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4-06-11 18:49:25 /
美國
中美關係
摘要: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日前刊登一篇題為〈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的文章,指出國多年的去工業化和工業規模縮減,使其不再擁有建造和維護船隊的能力,使美國海軍陷入困境,無法應對太平洋地區的高強度衝突。

犇報編按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日前刊登一篇題為〈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的文章,指出美國多年的去工業化和工業規模縮減,使其不再擁有建造和維護船隊的能力,使美國海軍陷入困境,無法應對太平洋地區的高強度衝突。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編譯全文,供台灣讀者參考美國製造業空洞化,拖垮美國國防的困境。

xxx「尼米茲號」和「雷根號」組成的雙航母戰鬥群在南海。圖源:美國海軍

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


◎編譯|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網站5月17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赫然是〈當美國不再能建造艦艇〉(The U.S. Can’t Build Ship),作者是「國防優先事項基金會」(Defense Priorities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吉爾·巴恩多拉爾(Gil Barndollar)和研究助理馬修·麥(Matthew C. Mai)。現將全文轉述如下,供讀者參考。

兩位作者開宗明義指出,美國幾十年來的去工業化和工業規模縮減,已使美國不再擁有建造和維護船隊的造船工廠。他們說,經過數十年戰略漂移和代價高昂的收購失敗後,美國海軍正駛入無法避免的風暴。儘管美國國防部口頭上說中國是「迫在眉睫的挑戰」,但幾十年來的去工業化,以及政策制定者未能區分軍種和威脅的輕重緩急,導致美國海軍無力承受太平洋地區持續的高強度衝突。美國無法跟上中國的造船腳步,未來幾年將進一步落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阻止太平洋發生戰爭?成為美國海軍應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當務之急。

正如拜登政府最新提出的預算要求所證明的,財政限制正迫使海軍削減採購需求,推遲現代化計畫,以及使艦艇提前退役。海軍2025財政年度預算要求19艘艦艇退役──包括三艘核動力攻擊潛艇和四艘導彈巡洋艦──而只採購三艘新艦艇。軍事專家長期以來警告的「可怕的20年代」現在已經顯而易見:美國昂貴的升級核三位一體、各軍種同時進行的現代化努力、以及政府債務不斷增加的限制,迫使五角大樓就其能夠支付和不能支付的費用,做出艱難的選擇。

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問題也限制了美國的造船能力。國防工業仍在努力從冷戰後預算削減中恢復過來,預算削減使美國國防製造業大幅縮水。海軍需要更多的造船廠產能,但為造船廠找到足夠的合格工人,仍然是擴大生產的最大障礙。造船工業正在努力吸引人才,但其能提供的工資和福利卻比不上速食店的基層員工。歸根結柢,如果美國海軍要擴大它的隊伍,就必須克服缺乏焊工而不是小部件的問題。

xxx2020年7月12日美國海軍「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好人理查」號失火,這艘四萬噸級「準航母」類大型戰艦的火勢引發美國輿論廣泛關注。圖源:新華社、美聯

相反,美國造船工業的前景正在逐漸惡化。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Carlos Del Toro)一月份下令進行的內部審查發現,包括潛艇和航空母艦在內的主要項目,面臨長期拖延。即使是星座級護衛艦,號稱是經過驗證的歐洲設計的快速改造,也被推遲了三年。

正如美國國防分析家大衛·阿爾曼(David Alman)在美國海軍學院學報獲獎的論文概述的,美國根本無法贏得與中國的造艦競賽。在雷根政府時期,美國實際上以自由貿易的名義,放棄了商業造船工業。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慷慨的國家補貼幫助中國主導了商業造船工業,中國對該行業軍民兩用的要求,導致該行業在衝突期間可以轉為生產和維修軍用船隻,就像美國造船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做的那樣。美國海軍情報局估計,中國現在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2倍。2022年,中國建造了全球近一半的新船,而美國造船廠只生產了0.13%。

重建80年前為美國海上勝利奠定基礎的民主武器庫不會一夜之間或廉價地完成──這是一個世代相傳的工程。這項為期20年的造船廠基礎設施運營計劃,旨在升級乾船塢、設施和設備,最終的成本將遠遠超過預計的210億美元。但該計劃只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的工業產能,對縮小與中國的造船差距沒有太大的作用。這將需要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通過的一系列海事法相當的重建計劃,這些法律支持了工業基地的擴張,最終能夠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艦隊生產數千艘航空母艦、驅逐艦、潛艇、護衛艦和貨船。

意識到美國造船廠捉襟見肘,政策制定者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德爾·托羅在今年訪問韓國期間,鼓勵韓國公司投資美國海軍艦艇。日本可能很快就會開始對美國軍艦進行維修和維護工作,印度則是去年就已經同意了。這些舉措將緩解美國設施日益累積的維修壓力,但要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和中國在西太平洋艦隊規模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需要日本和韓國船廠加在一起的很大一部分產能。

xxx橫須賀海軍基地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橫須賀港,為駐日美軍的軍港。圖源:網路圖片

當然並非所有船隻都具有可比性。美國軍艦比中國的軍艦噸位更大,能力也更強,儘管缺乏後勤船隻和海運能力是主要問題,但是,在當前導彈戰爭時代,已經放大了艦隊規模的重要性。

沒有足夠的艦船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相抗衡,美國要在太平洋地區維持常規威懾力量、防止戰爭,又能做些什麼呢?至少有兩件大事:購買導彈和削減任務。

首先,為了在短期內控制風險,海軍和其他軍種需要迅速採購更多的彈藥──重點放在武器和能力上,而不是運載它們的平台上。

俄烏戰爭讓軍事規劃者減少了對短期、快速衝突的考慮,而更多地考慮了長期戰爭及其對物資的巨大需求。陸基火炮庫存耗盡的情況同樣適用於海戰所需的許多武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進行的一場廣為人知的2023年軍事演習發現,美國將在台海戰爭爆發的頭幾天內耗盡其全部關鍵遠程反艦導彈庫存。增加這些彈藥的採購和生產,以及聯合導彈、對地攻擊導彈和魚叉導彈,將使美國的空中力量能夠幫助平衡太平洋地區的差距。

由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操作的反艦系統也可以補充其他軍種的火力。但是,部署陸基導彈需要得到盟國的同意。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美國的亞洲盟友自願永久駐扎美國的導彈系統。因為政治敏感性和這些國家已經擁有自己的此類武器。

創新和創造力可以進一步增強美國海軍的實力。退役的海軍陸戰隊上校哈默斯(T. X. Hammes)是國防大學的研究員,他敦促海軍將商業集裝箱船,改裝成能夠發射導彈的軍艦,這將以低廉的價格增加巨大的火力。與傳統軍艦相比,這些 「導彈商船」需要的人力要少得多,這是海軍努力填補現有兵源的一個主要考慮因素。

xxx圖為美國海軍在菲律賓海實彈演習。圖源:「U.S. Pacific Fleet」臉書

政策制定者還需要做出艱難的選擇,限制海軍部署。雖然美國海軍在萎縮,但任務卻沒有。行動速度快,人手不足,艦隊老化,導致水手和船艦精疲力盡,加劇了戰備危機。

解決戰備危機需要認真審視哪些任務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哪些任務不是。正如前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Robert Work)所寫的那樣,自蘇聯解體以來,30年來,海軍一直把「出現在全球」置於戰備之上。根據美國海軍的一份評估報告,2017年涉及「菲茨傑拉德號」(USS Fitzgerald)和「約翰·麥凱恩號」(USS John McCain)的致命太平洋船隻事故,直接歸因於這種不可持續的「出現在全球」狂熱。

存在任務的突出也有更微妙的後果。在中東進行了20年基本無爭議的部署後,美國海軍現在有了一個反擊的對手:葉門胡塞武裝。但是,在導彈和無人機防禦方面增加的經驗,被有害的精準彈藥的消耗所抵消。在與胡塞武裝衝突中,美國海軍一天內消耗的「戰斧」對地攻擊導彈比2023年全年購買的還要多。與此同時,據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邁克爾·庫利拉(Michael Kurilla)將軍說,胡塞武裝只需要從伊朗運來兩艘船的武器,就可以替換被美軍摧毀的所有裝備。

xxx美國動力航母「艾森豪號」。圖源:艾森豪號艦長Chowdah Hill「X」社群平台

維持「出現在全球」的成本被海軍的招募和保留狀況放大了。美國海軍不可否認的出現招募困難。海軍在2023年未能實現所有的招募目標,有些目標的降幅高達35%。美國海軍首席人事官表示,預計今年的新兵缺口將達6,700人。

與其他志願軍一樣,前所未有的徵兵阻力意味著人力短缺仍將是海軍面臨的一個持續挑戰。在作戰節奏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水手們將更加努力的工作,更頻繁地部署,並有更多人離開服役──這肯定會使人員配備和戰備狀態呈現螺旋式下降。

作者最後總結道,在近期或中期,美國無法與中國的艦隊規模匹敵。在去工業化,糟糕的採購選擇,以及對美國的短視,中東的存在已經看到這一點。總而言之,在與中國的潛在衝突中,美國海軍仍然保有幾個重要的優勢:潛艇優勢,總噸位,藍水經驗,和有能力的盟友的支持。聯合軍需品採購的大幅增加,以及將戰備耗盡的部署結束到次要戰區,將增強海軍在未來十年中國大陸對台行動的潛在高峰窗口期間的優勢。另一種選擇是嚴峻的。如果常規威懾失敗,美國將面臨軍事失敗的風險,或者出現更危險的情況: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核對抗。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從美國航母被「拖鞋軍」襲擊,談談在台灣的「認知作戰」|犇報快評
台灣統派政團:反對美國軍火商來台販售戰爭 抗議賴清德倚美謀獨
窮兵黷武將死於劍下,美國外交政策的軍事化|海外通訊
「誰在管理國家?是戰爭機器」——起底美國軍工複合體
「2025必有一戰」?美國輿論嗆:軍工複合體才是美國的敵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