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台三尺,舞台卻無限大:台灣教師參與大陸教育事業的故事

By 犇報編輯部 / 2023-06-15 19:22:59 /
兩岸
教育
高等教育
摘要:

台灣曾廣設大學創造大學高就學率,卻因少子化與改革政策未朝調整師生比發展,導致大學招生不足外,也造成越來越多流浪教師。因此,有許多台灣教師赴大陸尋求教職,也參與了大陸教育事業的發展。


台灣曾廣設大學創造大學高就學率,卻因少子化與改革政策未朝調整師生比發展,導致大學招生不足外,也造成越來越多流浪教師。因此,有許多台灣教師赴大陸尋求教職,也參與了大陸教育事業的發展。有的是第一個成為大陸公教的台灣教師;有的因熱愛閩南文化,帶著學生找尋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有的應邀赴陸初創學院,為台灣教師赴大陸任教搭建「橋樑」。

首位被大陸事業單位聘用的台灣人


xxx高嘉駿在福建中醫藥大學授課。圖源:新華社

高嘉駿是福建中醫藥大學的一名台灣教師,今年是他在大陸任教的第14個年頭。22歲那年,他選擇來大陸學習中醫。

2009年,博士畢業的高嘉駿因遇上大陸在福建省先行先試對台交流合作,因此成為第一個被大陸事業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聘用的台灣教師。

幾年下來,高嘉駿一路從講師升到副教授,並擔任中醫學院內經教研室主任。高嘉駿表示,自己跟大陸同事享有一樣的勞動條件,可以主持或參與到國家和省級課題研究,感受到廣闊的學術平台。

高嘉駿將自己的從醫使命與教育事業相結合,坐診治病、教書育人。他主講的黃帝內經課受到學生喜愛,帶領更多學生愛上中醫學,並長期促進兩岸健康服務交流。

50歲勇闖大陸校園求學與執教


xxx2019年,施沛琳參加學術研討會時發言。圖源:今日中國

施沛琳是位資深媒體人,曾在台灣《聯合報》任職25年,在2007年50歲退休後,勇敢地走進大陸校園重新出發,在廈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而後執教於閩南師範大學。

施沛琳懷著對閩南歷史文化研究的熱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用腳步丈量閩南各村鎮,深入漳州古村落實地調研,記錄閩南古民居面貌,根據村民的口述,整理村莊發展歷史,並製作成紀錄片。

施沛琳表示,無論是南音、木偶等非遺技藝,還是蚵殼厝、石頭屋等傳統建築,都是兩岸文化相通的活生生例子。對她來說,追尋這些記憶的過程就像找尋母親的懷抱,也讓學生一起透視兩岸的淵源與變遷。

2021年教師節之際,施沛琳榮獲「福建省第六屆傑出人民教師」殊榮。師者、學者、文化傳播者,成為施沛琳在大陸的多重身份。

讓台灣教師在大陸有更多發展機會


xxx馬彥彬,陽光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院長。圖源:東南廣播

據福建省教育廳介紹,目前福建省在聘台灣教師約680人。曾任台灣逢甲大學校長特別助理的馬彥彬,2017年受聘於福州陽光學院,擔任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院長。他還籌畫成立了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協助去大陸任教的專家學者在生活、工作和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上的安排。

馬彥彬表示,自己剛去大陸時,學校只有3名台灣教師,現在有20名台灣教師。馬彥彬結合自身經歷和走訪部門諮詢政策,協助新進台灣教師申請引進人才政策等。2020年起,他又進一步協助台灣教師與企業拓展產學合作,跟村鎮合作建設鄉村振興,為在福州的台灣教師提供服務外,也讓台灣教師看到在大陸發展的更多機會。

講台三尺,舞台卻無限大。這些台灣教師是兩岸融合發展的踐行者、受益者與推動者,反映兩岸民眾期盼交流融合,相互往來發展的和平光景與心聲。

◎來源|新華社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邱士杰:我想讓兩岸學生都能聽懂我的課
赴陸教書的台灣教師張立本:我會盡量告訴學生,兩岸歷史不可分割
台青林哲元海峽論壇發言:我是一名馬克思主義研究者
從台灣到新疆大漠,賽車手林德偉掌控人生「方向盤」
林毅夫:我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民族復興時代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