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泥帶海整艘包裹 長江口二號清同治古商船成功打撈出水
採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中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21日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
採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中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21日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
從20日夜間到21日淩晨,萬噸「大力」號與中國自主研發的古船整體打撈專用工程船「奮力」輪攜手,在長江口二號古船所在長江口橫沙水域完成各項調試,啟動智慧打撈監控系統,對這艘清代沉船實施水下整體打撈。
長江口二號水下考古遺址,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被緊緊包裹在22根鋼鐵弧形梁構成的「考古沉箱」中,整體重達8800餘噸,在提升作用下以每小時約4公尺的速度逐漸浮出水面。21日零時40分,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桅杆率先出水。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一艘清代貿易商船,船長約38.1公尺、寬約9.9公尺,已探明有31個艙室。它是中國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木質帆船。「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發現,印證了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更是近代上海作為東亞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珍貴歷史見證。」上海市文物局局長方世忠說。
「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打撈出水,是水下工程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完美結合,為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案例、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說。
一把稻殼鎖定是清同治年間的古船
據瞭解,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科學家團隊正對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殼進行碳十四測年和古植物DNA研究。據此,研究人員可以判斷稻殼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驗證出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齡」;並根據稻殼DNA大致推測其產地,結合瓷器的窯口,推測長江口二號的上貨港口。這是中國國內首次將分子水準的生物基因研究技術應用於水下考古領域。
半年前,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了一批文物,包括底部有「同治年制」篆書底款的景德鎮窯綠釉杯、大型青花雙耳瓶等。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領銜的年輕團隊受邀參加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生物考古」專案。他們在取樣雙耳瓶中的海底淤泥時,發現這支瓷瓶的肚裡還「大有乾坤」——裡面藏著數十支小瓷杯,並且裡面墊著大量稻殼。與此同時,團隊還獲得了長江口二號古船上的其他稻殼樣本。
「我們以最快速度對長江口二號古船上的這些稻殼進行了碳十四測年,發現它們所處時期比清同治年略早一點點……推測這些稻殼可能是陳年曬乾的,專門用於船上物品的固定和防震。當然我們也將對船體不同地點出水稻殼進行測年,最後綜合判斷。」文少卿說,稻殼檢測結果與瓷器底款互相印證,進一步確定了長江口二號古船是在清同治年間運行的。
在文少卿眼中,長江口二號古船並不是一艘靜默無言的沉船,而是資訊量巨大、生機勃勃的「生命體」。「其實,水下沉船裏面有兩套生物基因譜系——一套是『可見的譜系』,裡面包括可能存在的出水的人類骸骨、動物的骨骼等;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看不見的生物基因譜系』,主要是微生物。通過檢測、分析、研究這些生物基因譜系,我們就可以獲得龐大的資料庫,來還原水下沉船這個『生命體』。」
文少卿介紹說,如果能在長江口二號古船上找到老鼠等齧齒類動物的骨頭,或者一些植物種子的遺存,那麼就可以通過生物基因研究,分析出當時這艘船可能停靠過哪些地方。再比如,通過對船底泥沙沉積物展開微生物研究,就可以知道長江口二號古船曾在什麼水域航行,從而通過它的運行軌跡「拼圖」「還原」其整個航線。
◎兩岸犇報綜合新華社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 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文物:呈現上海開埠初期多元文化
‧ 全球規模最大古船考古!清同治古船「長江口二號」啟動打撈作業
‧ 中國大美漆藝!來看2000多年前西漢海昏侯墓的龍紋漆盤
‧ 重大發現!湖北發現迄今歐亞內陸同時代最完整直立人頭骨化石
‧ 河南開封發現北宋巨幅石雕壁畫