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宿|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下)

By 張安宿 / 2025-11-19 16:12:41 /
兩岸
和平統一
反戰
摘要:

台灣同胞應主動參與「和平統一」過程,以理性協商掃除未知的恐懼;而「和平統一推」則是具體的行動,讓台灣同胞從自身生活出發,參與「和平統一」的設計與實踐,在歷史轉折中成為命運的主人。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下篇。

導言


本文面向台灣同胞而寫。長久以來,台灣主流政黨規避政治責任,刻意掩蓋「和平統一」的積極意義,壟斷對「人民意願」的詮釋,沒有人願意說清楚「統一後的狀況,取決於統一前談了什麼」,肆意驅趕台灣民眾在恐懼中模糊表態。

本文主張,台灣同胞應主動參與「和平統一」過程,「軟和平統一」提供務實的途徑,以理性協商掃除未知的恐懼;而「和平統一推」則是具體的行動,讓台灣同胞從自身生活出發,參與「和平統一」的設計與實踐,在歷史轉折中成為命運的主人

全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上篇以邏輯推論「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最終的合理歸宿,針對「武力統一」、「獨立」與「維持現狀」的討論,都是在延誤「和平統一」契機。下篇則從過程、工具與人民層面,提出相對於「兵推」與「和平推」的「和平統一推」,提出具體主張與實踐路徑。本文為下篇。

◎上篇|張安宿|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上)

xxx中國大陸福州市馬尾正對馬祖的「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標語。 圖源:維基百科

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下)
從想法到行動:「和平統一推」的策略與人民路徑


◎作者|張安宿(退休大學國文教師、退役老兵)

我們已接受「和平」為優先終局,並理解不同統一過程的程序差異,下一步是談方法與路徑,如何主動把「和平」從政策變成人民的日常。

四、過程導向:兩種「和平統一」的模式


本文至此達成2個確認:確認「和平統一」為最終結果;確認討論應聚焦於「和平統一」。這個「結果導向」已經確定,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轉向「過程導向」來繼續思考。

從過程導向來看,兩岸統一過程中是否經歷深度協商、全面對話與制度安排,可將「和平統一」進一步區分出兩種不同的模式:一種是以充分協商、制度接軌與社會融合為主體的「軟和平統一」;另一種則是在既定政治條件下,偏向單方主導、有限協商或政治壓力實現的「硬和平統一」。

為便於討論,本文以下簡稱為「軟統一」與「硬統一」。

所謂「軟統一」,是指雙方在統一過程中,均保持政治理性與主動參與,透過協商機制與制度安排,逐步推動政治融合、社會整合、經濟協同與心靈契合,或至少已經形成共識或默契。這種模式以互信與共識為基礎,強調程序的合法性與社會的接受度,政治變化的節奏可控,衝突風險低,最終形成「制度統一與民意統一並行」的狀態。

相對而言,「硬統一」則是指統一過程缺乏協商或協商極其有限,主導權集中於其中一方,另一方多處於被動接受,甚至是其中一方消極應對,欠能力、無意願、不被允許參與協商。這種模式雖可能在短期內完成政治整合,但社會心理落差較大,需要透過長期治理與再整合過程,方能轉化為穩定的和平。

xxx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圖源:新華社,謝環馳 攝

就當前兩岸關係而言,「軟統一」與「硬統一」並非非此即彼的對立概念。從經濟互動、社會交流與文化認同的角度看,兩岸仍然存在推進「軟統一」的空間與條件;但從政治信任與制度對話的角度看,現階段的氛圍更接近「硬統一」的預備期。兩岸政策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將當前的結構矛盾,轉化為逐步擴大的協商機制,從而使「硬」的基礎轉向「軟」的過程。唯有如此,「和平統一」的終局才能真正具備可持續的穩定與高度的社會認同。

在沒有武力對抗的前提下,這樣的分類,不是對兩岸雙方力量強弱或價值判斷的描述,而是對程序柔軟度的判斷。「軟」與「硬」的差別,取決於互動。如果以「軟/硬」的思考補足「和平/武力」的分類,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對台灣同胞更完整的思維架構,可以協助台灣同胞拋棄對「武力統一」的恐懼,亦擺脫對「和平統一」的疑慮:

1.「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描述的是手段的選擇;而台灣同胞應該聚焦在「和平統一」。

2.「軟統一」與「硬統一」都是「和平統一」,描述的是程序的性質;而台灣同胞應該聚焦在「軟統一」。

3.「硬統一」不等於「武力統一」。

4.與其恐懼「武力統一」,不如接受「硬統一」;與其接受「硬統一」,不如促成「軟統一」。

於是,本文可以整理出第六個推論:

【推論六】台灣同胞應該支持並促成「軟統一」。

然而,若台灣民意長期停留在恐懼與被動,「軟統一」再有空間也無從展開。因此,下一步關鍵在於心理層面的轉化。

xxx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圖源:新華社,謝環馳 攝

五、心理轉向:從恐懼到自信


有了「軟統一」的認識,台灣社會討論的重心就應從「是否統一」轉向「如何統一得更穩、更有序、更有共識」。真正務實的思考,從「如何避免衝突」轉向「如何塑造和平」;從「防範被動結果」轉向「主動創造條件」,為兩岸統一塑造「和平中有共識,變化中有預期」的環境。

若統一的過程能以協商取代壓制、互惠取代犧牲、共創取代被動,民心不但不應排斥,反而可能轉化為支持的力量。這正是「軟統一」的核心價值所在。

台灣社會長期對「統一」二字懷有強烈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源於歷史經驗、政治宣傳與外部力量的放大操作,使得「統一」被誤認為是「失去」。但若從「軟統一」的角度出發,它反而是「獲得」:獲得和平保障、獲得發展空間、獲得未來穩定。

對台灣同胞而言,「軟統一」才是真正務實的方向。它順應了台灣社會普遍追求穩定與安全的心理,也符合多數民眾希望「不要打仗、生活照常、前景有保障」的現實心態。「軟統一」就是民心所向,從人民利益出發,是「利民」的實踐路徑。

能否達成「軟統一」,關鍵不在北京的政策宣示,而在台灣社會能否主動塑造、主動參與。這一點卻往往被忽略與誤導。許多台灣同胞誤以為「統一」是外來決定的事件,但事實上,它也可以是雙方共同建構的過程。台灣若持續被動,結果自然只能落入「硬統一」;若能主動參與,才能促成「軟統一」。

台灣同胞要有自信與信心,用理性取代情緒。「統一」的討論遲早會發生,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設計。

xxx2005年2月27日國民黨邀請二二八事件當事人陳明忠先生現身說法。會中陳明忠呼籲族群和解,促成連戰訪問北京展開「破冰之旅」。圖源:《無悔:陳明忠回憶錄》

六、深遠思維:「和平統一推」更勝「和平推」


前文已經論證「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終歸宿,並進一步指出台灣同胞應該支持並促成「軟統一」。要有自信,用理性取代情緒,用主動取代等待。真心希望和平並主動設計「和平統一」。

近期,台灣知識界出現「和平推」概念,出於對「兵推」文化的反思,意圖以「和平」為中心重新思考兩岸危機管理。然而,這種和平推雖以和平為名,卻在內涵上仍未走出兵推思維框架,其邏輯依然建基於戰爭預期、戰前準備與戰時應對,而非設計建構和平。

龍應台在9月間舉辦之「2025台北國際和平論壇」中,具體把和平推拉開三個層次:「危機降溫」、「拉遠鏡頭」(本文解讀為以終為始)與「演練善意工程」。她的出發點是希望社會具備更長遠的視野,和平推是大戰略,一個能夠自立自救的社會,才不易被脅迫。

然而問題在於,此和平推建立在2個錯誤前提上:「兩岸終有一戰」與「維持現狀就是兩岸終點」。龍應台所假定的兩岸終點仍是「維持現狀」,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目標設定。一如前文推論所述,不存在所謂「和平獨立」,且「維持現狀」最終會導向「統一」。和平推如要談和平,必須有結構支撐,而能長期維持和平的唯一政治結果,是「統一」。因此,若討論和平卻避談統一,只能在概念上自我空轉,一再延誤「和平統一」契機。

xxx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參加秋祭,以行動證明對民族和解、兩岸和平發展的主張。圖源:臉書粉專「鄭麗文」

龍應台同時舉例,台灣應強化社會韌性,加強能源、糧食、水資源的準備,同時做好心理防衛,避免社會心理崩潰。從字面來解讀,這些更像是民防、心防、更大範疇的後勤整備與戰時總動員,這些其實是戰爭的一部分。和平推只是把兵推延伸至民間層次,是一種「全民兵推」,而非真正的「和平設計」。它只是將重心從軍事轉向社會支撐。如此不但與和平無關,反而在心理層面加深「戰爭不可避免」的集體預期,使台灣社會更深陷恐懼與對立。

歸結來看,無論是兵推還是和平推,它們都具有「假設衝突不可避免」的核心邏輯。講的直接一點,以美國為首介入台海的外部勢力所青睞的,就是這種與兩岸衝突掛勾的兵推與「假和平推」。

「和平統一推」要根本顛覆這種思維。「和平統一推」才是「真和平推」。

「和平統一推」的出發點,是以「和平統一」為目標,以「軟統一」為準則,從制度設計、社會心理、民意培養與協商機制著手,模擬並設計如何在和平的情況下完成兩岸整合。它推的不是「打」或「守」,而是「談」與「合」。對台灣同胞而言,這才是真正務實、利民的和平之路。

換句話說,兵推與和平推都是把人民當成對抗的準備資源;「和平統一推」則是把人民當成和平的建設力量。這是根本的差別。台灣要贏得兵推,必須期待外力;台灣要贏得和平推,必須引入外援;唯有「和平統一推」,才能真正倚靠自己,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

台灣同胞真心希望和平,便應跳出兵推或和平推的虛假與虛耗,從根本轉向「和平統一推」,讓「和平統一推」自然成為「軟統一」的具體實踐工具。這種推演,不需要外力,不依賴幻想,而是操之在己,務實可行。唯有這樣的推演,才能讓和平從理念轉化為行動,透過實際參與,掃除對未知的恐懼。

對於真正愛台灣的有志之士與有識之士,既然倡議和平推,何不推得深遠一點,提倡「和平統一推」!

對於真正期望和平、熱愛人生的台灣同胞們,為何要任憑島內外拒統政客與利益團體將你們困在「要打、必須打、撐著打」的困境中?何不正視「和平統一推」,擁抱「軟統一」!

xxx圖2022年8月3日上午,台灣統派團體到立法院抗議,拉起「美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的白布條。圖源:兩岸犇報

七、人民意識:台灣同胞高於台灣政客


「台灣人民意願」的解釋權長期被台灣拒統政客壟斷。政客反覆高喊「尊重民意」,卻從未真誠地引導民眾理解「統」、「獨」與「維持現狀」三條路的利弊得失。政客不願回答,也刻意迴避最關鍵的問題:「統一之後,會是什麼樣的生活?」

於是,台灣同胞被迫在資訊霧霾中做出模糊的選擇,甚至選擇不選擇。沒有人願意為「未知的統一」下注,自然也就不會出現改變現狀的意願。「維持現狀」就成為政治延宕的藉口。

在這個結構下,台灣主流政黨的最大利益,不在於推進「統」或「獨」,而在於「延宕」。只要現狀得以維持,選舉就永遠有議題,政治就永遠有收益。政客沒有誘因去讓人民搞清楚未來的真相,更沒有勇氣面對「統一前、中、後的責任」。政客不願讓人民明白:「統一後的狀況,取決於統一前談了什麼。」

絕大多數台灣同胞既不是派系成員,也非權貴階層,他們只是勤勞、認真、盼望安定的人民。他們沒有意識形態上的執著,也無權力版圖的算計,只希望一家人能在和平中生活,在穩定中成長。對台灣同胞而言,「和平」是日常柴米油鹽的保證。這些人,才是真正構成「民意」的多數。

而若台灣同胞對「和平統一」仍有疑慮,恰恰更應該理解並支持「軟統一」。因為「軟統一」以協商為核心、以共識為基礎,讓人民有機會在統一的過程中發聲,在制度設計中表達意見。「和平統一」的樣貌,不該由少數政客決定,而應由多數人民共同談出來。

xxx2025年五一遊行進行期間,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隊伍高舉著「兩岸和平,穩定就業環境」的橫幅布條。圖源: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

也因此,推動「軟統一」的主體,不是政客與利益集團,而是覺醒的台灣人民自己。當人民懂得以理性、務實的方式參與未來設計,「統一」才可能真正利民,也才能從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創造。

「和平統一推」正是這樣的工具與契機。地方政府可以有接地氣的「愛民推」;企業可以預先推演產業協作模式;學校可以提早設計教育銜接;學會與公協會可以規劃專業標準的接軌方案;社會團體可以從公益關懷角度,探索社會連結形式;具影響力的文化人物或網紅等意見領袖,也能成為傳遞理解、化解偏見的橋樑。乃至於家庭、個人,也能思考:在「和平統一」的情境下,我希望未來生活是什麼模樣?我能為那個未來做什麼準備?

這樣的「和平統一推」,台灣同胞不必等政客發起,不必依附政黨權力,只要有心,就能開始。

「統一」終將是歷史的方向,台灣同胞有權選擇以何種方式抵達終點。台灣同胞若珍惜和平、期盼未來,就應把「和平」從等待化為設計,把「統一」從恐懼轉為選項。

於是,本文做出最後一個推論:

【推論七】台灣應推展「和平統一推」。每一位台灣同胞都能參與,勇敢夢想,自信前行。

xxx2024年10月25日,台灣社會各界約近千人在雨中遊行,紀念台灣光復79周年。圖源:史學敏 攝

八、從願開始:由人民書寫和平的未來


政客的利益算計有邊界,人民的和平願望卻無邊界。當政治歸於人民,和平才能真正有根。

對家庭與個人層次而言,「和平統一推」未必要像政府、企業、社會團體那樣具備完整的制度與流程。一般人可以從一個又一個「願」開始,簡單而真實的願望。不是祈禱,也不是幻想,而是一種方向,是一個人從生活出發的盤點,對未來提出的主張。

「和平統一推」的第一重意義,是台灣同胞要奪回被台灣拒統政客壟斷的政治權利感。統一不是別人替我決定的結果,而是我有權參與的過程。第二重意義,則在於讓台灣同胞理解,這不是遙遠的國家大事,而是每天的生活。和平不是口號,而是我每天生活的延伸。

「和平統一推」若要有力量,就必須從這樣的願望開始。人民的「願」是一種表態,是人民對未來的主動聲明。每個家庭、每一個人都能寫下自己的願望清單——我希望守住什麼、改善什麼、不願失去什麼——就是台灣社會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動「和平統一」。先從寫下願望開始,這是為未來設計打底的第一步。

xxx2024年7月30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反台獨反介入聯合行動與台灣人民守護民主正義連線共同舉行「反IPAC破壞台海和平穩定」抗議行動。圖源:兩岸和平發展論壇

願,是起點;推,是行動。從願望開始,逐步推進,這就是屬於人民自己的「和平統一推」。當台灣同胞能以這樣的心態面對兩岸關係,「統一」就不再是恐懼的字眼,而是可設計、可選擇、可實現的生活方向,「和平統一」就會從一種期盼,變成一種能夠實現的力量。

「統一」是漸進的「回家」,返鄉之路攜手同行,以「許願」為出發的第一步,朋友們,許願吧,台灣同胞們!

身為老兵,作者在此率先許願。對於奉祀在大直國民革命忠烈祠、碧潭空軍烈士公墓的先烈們,祂們也是探尋、奉獻於「救中國」這偉大事業。和平統一後,兩岸共融,民族團結,我許願:願祂們歸於中國夢的榮光之中,讓歷史在理解中翻過新的一頁。

後記


「軟統一」的核心在於突出統一過程中的雙向交流與理性協商,而「和平統一推」的精神,則在於將這一過程擴展至社會層面,鼓勵更多民眾主動參與、提出意見。這些都不是新概念,均以「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出現在大眾面前,是中國大陸針對兩岸統一的政策之一。

◎上篇|張安宿|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上)
◎下篇|張安宿|台灣如何塑造和平未來?與其「兵推」不如正視「和平統一推」(下)

◎作者|張安宿(退休大學國文教師、退役老兵)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張安宿|中秋佳節賞《問月》,祝願兩岸中華民族團圓、團聚、團結
張安宿|歷經三十年滲透,「台灣主體性」正在吞噬台灣的美好
程志寰|兩岸政治和解也是國民黨與其支持者的和解
鄭麗文出席秋祭 百年老黨的青天白日仍散發餘暉|犇報快評
台灣正從美國的「棋子」演變為「棄子」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