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哥倫布就沒有新中國:台灣「民主審查」時代的來臨|方遠觀點
不少人跳出來護航,說這只是編輯個人所為。是的,或許可能是這位編輯太愛台灣、太恨中國,因此拿到書稿後第一件事情就先把「大陸」取代成「中國」,以示勢不兩立。然而,他的個人行為,不過是這個社會集體意識的縮影罷了。
◎文/張方遠(媒體工作者、時評作家)
「沒有哥倫布就沒有新中國」。趕在下架前收了一本《激辣中國》初版首刷,眼見為憑,納入我的書房「疾虛妄齋」藏書之一。跟台灣繁體版的《等爸爸回家》放在一起,見證一個「民主審查」時代的來臨。
很多人對於編輯沒有校出「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和「印度次中國」感到驚訝,我的一些台派獨派朋友也發文表示不可思議。可是堅決以「中國」指稱「大陸」,不正是這幾年來台灣的日常嗎?身邊隨處可見的「支語糾察隊」,早些年拼命糾正藝人豈可說「內地」,「台灣的內地是南投啦」;到這幾年來,「誰跟你大陸」、「中國就是中國」,還有小孩跟媒體「檢舉」父母太愛寫簡體字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今天這個編輯把「大陸」取代為「中國」,結果惹來同路人的訕笑。但他們批評的其實並非不該把「大陸」取代為「中國」,因為他們平素就幹的一模一樣的事情,一鍵取代、糾舉別人。他們真正生氣的,是為著本該是反中同路人的這位編輯,不小心把這種應該要藏著掖著的無腦取代行為暴露出來,太過拙劣,拙劣到令人難以置信,從而感到丟臉,甚至是惱羞。
不少人跳出來護航,說這只是編輯個人所為。是的,或許可能是這位編輯太愛台灣、太恨中國,因此拿到書稿後第一件事情就先把「大陸」取代成「中國」,以示勢不兩立。然而,他的個人行為,不過是這個社會集體意識的縮影罷了。
也有很多人說,台灣如此民主自由,街上可隨意揮舞五星旗,人們也可發表「親中」言論,隨心所欲。但真的是這個樣子嗎?就算台灣的法律沒有規定不能主張中國人認同、不能稱大陸等等,但法律往往只是社會最低底線的準則,而社會則以更高、更嚴苛的「集體約定」,處處進行政治審查,以及政治忠誠的檢驗。難道不是嗎?政府高官嗆記者「大陸是哪個國家」,印著「中國加油」的童書就要下架,「大陸」、「日據」這些更成了用來區分敵我的敏感禁忌詞,以及層峰直接下令調查運動員選手的「不當言行」。
打從當年阿扁向教科書商下發「不當用詞檢核表」以降,書商為了通過政府審查勢必要先自我審查;長年下來,教育現場的師生,很自然而然地就把「大陸」一詞視為萬惡的化身。何須法律規定?何須政府審查?
整個社會人人都被內建了「取代」功能,遇到「大陸」就自動取代為「中國」,「新冠肺炎」取代為「武漢肺炎」還不夠,還得加上「中國武漢肺炎」,才有資格被排除在「親中賣台集中營」之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對了,現在「不當用詞檢核表」該更新了,「外公」「外婆」「外孫」「外孫女」可不能漏掉了,「Chinese New Year」也得列入。
之前曾經遇到一個出版社的編輯,跟我們打聽有沒有潛在的素人作家,我們在聊天訊息中跟他推薦了一位在大陸工作的朋友,結果對方一聽到「大陸」兩字旋即爆氣,把我們痛罵一頓。在更之前,我的碩士論文口試,老師們很讚賞我的觀點和論述,但在結束前,還是忍不住向我「規勸」:最好不要用「光復」,大家比較能接受「戰後」。
這就是台灣民主的本質,人人都要臣服在政治正確之下,也才能因此被接納為「台灣隊」的一份子。潤物細無聲的政治「矯正」,以眾暴寡,以強凌弱,台灣民主當然遠勝獨裁。
至於為何眼裡容不下「大陸」?並不是因為我們跟大陸太不相同,而正是因為我們跟大陸太過相近,相近到必須用種種貽笑大方、自欺欺人的方式來吹毛求疵,自我洗腦彼此的「不同」。
「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很好笑、很令人訝異嗎?一點也不。
【您可能有興趣】
‧ 北京冬奧,想像的抵制與真實的霸凌|方遠觀點
‧ 徐泓:台灣「不公不義」的社會氛圍,確實讓人活得痛苦
‧ 楊渡:戰火中心最小的棋子,台灣應好好思考烏克蘭啟示錄
‧ 台灣解嚴後首本禁書:《等爸爸回家》搶先看
‧ 殷之光:美國洗劫阿富汗財產,將全人類重新帶回「黑暗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