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清末到光復後台北的慈善事業 台大醫院院史室觀後感
去年年底筆者陪家屬赴台大醫院東址做身體相關檢查時,參觀了院史室。發現台大醫院自1895年成立迄今,歷經百餘年的歲月,一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且在教學、研究、臨床醫學三方面均首屈一指的大型公立醫院,擁有豐富的院史史料。這些珍貴的院史史料透過有系統的整理與收集,建置完善的典藏環境,並透過生動活潑且具故事性的展覽,讓筆者從中見證台灣近代醫療史演進的歷程。例如,專責台大醫院膳食及營養相關業務的營養室,是從日據時期就有的。
去年年底筆者陪家屬赴台大醫院東址做身體相關檢查時,參觀了院史室。發現台大醫院自1895年成立迄今,歷經百餘年的歲月,一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且在教學、研究、臨床醫學三方面均首屈一指的大型公立醫院,擁有豐富的院史史料。這些珍貴的院史史料透過有系統的整理與收集,建置完善的典藏環境,並透過生動活潑且具故事性的展覽,讓筆者從中見證台灣近代醫療史演進的歷程。例如,專責台大醫院膳食及營養相關業務的營養室,是從日據時期就有的。
而隱身在醫院後的台大醫學院圖書館外則布置了《醫學校區導覽地圖》、醫學校區圖書館的《醫圖館史》, 也發現台大醫院從日據時期的台北帝大醫學部附屬醫院,到台灣光復後成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台大醫院」),一直落腳在今日中山南路以西的西址(今常德街1號,臨二二八和平公園)。直到1991年利用中山南路以東之台大醫學院的用地,完成東址新大樓(台北市中山南路7號),西址舊大樓只剩門診和住院服務。今日,兩院區之間有中山南路地下之景福通道相連,通道兩邊展示過往台北城的歷史。其實台大醫院東址用地,是上世紀初板橋林本源慨然捐贈土地做為公共事業的急公忘利之舉。在此同時,它也參於了清末台北的慈善事業。
遠澤堂的設立
今台大醫院東址所臨的中山南路,百餘年前是清代台北城的東城牆原址,中山南路和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相交之處是該城的東門(景福門)所在。當時台北城東城牆周圍都是水田,僅有三板橋莊的零星聚落,故以「東門外」相稱。
此時,發跡於桃園大溪的「林本源」家族,其中三兒子的「本記」與五兒子的「源記」主導整個家族的事業。兄弟倆於清咸豐三年(1853)遷入枋橋(今新北市板橋)新厝(今三落大厝),「兄弟友愛,公業同居,號曰本源」。同治元年(1862)林本源繼承人林維源繼續擴大收買大台北重要灌溉水圳的租權,並收購田園。經過數十年的累積,依據1903年《台北廳志》記載:「林本源所有土地佔台北平原之過半」。由此堆論,林本源在台北城的東門外應擁有不少土地。
清代台灣建省後,在台紳林維源倡捐下,便有遠澤堂在東門外的設置。根據1899年1月15日《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遠澤堂創設於光緒十四年(1888),遠澤堂的命名,「以台地官紳體恤遠人死喪困苦,俾外省人有安厝營葬之所,故名遠澤,言澤及遠人也」。
遠澤堂董事起初由楊藕芳(楊宗瀚)經辦,後由林本源的管事林冠英(又稱林英)接手,其職務自光緒十四年起至光緒十七年止。負責買收地基田產,包造房屋,包括「東門外洋樓」也是經由遠澤堂之手所建設,它和板橋的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為同一時期所興建。因其位置在台北城東北角城外的三板橋庄,故有在「北門外」或「東門外」的說法。
該洋樓興建當時,正逢兼辦輪船、鐵路事務的商務局在台北機器局(兵工廠)內成立,據1887年7月4日《申報》報導:台灣建省後首任劉銘傳奉諭旨派林維源為商務督辦,於台北創辦火車鐵路,另以四十萬兩白銀由上海旗昌洋行經手購買快船兩艘往來南北洋,載運貨客,藉以擴充商務。因林維源曾拜劉銘傳為老師,劉銘傳如有事,無論公私,均囑託給林維源代辦。所以,前述林本源的管事林冠英也在鐵道商務局充當苦力頭(即日據時期的鐵道人夫百人長)。該洋樓完工後,當局為了讓商務局有一獨立的辦公處所,便商借該洋樓,洋樓建築群的其中一部份則作為官員停柩之所。
同善堂的設置
光緒十七年,護理(代理)巡撫沈應奎及後來的欽命巡撫邵友濂再擴充遠澤堂慈善事業的規模,改名同善堂,將田業交由淡水縣(約今新北市)掌管,而帳房主任其事。規定「官員死亡之旅眷不能回家及棺柩不能回鄉者給扶助費;流寓官員死亡無資殯殮者給補助費」。創設時因官紳捐金頗為充實,將本金於城內西門街(今衡陽路)建房屋五軒(間)及北門街(今博愛路)一座,每年利息(租金)充慈善費。同時,屬於遠澤堂的東門外洋樓也改名為同善堂。所以,同善堂董事自光緒十七年起歸淡水縣知縣掌管,即歸官辦。當時,其他慈善機構,有初期救養女棄嬰,後改為救濟孤兒貧民的「育嬰堂」;為收容、救濟行旅病人的「回春院」;收容孤苦無依老人的「養濟院」。
以上機構為了建立穩定的經費來源,擁有不少土地及房產,大都是板橋林本源為了做善事,捐出不少土地所做的功德,但不免引起奸商等有心人士的覬覦。在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日人據台後,有浙江紳商認為其在前清時期有擔任同善堂的董事,故想盜賣同善堂產業。而在前清充作商務局的洋樓,因鄰近前清的練兵場,在日據時期也被充作了日軍的騎兵營。
1899年,當局將以上慈善機構合併為「台北縣立仁濟院」後(院址在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43號),原同善堂產業被侵佔的情況有了改觀。不過,騎兵營在移出三板橋的洋樓後不久,原要恢復作為同善堂埋骨處,因碰到台北市市區改正計畫,只能將該機構從東門外移到仁濟院之門前,原址後來改建為陸軍經理部倉庫。現今已找不到同善堂洋樓的任何遺跡,只能確認其位置約在今青島東路靠近林森南路一帶。而仁濟院之後也改為財團法人,目前董事會由林本源家後代掌控,院方旗下有2萬多坪土地,多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精華區,例如南陽街一整條補習街,萬華仁濟醫院周遭一片土地等。
醫學校的設置
前述台大醫院東址的用地,原屬板橋林本源。根據1899年9月2日《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載,該地原本作為農事試驗場的用地,大約僅有今天和景福門相望的張榮發基金會大樓所在一帶。後來在林本源的慨然捐地下,取得了今台大醫院東址的用地。
成立於1899年,校舍在台北天后宮東側的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因在1902年校地被選為台北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預定地後,當局便移轉了台北農事試驗場,原址改為醫學校的用地。1903年台灣總督府撥醫學校校地給日本赤(紅)十字社在此建立病院作為學生實習場所,為全台第一所教學醫院。
台北醫院仁濟團的設立
台北醫院即台大醫院的前身。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中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澎給日本政府。6月20日,日軍進入台北府城三天,就在大稻程千秋街(今台北市貴德街)借用民宅建立「大日本台灣病院」,此即為台大醫院的前身。
「大日本台灣病院」創院之初,由台灣總督府陸軍軍醫監濱野昇出任院長,並從日本選派10名醫師、9名藥劑師、20名護士來台工作。1896 年因改隸台北縣管轄,因此改稱為「台北病院」,在1897年5月台灣總督府醫院官制公布後,台北病院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醫院」。
1898年7月醫院遷移到台北城內的明石町,也就是現在常德街1號臨新公園的西址現址。當時的醫院為木造院舍。1912年因木造院舍受白蟻侵害嚴重,於是由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改建成目前所看到的紅色磚造院舍。
1903年仁濟團在台北醫院設立,成立宗旨「非為營利起見」,所以入院病患的供膳業務及看護人伙食皆由仁濟團負責。台灣光復後的1957年,台大醫院正式成立營養部,並於2007年更名為營養室,職司病患的臨床飲食照顧及營養諮詢,並提供健康的餐點給病患及員工;加上今天台大醫院東西址的地下一樓的餐廳,有各式各樣美食可以供挑選;而一樓醫院東址大廳這裡也有音樂和歌曲的演唱,撫慰病患的心靈。讓人覺得看病住院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
綜觀百年,台大醫院東址所在,從「東門外」的一片荒涼,到現在成為全台首屈一指的公立醫院。物換星移下,慈善事業也從全台首富林本源的大力鼓勵下,一路傳承,呈現台灣最美麗的風景。
【延伸閱讀】
灣生回家的省思 台東的日本地名探查
鹿港三百年 不能割捨的兩岸情懷
陽明山竹子湖遊記拾遺 日據時期栽種蓬萊米的省思
網溪史話:尋找新店溪兩岸消失的葡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