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香:黃河文明緣何獨一無二?
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骨骼與主體,記載著早期中國從部落到國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國家到天下、轉型中國從危亡到再生、創新中國從崛起到復興的全過程,其最大和最本質的特點是「不斷裂」,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作者|李庚香(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員、博士)
黃河文明最大和最本質的特點是「不斷裂」,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站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可以從黃河文化、黃河文明中看到,中華文明走過了從河圖洛書到禮樂文明再到禮法文明既一脈相承又一波三折(包括轉換、轉移、轉型)的歷程。
如何認識從黃河文化到黃河文明的躍遷?
《漢書·溝洫志》曰:「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之母,河的特性塑造了文明的特性。「四大古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分別是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尼羅河、印度河、黃河誕生哺育的。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從夏朝至北宋,歷代王朝多在黃河流域建都。從古代到近現代,黃河流域長期居於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從國運、國脈的高度來看黃河,中華民族的命運都與黃河的榮枯緊密相關,只有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融通起來,才能夠深刻認識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獨特、獨到意義。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在黃河流域交流交鋒交融,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長期融合發展的中華民族,締造了「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崇尚大一統的社會主流意識,彰顯出中華民族「和為貴」「求大同」的獨特精神標識,也積澱著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基因,彰顯著中華兒女文化自信的底氣。
如何認識不一樣的黃河文化體系?
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是地域文化,黃河文化是流域文化。但黃河文化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既是流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國家文化。對於黃河文化體系,我們要從歷史演進維度、地域和合維度、地理物產維度、制度法度維度、人文思想的維度五個方面來認識。
可以說,黃河文化體系就是在時間和空間中生成的思想、制度和物產。當然,這一複雜的文化體系經歷了一個複雜的「凝聚」與「輻射」的過程。凝聚的過程,包括以天為則、以民為本、以史為鑒和以文載道,是一個從禮樂文明到禮法文明的價值流變過程;而輻射的過程,就是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和以美育人,體現了一個從中原到中部、從中部到中華、從中華到中國的空間展開過程。
也可以說,黃河文化體系以羲皇、炎黃為起點,以長安—洛陽—開封為軸心,經歷了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進入、四千年過渡、三千年鞏固;兩千年轉折、一千年轉移、二百年轉型,既一脈相承又一波三折的演變歷程。
如何認識複雜的黃河文明體系?
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骨骼與主體,記載著早期中國從部落到國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國家到天下、轉型中國從危亡到再生、創新中國從崛起到復興的全過程,其最大和最本質的特點是「不斷裂」,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黃河文明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複雜性結構,是中華民族的動力源泉。要重新解析中華文明的複雜性結構,就必須建立起認識和理解黃河文明體系的思想框架。這就要求對於文明的認識要體系化和系統化,要加強對於黃河文明的多維度大空間系統化研究。這裡要重點把握黃河文化「根、源、幹、魂、家」的定位。
根包括根祖、根親、根系,源則包括地球的起源、生物的起源、人類的起源,更包括農業的起源、文化的起源、文明的起源和國家的起源。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麼黃河文化作為根和魂,就是主體和主幹。所謂家,即指發祥地、核心區、樞紐帶,也是指精神家園、心靈故鄉。
黃河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具有天下為公、天人合一、為政以德、民為邦本、任人唯賢、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十大中國文化基因。正是這些思想之精華,支撐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深邃的思想創造。
如何認識黃河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新時代,實現黃河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致起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美好世界。
從大禹治水開始,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的大河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占有重要位置。到了秦漢以至明清時期,在黃河流域形成了以農耕文明為主體、兼及游牧文明、海洋文明(有海無洋)的跨區域多元文明共存局面。從上古時期,無論是夏商周文化與西亞文化的交流,還是東漢以後中華文化與印度文化的交流,乃至鄭和下西洋,黃河文明始終與世界文明處於一種正循環的狀態。
從五千多年黃河文明史與西方五百年大國崛起史的比較可以看出,「社會化大生產」必須成為黃河文明新的發展基礎,這就要求新時代黃河文明必須融入新發展格局。這就要求新時代黃河學建設,要用核心價值凝聚人心、彙聚民力,又用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努力實現個體價值與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與共同價值雙循環。同時,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從而有力有效地解構「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普世價值論」「西方優越論」,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書寫一部從黃河出發的全球文明史。
作者簡介
李庚香,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領導力、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
◎來源|中新社
◎作者|李庚香(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研究員、博士)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顏天祿:鄭和給馬六甲留下了什麼?
‧ 張俊豪:少數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
‧ 黃純艷:宋代「海洋大國」如何以貿易聯結世界?
‧ 為什麼福建的神明總坐飛機出差?
‧ 有一種榮耀叫「騎射」 在現代社會留下老祖宗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