與法德在歐洲防務方面存在認知差異甚至鴻溝,特別是和俄羅斯接壤的國家。在不同的安全壓力下,它們對歐盟自主防務能力缺乏信心,傾向於繼續躺在美國的保護傘下,擔心搞防務自主會損害和美國的關係、對北約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影響自身安全。有些國家甚至希望加強美國在本國領土的軍事存在。芬蘭和瑞典等傳統中立國還決定放棄中立地位,申請加入北約。

xxx2022年9月3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約7萬人走上街頭呼籲執政聯盟採取更多措施控制飆升的能源價格,並發聲反對歐盟和北約。圖源:環球網

影響「歐洲戰略自主」的外在因素:美國


「歐洲戰略自主」特別是防務自主實現與否的外在因素主要在美國。在川普治下,「美國優先」以及單邊主義、反復無常的外交政策對歐洲構成了威脅與挑戰。特別是美國提出要減少對歐防務義務,要求歐洲人自身承擔更多的防務責任,凡此種種,使歐盟痛下決心搞獨立防務。當然,為了讓美國放心,歐盟不斷強調防務自主是加強北約的歐洲支柱,是對北約的補充而非替代。不過拜登上台後修正了川普的政策,表示要重振同盟關係,一度在歐盟內部引發分歧,一部分國家認為可以繼續信任並依靠美國;法國等國則認為,長期看來,美國仍然是不可靠的,必須發展獨立防務力量,倒回去繼續做美國的「跟班」是短視行為。

美國方面,儘管口頭上表示支持歐洲加強自身防務建設,如拜登宣稱歐盟加強防務自主符合北約的利益,實則只是希望歐洲加大相關財政投入,而不希望在防務領域真正與美國脫鉤,以避免削弱其對歐戰略主導地位,進而喪失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美國希望發展由它主導的大西洋伙伴關係,而以法國為代表的歐盟強調的是構建平等、符合歐洲利益的大西洋伙伴關係,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誠如法國學者和前外交官馬克西姆·勒菲弗爾(Maxime Lefebvre)指出的,「美歐關係是一種不對稱關係,歐盟在其中處於弱勢而非平等地位。當你是弱勢盟友時,能做的不會是共同決策,只能是跟隨。這是強權的天然和歷史規律。」他還引用美國歷史學家、外交政策評論員、新保守主義代表人物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對小布希政府時期美歐實力差距的評價來影射歐美關係現狀:「美國人來自火星,是強勢的一方,歐洲人來自金星,是弱勢的一方;美國人負責『做飯』(發起軍事行動、進行政治談判),歐洲人負責『洗碗』(資助重建、投運武器、派兵參加維和等)。」

xxx2022年3月24日,工作人員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整理美國國旗。北約、七國集團和歐盟三場峰會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圖片來源:新華社

美在對歐防務義務中還捆綁著巨大的軍火利益,憑此美國也不會放任歐盟徹底走向「戰略自主」。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在更新老舊載核戰機時選擇美國戰機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梅克爾(Angel Merkel)治下,美國便施壓德國,要求它只能購買美國戰機。出於保護歐洲「未來戰機項目」的目的,梅克爾頂住壓力,拒絕了美國的要求;2021年10月以後,美國進一步施壓,規定只有美國的F-35戰機可與其儲存在歐洲的核彈頭對接,這意味著拒絕歐洲購買美國以外的戰機。

整體而言,「歐洲戰略自主」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後者恐會一如既往地利用歐盟的弱勢地位和成員國在該問題上的巨大分歧來影響其戰略自主進程的推進程度和速度。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初,法國智庫曾指出,美國是相當現實主義的,其對外政策的核心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在烏克蘭危機的應對和對俄制裁上,一直罔顧歐洲的利益。多年來,美國未曾聽取歐洲盟友的意見,未充分尊重法德兩國此前的辛苦斡旋,以好戰的口氣挑釁、刺激俄羅斯,最終導致衝突升級,而這一切惡果都將由歐洲來承擔。法國認為,歐洲應從烏克蘭危機中汲取教訓。

xxx在巴黎和法國其他地區,示威者在街頭遊行反戰。圖源:網路圖片

通往「歐洲戰略自主」的途徑:中國


馬克宏在多次講話中指出,由西方一統世界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和中國成為世界的主要焦點,法國要想成為「平衡力量」,歐洲要想成為「第三極」力量,就必須確保「地緣政治獨立性」。只有成為一極,歐洲才最能展現其實力。而要成為一極,歐洲必須團結。法國前總統戴高樂(De Gaulle)曾說過:「將歐洲團結起來的不會是任何歐洲政客,而是中國人」。習近平說:「中國始終視歐洲為多極化世界中的獨立一極」。歐洲對成為國際舞台上的獨立一極有越來越強烈的欲望,這決定了它要在大國之間玩平衡,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甚至借助歐中關係平衡歐美關係。中歐貿易搞得風生水起,歐洲經濟日益離不開中歐貿易,這也決定了歐洲的對華政策與美國的對華政策不會完全同步,具有某種獨立性。習近平說,中國支持馬克宏對「歐洲戰略自主」的追求。「歐洲戰略自主」要落實,歐洲要成為「第三極」力量,最近的途徑是經過北京而不是經過華盛頓。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中亞對中國的戰略重要性,從中亞峰會說起|海外通訊
歐洲距離戰略自主還有多遠
馬克宏訪華後發聲:歐洲若不能戰略自主,將會「退出歷史舞台」
拒絕選邊站隊 中東國家正謀求戰略自主
俄烏衝突背後的政治經濟:歐洲製造業遭遇美國「釜底抽薪」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