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拆得了廟,拆不了的歷史
坦白說,拆得了銅像,拆不了歷史,也傷不了蔣介石。中正紀念堂的存廢,讓我想起蔣經國。蔣經國沒有蓋過一座紀念堂,也沒有為自己蓋一間大房子,他住的地方,樸素得像一個小老百姓,可在民間的聲望,卻永遠是最高的,高過李登輝和任何其它人。因為,人心自有一把尺,一種感念。是的,民心,才是真正紀念堂的所在。
◎作者:楊渡/自由作家
把歷史眼光放長,一百年後,蔣介石銅像還會在嗎?那些想拆掉蔣介石銅像的人在那裡?
想想,幾百年後,銅像早已不在,但歷史會記得蔣介石?還是那些拆銅像的人?拆一個銅像有那麼重要嗎?那麼現在吵拆銅像,除了選舉,有什麼意義?
作歷史研究的人一定清楚,蔣介石的歷史地位已經不是台灣在定義的。參加孫中山的國民革命;領導北伐;對日抗戰;二戰時期與美英法等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抗法西斯;帶領中華民國參與了聯合國的創立;國共內戰敗退台灣,卻也保住中華民國的法統,傳至今日;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的一員;實施戒嚴令,與美國同時期實施世界性的白色恐怖,逮捕紅色革命者;成為封鎖共產主義島鏈的一環,乃至於失去聯合國代表權,被中國大陸取代等,這都是世界性的大事。
不管台灣的歷史學者要如何抹黑塗白,蔣介石都有他在世界史不可抹滅的地位。史學家黃仁宇早已說透,蔣介石要如何評價,必須有大歷史的視野,放在百年,甚至幾百年的中國現代化的大架構中,才能看得清楚。也因此,黃仁宇才會將蔣介石與毛澤東合起來看,以其在歷史上所起到的「正反合」的作用,認為是這兩個矛盾而對立、卻又相輔相成的人物,共同完成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此外,史景遷及歐美許多現代史研究者早有許多深度好書出版。
因此,從大歷史來看,民進黨要強調蔣介石與二二八、白色恐怖、戒嚴、獨裁等歷史,也無不可。這正如他在台灣也有推動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九年義務教育、經濟發展、地方自治等是一樣的,都是整體的一部份。政治人物若無兩面並陳,功過對照,如何見出其總體評價。
在大歷史的對比下,中正紀念堂的存廢問題,就變成無足輕重了。拆得了紀念堂,拆得了歷史嗎?建築,只是一種形式化的紀念,對他的歷史定位,無論褒貶,根本不起作用。
更何況在台灣政黨輪替的環境下,蔣介石的評價會被拿來搞政治鬥爭,已是常態。他的後人大概也很明白,所以乾脆把他的日記送到美國史丹佛大學,一方面有較好的保存,另一方面也可供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去參閱,以免放在台灣,那天被抄了家。不管是研究二戰史、中國現代史,乃至於冷戰史的人,都無法略過這一環,更不必說兩岸研究近現代史、國共內戰史、中華民國史的學者了。
當然,蔣介石的更多史料都是中華民國史的一部份,無論政治、經濟、外交、文化、軍事等等,都與他有關。這些史料若能與他的紀念堂結合,變成一種研究與觀光的資源,未始不能吸引國內外的學者來研究,對提升台灣的研究高度是有幫助的。沒有善用蔣介石,實在可惜了這個資源。
然而,如果民進黨必欲去之而後快,那麼我們要問一句憑什麼執政黨有權決定一個公共建築的內容物與存廢?那是台灣人民的公共資產,要怎麼動,怎麼改,公民有參與、討論嗎?這樣蠻橫,是誰授與的權力?台北市民的生活空間,市民沒有發言權嗎?
波赫士說過,人活著,是因為他還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一天,當人們不再記憶,他就永遠死去了。而蔣介石在世界史的位置,是不可能被遺忘的。但那些想拆他銅像的人,百年後會在那裡?在歷史面前,權力有什麼好傲慢的?
坦白說,拆得了銅像,拆不了歷史,也傷不了蔣介石。
中正紀念堂的存廢,讓我想起蔣經國。蔣經國沒有蓋過一座紀念堂,也沒有為自己蓋一間大房子,他住的地方,樸素得像一個小老百姓,可在民間的聲望,卻永遠是最高的,高過李登輝和任何其它人。因為,人心自有一把尺,一種感念。
再高大宏偉的紀念堂,幾百年後,終有形銷骨滅的時候,唯有無形的感念,會長存,在民心中。
是的,民心,才是真正紀念堂的所在。
◎本文原刊於《中時新聞網》,經作者授權全文轉載。
【您可能有興趣】
‧ 楊渡:戰火中心最小的棋子,台灣應好好思考烏克蘭啟示錄
‧ 白色恐怖春祭六張犁追思犧牲者 仍有近700多具遺骨去向下落不明
‧ 徐泓:「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兩岸歷史學者共同編撰史書
‧ 為了台灣統左派不被忘記,我必須出版《陳映真全集》
‧ 一個日據時期長大的台灣人,怎樣成為參加革命的統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