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上的神秘符號,引出一個古老的王朝……

摘要:

在甲骨文發現之前,西方只承認周朝是中國最早的朝代,以前的歷史全被視為神話。甲骨文的出現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實的商代時事和生活。甲骨文不僅在於其所具有的文化遺產價值,更在於甲骨文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世界性學術價值,即揭示中國早期國家特徵,進而思考世界上早期國家的形成與模式,抑或是人類早期文明史的研究等問題。


◎來源|瞭望智庫
◎作者|崔赫翾(瞭望智庫觀察員)

xxx航拍邵家棚遺址發掘區(資料照片)。圖源:新華社,國家文物局供圖

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殷墟考古發現與研究、殷墟週邊聚落考古新發現和甲骨文發現與研究取得的新進展。

1928年,中國考古人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鏟起一抔黃土,揭開了一個3000多年前璀璨王朝的神秘面紗。殷墟甲骨直接證實了古史記載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陽小屯為殷商王朝的王庭,將中國信史的上限提早了一千餘年,開啟了殷墟九十多年的考古與歷史研究歷程,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字學的革新與發展。

1
一味藥使商代故事成為信史


1899年,時任清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突然染病,他派人到中藥店買回一劑中藥。偶然間,他在一味叫「龍骨」的藥材上看到一些刻畫符號。

xxx2018年10月12日,觀眾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卜甲。圖源:新華社,李安 攝

王懿榮對金石頗有研究,他覺得這些「龍骨」上的刻畫並非大篆或是小篆,更像古文字,於是開始有意四處搜集刻有符號的「龍骨」。1899年秋,他從古董商范維卿手中購得12片,次年又從范維卿處購得800多片,古董商趙執齋也將數百片甲骨賣給王懿榮。

經一段深入研究。王懿榮覺得這些並非「龍骨」,而是千年前的龜骨和獸骨。他逐漸辨識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些龜甲獸骨應是三代(夏、商、周)遺物。

此後,王懿榮翻遍各種史料典籍,將《周禮·春官》《史記·龜策列傳》等對三代的記載,同自己辨識的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相對照,終於確認這些刻痕是「殷人刀筆文字」。

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商人將占卜的內容書寫在龜甲獸骨上,在其骨的背面鑽成若干個小孔,再進行火燒,出現龜裂,以定凶吉,卜畢將所問之事或所得結果刻(或寫)在其上,稱甲骨文。因不見於古代史書、王朝滅亡後「失國霾卜」,商代甲骨遂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其都城殷逐漸淪為廢墟,成為人們口中的「殷墟」。它具體在哪裡,一直沒人知道。直到這些被刻在藥材「龍骨」上的甲骨文字的出現,整個學術界為之振奮——這很可能是證實商代存在的最好證據。

可惜的是,王懿榮對於甲骨文的探索沒有繼續下去。1900年,在八國聯軍進城之時,王懿榮留下一句「吾義不可苟生」便以身殉國。他所收藏的龜甲獸骨,大部分都被他生前好友劉鶚得到。1901年,羅振玉便是在上海劉鶚處始見甲骨文墨本。

只是初見,羅振玉就驚歎這是「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敞)、杜(林)、揚(雄)、許(慎)諸儒所不見」的文字。1906年開始,羅振玉個人著手收集甲骨,先是通過古董商購買甲骨。1908年,他在確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點在安陽的小屯後,遂於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瘁力以購之,一歲所獲,殆逾萬」。他講收集的甲骨文殘骸拼接在一起,組合成了商朝的六個皇帝的名字——「上甲、報乙、報丙、報丁、示壬、示癸」。

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歷史成為信史。(犇編注:指具可信歷史紀錄,記事詳實的歷史)

2
對疑古思潮的有力回擊


同一時期,王國維也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王亥、王恒、上甲等商代諸先公進行考證,當時疑古思潮大興,王國維的研究給這一思潮猛然一擊。

xxx洹北商城制骨作坊骨料坑H32局部堆積情況(資料照片)。圖源:新華社,國家文物局供圖

在甲骨文發現之前,西方只承認周朝是中國最早的朝代,以前的歷史全被視為神話。甲骨文的出現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實的商代時事和生活。

在學者們致力於收集、研究殷墟甲骨文的同時,甲骨文的破壞程度令人擔憂。

一方面,一些有企圖心的外國人,試圖利用中國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國情,來染指甲骨文。他們使用各種手段,私自收購、非法轉售或運往國外,使許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國。

另一方面,在發現甲骨文的價值之前,當地村民並不識得這是什麼珍貴的古物,他們將其當為有止血功效的「龍骨」,以一斤六文錢的價格賣給中藥鋪,甚至用小刀將上面的文字刮去,只為賣個好價錢。而在甲骨文受到廣泛關注,價格一路飆升後,當地村民甚至放下了手中耕地的鋤頭,一起組成挖掘隊,把農田和山溝都圍成工地,一寸一寸向下挖掘。

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奔走呼籲,希望政府出面,採取有力措施,對古文化遺址進行保護,這種情況引起了當時中央研究院的極大重視。除了保護,或也有另一層深意——疑古派引發的「疑古思潮」摧毀了傳統的古史體系,當時一些學者迫切需要借助由西方剛剛傳入中國不久的考古學,來尋找可靠的古史新材料。在此種背景之下,此前已有大批殷代王室刻辭甲骨出土而判定的殷墟便成為了起點。

【注:疑古派,五四運動後史學研究中出現的以疑古辨偽為主旨的學派。他們提出要「打破治古史『考信於六藝』」的傳統見解,主張「離經叛道非聖無法的《六經》論」,認為對於東周以前的史料「寧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這種疑古精神具有反傳統的意義。但他們只注重研究關於古代歷史傳說的變化,而對歷史文獻持一味懷疑的態度,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3
編號YH127


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董作賓,會同河南省人員郭寶鈞等人到安陽進行第一次試掘,這是中國學術機構獨立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的開端。

xxx殷墟第一次發掘,董作賓(右)參與測量繪圖(資料照片)。圖源:新華社,安陽市殷墟博物館提供

1936年6月12日,在第13次殷墟發掘即將結束時,一個發掘坑打開後,一個龐大的甲骨窖穴呈現在人們眼前,驚呆了所有在場的工作人員。

這是一處從未被擾動過的甲骨堆積層。首先發現的是一具蜷曲側置人骨,埋在堆積龜甲中,只有頭及軀幹上部露出龜甲外。考古人員石璋如推測,他可能是管理龜甲者,為龜甲殉葬。甲骨學家董作賓推測他是一名貞人。

【注:貞人即卜官。在殷人的占卜活動中,是由貞人向鬼神貞問殷王需要決疑的事項。】

按照常規做法,甲骨窖穴是在原地清理發掘的,但是在揭出了3760塊甲骨後,坑中的甲骨反而越來越多,源源不斷,連坑的邊緣也沒有找到。13日一整天,石璋如和王湘僅清理了一層甲骨。情況彙報到史語所,學者們都很振奮。時值6月中旬,天氣炎熱,學者們最後一致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把這坑甲骨整坑運到南京室內發掘。

他們連夜請人特製了一隻大木箱,用了4天時間,把這坑甲骨周圍的土清理出去,然後用大木箱套在粘連在一起的甲骨上,通過馬道和繩索把這坑甲骨拉到地面。

1936年安陽沒有汽車,也沒有起重設施,用牛車與滾木運送,震動容易對甲骨造成損傷。所以學者們組織了64個人的擔架來抬這坑甲骨,眾人一步一挪地用了兩天兩夜的時間把它運到了火車站,送到南京。

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當時的考古技術有限,隨行攝影人員也沒有相應的平面拍照技術,故此拍出的照片往往都不具體。該如何處理這種困難呢?

對此,考古專家們為了永久保存罕見的YH127坑的面貌,曾請了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選用漢白玉雕琢了一個甲骨堆積情況的模型,以永久留存甲骨出土時的本來面貌。漢白玉模型只表現了原穴規模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上還刻著中研院院長、史語所所長、考古組主任、第十三次安陽發掘和南京室內發掘的工作人員名單。這個珍貴的模型,在日本侵佔南京時曾被埋入地下,後入藏國家博物館。

考古出土的甲骨,在運抵南京後,經過長時間的清理研究發現,被編號YH127。經統計,整坑甲骨共有17096片。其甲骨所表達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殷墟歷次科學發掘以來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李濟在《安陽》一書中稱,這次發現「明顯居於整個發掘過程的最高點之一,它好像給我們一種遠遠超過其他的精神滿足」。

YH127絕對值得這樣的讚譽。

一方面,出土數量最大。YH127坑是至今出土的刻辭甲骨數量最大的一次,達17096片,其中完整的卜甲三百多版。

另一方面,YH127展現了很多重要現象。這一萬七千多片甲骨中,牛骨僅八片,其餘全部為龜甲,結合過去出土過單埋卜骨的窖穴,可推測殷代卜甲與卜骨應是分開埋放的。發現一些背甲改制成中部有孔的橢圓形片,知道殷人可能將甲骨穿成簡冊。發現了用毛筆書寫的文字,知道殷代已有書寫的毛筆和顏料。常見字中填朱、填墨的情況,說明甲骨刻辭還有追求美觀或表達某種宗教觀念的作用。此坑不少整甲的甲橋上有刻辭,使學者破解了這種甲橋刻辭是記錄龜甲來源的。

從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間,考古學家們共在安陽進行了15次考古發掘,這期間不僅出土了許多甲骨,還發現了商人居住和儲藏的窖穴、宮室等建築遺跡,找到了商王朝的宮殿區和王陵區;另外還發掘了貴族大墓,出土了陶器等一些其他器物。

可以說,安陽殷墟發掘之肇始得益於甲骨學的發展。

4
數十次重要發掘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殷墟的發掘工作隨之恢復。從1950年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設立了工作站成為殷墟發掘、研究和保護的基地。此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與河南省、安陽市有關文物考古單位先後舉行30多次重要發掘。

xxx殷墟小屯宮殿宗廟區池苑遺址解剖發掘情況(資料照片)。圖源:新華社,國家文物局供圖

1972年12月下旬的一天早晨,小屯村農民張五元,帶著甲骨匆匆忙忙到工作站找考古人員。原來他那天上午在小屯村村南的一個路溝裡挖煤土,挖了幾鍁黃土,看見土的顏色慢慢變灰,仔細一看,上面有鑽鑿灼的痕跡和字跡的小骨頭片。

安陽12月下旬的天氣寒冷,沒法發掘,考古人員運了幾車碎土把它掩埋起來了。

1973年3月,發掘工作正式開始。這次收穫頗豐:在小屯南地的發掘中,廣東姑娘劉一曼親手發掘出土近3000片有字甲骨,她所主持發掘的H24坑出土刻辭卜骨1251片,是該年出土有字卜骨最多的單位,且出土不少大片卜骨。這也是繼1936年之後,第二次甲骨文的重要發現。

發掘只是第一步,整理時間漫長。整理發掘出土的刻辭甲骨,要經過如下的工作流程——

第一,去土鏽。即把甲骨正、反兩面的泥土、清理乾淨;

第二,黏對或加固。有的甲骨保存不好,甲骨取出後往往斷裂成數片、數十片或上百片,就需要用三鉀樹脂和上丙酮,將它黏對並加固;

第三,綴合。將同坑內不同的小片進行拼對,拼綴成較大的或完整的甲骨;

第四,拓片。將每片甲骨進行墨拓;

第五,照相;

第六,做摹本;

第七,釋文與索引。

劉一曼還清楚地記得,當時考古工作站就在小屯村西,農村電力供應不足,考古隊員每個房間都有一盞煤油燈,無數個夜晚她都是在煤油燈下看書或工作。

劉一曼與甲骨文的緣分遠不止於此。1991年安陽市城建局要在殷墟博物院的門前修一條南北向的公路通往安鋼大道,修路前要請考古隊進行鑽探。鑽探隊在花園莊東地100米的地方打了好些探眼,其中三個探眼,用洛陽鏟打到2米9深的地方,帶上來的泥土中發現了小片無字的卜甲,都有鑽灼過的痕跡。初步判斷,地下應有一個甲骨坑。

由於之前有挖掘經驗,51歲的劉一曼扛起了發掘工作的大旗。

她與同事在工人探出甲骨的地方進行發掘,經過三天,發現了一個長方形坑,編號為花東H3。

由於修路工期緊迫,天氣又比較冷,劉一曼想趕緊把它清理完畢,但是工作了兩天,只取出了50多片。因為甲骨太碎了,很不好取出。最後劉一曼決定借鑒1936年那次的工作方法,用木箱子整體取出。套入木箱之後,劉一曼借了吊車和大平板卡車,安全地把箱子運到了安陽考古站。

花東H3坑出土甲骨1583片,有字甲骨689片。其中卜甲占了684片,有字的卜骨5片,完整的有字卜甲300多版。這個坑甲骨內容特別重要,卜辭內容非常新穎,對非王卜辭及商代家族形態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最大的特點是,卜辭的主人是與王有密切關係的高級貴族,具體是誰,考古界尚有不同的看法。

5
文字與文明


很多西方學者把文字作為判定文明的重要指標。文字的發明標誌著人類能夠記錄自己的言行,能夠使用理性思維,把自己從本能性反應居多的動物種群中分離出來。

而文字又從而何來?

《淮南子·本經》曾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倉頡造字的行為感動了上蒼,上帝為人間降下穀子,連鬼都為之喜極而泣。其實,數以千計的漢字不可能憑一人之力造出,這必然是先民長期積累的結果。上古時期,先民們選擇諸如結繩、木刻、圖畫來紀事。隨著文明日益漸進,逐漸演化為使用複雜的符號,一些通俗的符號被反復利用,以及一些經驗的積累,文字應運而生。

至於紀錄文字,魯迅曾在《門外文談》中形象地推測:「文字在人民間萌芽……在社會裡,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官一採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

從根本上說,文字應是人民大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比如,殷墟中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很多農業經濟活動相關的內容。農業是商代經濟中最重要的部分,商王非常重視,經常對農業進行卜問。例如一片甲骨文中記載「甲辰貞其登黍?」大意就問:甲辰日卜問是否徵收糧食黍?

預測氣象也是甲古文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就已息息相關,農業是中國古代的主導產業,它對天文的發展形成了強大推動。甲骨文卜辭中問是否下雨的卜辭很多。「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意思是「當日是否下雨?雨從何方來?」

與其他文明的文字不同,甲骨文是世界四大古文字系統中唯一傳承到今天的文字,甲骨文的字形、字體結構、行款、語法等與今天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以甲骨文為基礎的漢字至今仍為14億中華兒女使用,是活的文字,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傳承至今的載體,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基因與紐帶。

如今,已經年過八旬的劉一曼說:「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的基因,認識過去是為了更好地瞭解現在,瞭解現在、做好現在的事情是為了將來,這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

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2017年,甲骨文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一般認為,記憶文獻遺產反映了語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被稱為世界的一面鏡子,同時也是世界的記憶。

這說明,甲骨文不僅對中國很重要,對研究世界文明進程也很重要。甲骨文不僅在於其所具有的文化遺產價值,更在於甲骨文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世界性學術價值,即揭示中國早期國家特徵,進而思考世界上早期國家的形成與模式,抑或是人類早期文明史的研究等問題。

參考資料:
1、漢字源於大眾的創造丨人民網,2017-06-14
2、殷墟之謎,橫空出世丨CCTV《國家記憶》
3、她是殷墟考古發掘功勳人物,揭開千年甲骨的今世光芒丨中國青年報,2021-02-28
4、甲骨文從這裡走來 殷墟與它的考古故事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022-11-04
5、國博館藏甲骨首次大規模亮相,展品穿越3000年時空「證古澤今」丨北晚線上,2019-11-11
6、劉一曼:讓甲骨上一條條卜辭變得鮮活起來丨中國婦女報,2020-12-04
7、劉一曼:我的甲骨學研究之路丨澎湃新聞,2019-12-31

◎來源|瞭望智庫
◎作者|崔赫翾(瞭望智庫觀察員)

【您可能有興趣】
張俊豪:少數民族古籍如何反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
北有秦始皇兵馬俑,南有熊家塚車馬陣
「三星堆這樣的考古新發現,迫使考古學家保持謙虛」
三星堆重大發現!祭祀坑為商代晚期距今約3200年
漢文帝霸陵是怎麼被發現的?要從多年前的一起盜墓案說起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