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何划龍舟?2200年前的國寶提供了答案

By 犇報編輯部 / 2023-06-21 16:09:05 /
考古
傳統節慶
摘要:

大陸國家一級文物「戰國羽人競渡紋銅鉞」,鑄造於戰國時期,距今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這件「戰國羽人競渡紋銅鉞」就證實了他們「駕水馭風」的能力和「以舟作馬」的生活方式,而紋飾充滿了無聲的節奏感,也十分符合現代競技體育的審美。

xxx圖為「戰國羽人競渡紋銅鉞」。圖源:新華社,寧波博物院供圖

端午節划龍舟,是中國千百年來的一項重要民俗。為什麼中國老祖先要划龍舟?浙江省寧波市有一件國寶級的大斧頭提供了答案。

這件國寶級的「大斧頭」就是大陸國家一級文物「戰國羽人競渡紋銅鉞」,鑄造於戰國時期,距今有2200年以上的歷史,於1976年在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甲村出土,是寧波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古人云「小者斧、大者鉞」;鉞由石斧演變而來,既是工具,也是兵器,在商周時代開始逐步演變為象徵著權力和威嚴的禮器。

銅鉞一面素面無紋,另一面鑄有邊框。在邊框內部,上方是兩條相向的龍紋,龍的前肢變曲,尾向內卷,昂首向天,線條婉轉流暢,下方以邊框底線表示狹長的輕舟,上面坐著四個頭戴高高羽冠的人,雙手持槳,奮力划船前進。這四名槳手是當時的於越人,於越是古代越人的一支。

寧波博物院院長張亮表示,於越先民是中國境內最早掌握造船技術的人群,在《越絕書》中就有越人「以船為車,以楫為馬」的記載。這件「戰國羽人競渡紋銅鉞」就證實了他們「駕水馭風」的能力和「以舟作馬」的生活方式,而紋飾充滿了無聲的節奏感,也十分符合現代競技體育的審美。

龍舟競渡和吃粽子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節慶活動。它們的由來也有不同說法。張亮說,這兩項民俗與吳越地區淵源深厚。《漢書·地理志》記載了古代越人「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的習俗。古代越人以龍為圖騰,在每年端午,他們會舉辦盛大的圖騰祭,使用刻畫為龍形的獨木舟,在江河上競渡遊戲,同時把粽子投入水裡祭祀龍神。銅鉞上繪兩龍,下繪競渡,體現了「飛龍在天人在地」的天地宇宙觀,是古越人祭祀神龍和圖騰崇拜的實物佐證。

在寧波地區,有兩處重要的新石器遺址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張亮說,對兩處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距今7000年前,於越先民就製成了獨木舟和木槳。「戰國羽人競渡紋銅鉞」體量不大,但是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內涵,展現了地處東南沿海的古越人面向海洋、劈波斬浪的氣概。自古以來寧波就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如今更是中國著名的東方大港,從這件銅鉞上,也能看出其中的文化基因。

◎來源|新華社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絕美!端午水下洛神飛天舞|犇報看影音
端午節粽飄香 各朝代粽子涵義大不同
為什麼福建的神明總坐飛機出差?
上海:把「非遺」穿上身 海派旗袍熱逐年升溫
非洲網紅翻唱《一剪梅》字正腔圓別有風味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